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寻找能提高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适宜的电针波型.方法:将14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分组,电针波型先用连续波后用疏密波治疗;对照组穴位不分组,并单纯采用连续波治疗.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所用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将疏密波和连续波配合使用,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使用连续波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能提高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电针波型。方法:将14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地仓和颧髂、阳白和太阳、迎香和鼻通、下关和VI禾髂或夹承浆各一组,4组同时应用,先用连续波,在用疏密波治疗;对照组不分组,采用连续波治疗。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所用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将疏密波和连续波配合使用,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使用连续波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电针3种不同波型(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45例)、疏密波组(40例)、断续波组(44例),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合谷等,分别行相应频率的电针治疗。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中各进行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结果:连续波组、疏密波组、断续波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8.9%(31/45)、60.0%(24/40)、65.9%(29/44),经秩和检验,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各波型组间疗效比较未见显著差异,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电针3种不同波型(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45例)、疏密波组(40例)、断续波组(44例),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合谷等,分别行相应频率的电针治疗。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中各进行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结果:连续波组、疏密波组、断续波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8.9%(31/45)、60.0%(24/40)、65.9%(29/44),经秩和检验,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各波型组间疗效比较未见显著差异,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适宜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1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对不同分期使用的电针波形、电针频率、留针时间、电针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整理。结果:共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且数据有效文献272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07篇(39.34%),恢复期周围性面瘫118篇(43.38%),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28篇(10.29%)。涉及电针波形选择的文献247篇,疏密波占50%;涉及电针频率的文献147篇,≤2Hz有58篇,占39.45%;涉及电针持续时间的文献253篇,30min占62%;涉及电针强度的文献228篇,以患者耐受为度占59%。结论:周围性面瘫的电针治疗应用广泛,电针刺激参数选择标准不统一,不同分期选择波形与频率有一定倾向性。电针在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中使用率最高,其次为急性期面瘫,前者大多数选择疏密波,后者多选择连续波;不同分期面瘫的电针频率选择以低频(2Hz左右)为主,电针持续时间多为30min,强度大多以患者耐受为度。  相似文献   

6.
不同频率电针对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对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将85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组(44例)、连续波组(41例).两组取穴相同,主穴为患部痛点,分别采取连续波或疏密波电针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疏密波组有效率为84.1%,连续波组为8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疏密波组治愈率为56.8%,明显优于连续波组的31.7%(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之间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密渡组的症状改善优于连续波组.结论:疏密波电针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优于连续波电针,是一种优化的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电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电针断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电针断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 80例患者分为断续波组 (治疗组 )和连续波组 (对照组 ) ,两组取穴及疗程均相同。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痊愈率为 86 % ,对照组为 5 7%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 ,两组痊愈病例的治疗次数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说明电针断续波治疗面瘫见效快 ,疗程短 ,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疏密波、连续波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疏密波组33例和连续波组32例,两组均选取病变节段患侧的华佗夹脊穴施以电针治疗。结果:在首次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疏密波组疗效优于连续波组(P0.01)。首次治疗后,疏密波组JOA评分表中腰痛项的评分优于连续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脉冲波形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疗效,但疏密波电针疗法疗效优于连续波组,且缓解腰痛的即刻作用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22例、治疗2组25例、治疗3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各组取穴相同,治疗1组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2组采用疏密波电针,治疗3组采用断续波电针,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88.0%、82.6%,对照组为62.5%,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1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断续波在恢复期早期对面肌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疏密波电针治疗紧张型头痛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疏密波电针和连续波电针治疗紧张型头痛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84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电针组46例和连续波电针组38例,两组取穴为阿是穴、完骨、风池、天柱、率骨、太阳、百会、印堂、上星、四神聪、合谷、内关及太冲穴,疏密波电针组电针时采用疏密波,而连续波电针组电针时采用连续波。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对头痛强度的影响。结果:疏密波电针组46例患者,临床痊愈32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连续波电针组38例,临床痊愈18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2周期后,两种治疗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头痛强度(P〈0.01),但疏密波电针组明显优于连续波电针组(P〈0.01)。结论:疏密波电针疗法能明显缓解紧张型头痛患者头痛症状和头痛强度,其效果优于连续波电针法。  相似文献   

