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马神经细胞颗粒空泡变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5例常规尸检脑及2例Alzheimer病脑的海马锥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进行观察。80例0-59岁尸检脑内仅1例出现颗粒空泡变性,发生率为1.2%;65例60-92岁尸检脑内有20例出现此种改变,发生率为30.8%。80岁以上老年人脑内71.4%可见颗粒空泡变性。2例Alzheimer病海马部位可观大量颗粒空泡变性,占锥体细胞的20%-30%,累及H1,H2段,甚至H3段。结果表明,无痴呆记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内胆碱能性神经纤维与痴呆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尸检脑组织标本,经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测定AChE纤维密度,观察AChE阳性纤维在非痴呆老年人、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SDAT)及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患者大脑皮质和海马内的不同分布及密度改变。结果(1)脑内AChE纤维的分布以海马内最丰富,其次为额叶和颞叶,顶叶及枕叶内较稀疏;(2)SDAT和MID患者海马和额叶AChE纤维密度均比非痴呆老年人明显降低,尤以海马部位明显(P<0.001),SDAT患者减少最显著;(3)额叶、颞叶和海马内AChE纤维密度与生前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得分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障碍与痴呆程度密切相关,但可能不是SDAT的特异性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Alzheimer病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连续300例尸检脑标本中,筛选出60岁以上18例Alzheimer病(AD),占6%;病程6个月~6年,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18例病理检查见重度脑萎缩4例,中度8例,轻度6例;镜下于脑叶皮质和海马区见大量老年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8例海马区有颗粒空泡变性。18例脑皮质神经元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11例AD并存有淀粉样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4.
芹灵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2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芹灵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应用芹灵冲剂(水芹等两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男84例,女18例;年龄16岁~54岁,其中20岁~45岁87例(774%);病程6mo~5a,其中1a~4a者78例(656%);全部病例治疗前肝功能均不正常,HBsAg、HBeAg和抗HBc均为阳性,食少纳差,全身无力等.治疗组服药1~2包(相当生药10g/包),3次/d,30d为1疗程,一般2~3个疗程.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0岁~65岁.治疗前肝功能均不正常,HBsAg、HBeAg和抗HBc均为阳性;病程6mo~6a;服用益肝灵4片,3次/d,疗程同上.每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复查肝功能和乙肝抗原抗体一次.在治疗中均辅用葡萄糖,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保肝药物.结果经芹灵冲剂治疗2~3疗程后,显效46例,有效5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1%.所有病例降酶率为961%,退黄率为980%;HBsAg转阴率为451%、HBeAg为539%,抗HBc为486%.服药期间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芹灵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退黄降酶、抗乙肝病毒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变(LC),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和发展与HCV及HBV感染的关系.方法HCC28例,LC48例和对照组50例,用ELISA法同步检测HBV及HCV的6项血清标志物(M).结果HCC,LC及对照组HBV_M的阳性率分别为750%,813%和400%;HCV_M的阳性率分别为71%,208%和20%.HCC,LC中HBV_M阴性患者HCV_M阳性率为125%.HCV与HBV重叠感染者占HCC和LC全部患者的132%.结论HCC,LC发生和发展与HBV及HC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重叠感染者肝功能损害及临床失代偿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CV与HBV重叠感染对慢性肝病过程、预后及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第二代抗_HCVELISA及RT_PCR法测定187例HBsAg阳性慢性肝病患者抗_HCV及HCV_RNA,并对HCV与HBV重叠感染者的肝损害,HCV,HBV间的相互作用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抗_HCV,HCV_RNA的阳性率在慢性肝炎(轻度)13.3%,慢性肝炎(中~重度)16.1%,肝硬变22.7%,慢性重型肝炎63.6%,肝细胞癌13.3%。平均阳性率18.2%,慢性重型肝炎抗_HCV,HCV_RNA的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肝脏损害的其他肝病(P<0.05),近半数以上HCV慢性感染已与HBV重叠感染。结论HCV与HBV重叠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预后较差。但并未发现HCV对HBV复制具有阻遏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部分献血员中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进行调查.方法用PCR法对检查合格的290份献血血样进行HBV_DNA检测.结果本组290份血样中HBsAg,HBeAg全部呈阴性.167例HBVM阳性;其中80例单项抗HBs阳性,50例单项抗HBc阳性,19例抗HBs和HBc两项阳性,12例抗HBe和抗HBc两项阳性;6例抗HBs,抗HBe和抗HBc三项阳性,而HBV-DNA的阳性率在各组中分别为88%(7/80),260%(13/50),105%(2/19),750%(9/12),333%(2/6).123例HBVM阴性,HBV-DNA的阳性率为16%(2/123).290例中HBV-DNA的总检出率为121%(35/290).结论合法献血员中存在着乙肝病毒感染者.  相似文献   

8.
采用标记第二抗体间接ELISA发现,IgG-抗HEV阳性率23.5%(46/196),其中IgM-抗HEV阳性10例(5.1%)。于1993年2月~1994年1月继续观察IgM-抗HEV免疫检出率为6.7%(101/1515),IgM-抗HAV检出率为14.2%(302/2133)。按月和月/年统计阳性率动态,表明戊型与甲型肝炎全年呈双峰型相伴流行。提示IgM-抗HEV是诊断现患戊型肝炎的主要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P53蛋白PCNA和CE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目的研究大肠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E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法,观察44例大肠癌P53,PCNA的阳性率和CEA的表达型式.结果大肠癌P53阳性率为523%;大肠癌P53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大肠癌P53阳性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阴性者高(14/23,609%vs6/21,286%,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增殖活性分别较P53阴性表达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高(559±17vs379±14,P<005;562±15vs396±17,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CEA表型均以胞质型和间质型为主(21/23,913%vs13/21,619%,P<005;19/20,950%vs15/24,625%,P<005).结论检测P53和PCNA表达及CEA表型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形态和ATP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红细胞ATP酶活性与红细胞形态改变及对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影响。方法用电镜扫描方法观察33例高血压及20例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并用激光衍射方法及沈茂星法分别测定红细胞变形性及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结果(1)高血压腔梗组口形、嵴形、类球形等异常形态红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4.84±1.67/2.04±1.12/1.40±0.33,P<0.01)。(2)高血压腔梗组异常红细胞检出率>4%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80%/9.1%,P<0.001)。(3)高血压腔梗组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DImax)及综合变形指数(IDI)均低于正常组(P<0.05)。(4)高血压腔梗组及高血压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Ca2+-Mg2+-ATP酶活性(μmol·gHb-1·2h-1),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降低的同时红细胞几何形态出现异常,并伴有红细胞变形性减低,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之一。因此,高血压的防治除降压,抗血小板等治疗外,还应给予改善ATP酶活性,促使红细胞形态正常化的治疗,以防止梗塞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