11.
地仓、合谷、后溪穴激活脑功能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惠侧地仓、合谷、后溪穴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区相关性,揭示"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机制.方法: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合谷组、地仓组、后溪组,每组6例.各组分别电针刺激左侧合谷、地仓、后溪,同时行全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合谷穴引起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地仓穴引起了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后溪穴未发现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区域的激活.结论:来自肢体远端的合谷穴与来自颜面部的地仓穴的感觉传入信息能在脑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汇聚、重合,并有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绝缘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绝缘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用绝缘电针,对照组用普通电针,取穴同为颊车、阳白、地仓、下关、风池、合谷,两组均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观察组痊愈45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有效率100.0%;对照组痊愈26例,显效2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5.0%.观察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绝缘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普通电针.  相似文献   

13.
王威  董勤  胡津丽 《中医杂志》2011,52(22):1939-1942
目的观察连续波、疏密波电针对单纯性肥胖病肥胖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33例和疏密波组35例,两组患者均选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并分别在中脘、气海、双侧天枢穴上加用10Hz连续波和2Hz、10Hz、100Hz循环疏密波。3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对体重、体脂含量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及各项肥胖指标。结果连续波组显效率21.21%,总有效率87.88%;疏密波组显效率45.71%,总有效率94.29%,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腰臀比外,两组患者其他肥胖指标及临床症状总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其中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体重、体脂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体重基本呈现"下降明显-近似平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体脂含量治疗初期变化缓慢,之后下降幅度日渐增大,且持续稳步下降,未见明显的平台期。结论连续波、疏密波电针均可改善单纯性肥胖病症状及肥胖指标,但总体疗效疏密波优于连续波。  相似文献   

14.
改良烧山火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X  Weli QL 《中国针灸》2011,31(9):803-805
目的:改良传统烧山火操作方法,观察改良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全部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风池、翳风,健侧合谷,双侧手三里、足三里、太冲等,采用改良烧山火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其穴,右手拇指向前、示指退后缓慢捻动针体,保持得气感应;然后左手拇指加重压力,右手拇、示指持针小幅度低频率匀速提插9次;继续以左手拇指重压穴处,右手拇、示指持针向内推按守气,始终保持针尖在得气水平处,此时患者针下或远端通常会出现热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5次后观察疗效.结果:50例患者全部获得痊愈,无1例遗留后遗症状.结论:改良烧山火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对面肌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晓莉 《光明中医》2021,36(1):97-99
目的观察电针序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取穴相同(太阳、阳白、地仓、下关、颊车、合谷、太冲等),治疗组采用电针序贯疗法,急性期面部穴位轻刺激、浅刺,远端穴位强刺激;平台期取穴相同,将阳白、太阳一组,地仓、下关一组,分别连接电针,连续波刺激30 min,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度选择;恢复期取穴相同,但电针的波形由连续波改为断续波,强度仍以患者耐受为度,同时配合患侧面部TDP照射,每次30 min。对照组采用电针常规疗法,急性期及平台期的治疗方法同治疗组,恢复期的治疗仍以电针连续波刺激配合患侧面部TDP照射,每次30 min。2组均每日1次治疗,一个疗程6次,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 d,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H-B评分及治疗1、2、3、4个疗程后的愈显率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和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显率分别为93.3%和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分别为71.1%和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B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第3疗程与第4疗程结束后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序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电针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矫正穴为主加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探索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最佳针灸治疗方法。方法:将11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采用电针矫正穴为主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每天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d,最长治疗6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愈显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14天后,治疗组、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78.3%和49.2%;21天治疗组、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8.3%和.6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电针矫正穴为主加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通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分别用温通针刺和电针治疗3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相同的穴位(攒竹透鱼腰,迎香透下关,太阳透悬颅,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迎)。结果:经过33次治疗,温通针剌的疗效是83.3%,而电针的疗效是67.7%。结论:温通针剌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好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特殊针刺治疗方法。方法:将9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选取面部瘫痪表情肌穴位,额肌(阳白、阳白旁开1寸)、眼轮匝肌、颧肌(颧髎、巨髎)、提上唇肌(上迎香、迎香)、口轮匝肌(夹水沟、夹承浆、地仓),浅刺针体穿行于肌层,每组穴位加电针断续波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选取穴位,加电针以疏密波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病程和House-Brackmann ( H-B )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0%(49/50),优于对照组的90.7%(39/43),两组比较P<0.05;痊愈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痊愈率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更明显。结论:特殊针刺疗法在治疗面神经麻痹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不仅大大的缩短了疗程,也减少了面瘫后遗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用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进行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50例为针刺联合电针治疗组,另50例为单纯针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的毫针对患者选穴进行针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再接电针轻强度连续波刺激,每次留针30 min。对照组则使用单纯常规针刺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针灸1次,一个疗程10次,持续2个疗程。疗效采用H-B评价系统分析研究与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则分别为32%、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且越早进行针灸治疗预后越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