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是首先摹集到炎症部位的细胞,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释放的丝氨酸蛋白酶能参与调节炎症反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有效的药物防治靶点。该文综述了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对炎症的调控作用,以期为炎症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瑞  高向东 《药学进展》2005,29(8):350-354
综述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生理和病理作用、结构特征及其体外表达研究,探讨高通量筛选抑制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介绍若干内源性和外源性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的特性和开发状况。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各种炎症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内源性抑制剂的缺乏会导致体内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平衡失调,进而产生病理反应。  相似文献   

3.
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近些年新发现的,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栓和炎症反应形成有关的网状 结构,由中性粒细胞在触发因子诱导下释放产生。不同的刺激物会诱导出不同形式,其数量可被多种检测技术量 化。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其分析方法有形态学观察,检测游离DNA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等蛋 白质组分。本文通过概述这些检测技术及各自优缺点,为进一步拓展NETs在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方 面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库常规保存的全血不同保存时间血浆中性粒细胞肽(HNP)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保存时间对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使用ELISA夹心法,对36名健康献血者新鲜血浆和血库常规保存的9份全血不同保存时间血浆HNP和NE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36名健康献血者血浆HNP和NE含量分别为(46±48)ng/ml和(35±28)ng/ml;常规保存的9份全血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血浆HNP和NE含量逐渐升高,保存到10天时的全血血浆HNP浓度和保存到15天时的全血血浆NE浓度(77±43)ng/ml与第1天相比升高显著(P〈0.01),且HNP和NE之间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0.96,P〈0.01)。结论库存全血血浆中HNP和NE随保存时间延长含量增加,可能是PMN胞浆成分逐渐进入血浆所致。  相似文献   

5.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是由中性粒细胞释放到外周而发挥作用的一种复合物。人们在脑梗死患者的血栓中发现了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并发现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促进血栓的形成,影响梗死后新生血管的生成,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还与溶栓后的出血相关,不同类型脑梗死中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并且在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中发现了炎性小体相关成分,这些都表明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就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主要总结了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梗死后溶栓中的作用以及对脑梗死后新生血管、不同类型脑梗死以及通过炎性小体对脑梗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春晓  胡庆华 《药学研究》2020,39(7):405-410
中性粒细胞是人固有免疫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类免疫效应细胞,主要通过吞噬作用、氧化应激以及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发挥其免疫活性。然而过量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也可能会造成组织损伤,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尤其是在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本文主要围绕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调节过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参与免疫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展开综述,同时对现有的干扰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可能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产生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神经保护的作用新靶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种组织、器官损伤(尤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大量的弹性蛋白酶加重这些组织的损伤。脑缺血、脑出血、脑外伤等导致的脑损伤都伴有中性粒细胞向脑组织的浸润。因此,中性粒细胞所释放的弹性蛋白酶在脑损伤中可能也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对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 HBP)在血液系统疾病早期感染中的恰当解读的正确模式,寻找早期判断感染的新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肝素结合蛋白,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异。根据白细胞数目进一步分成白细胞细胞正常组、白细胞细胞减少组、中性粒细胞缺乏组,比较在不同中性粒细胞数目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CRP、PCT、HBP中的差异。进一步分析HBP与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关系,比较“肝素结合蛋白/中性粒细胞”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差异。结果 感染组CRP、PCT、H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白细胞数目正常时,HBP在AUC数值上高于CRP、PCT;HBP受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影响,HBP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0.706,P<0.05);“肝素结合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不受中性粒细胞数目影响,“肝素结合蛋白/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临床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是儿科门诊及急诊的常见疾病之一,但因其表现缺乏特征性,临床上往往容易漏诊,患儿常以其他疾病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时才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文就本院儿科门诊或急诊中确诊的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作一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10.
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淋巴细胞在炎症反应及免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一种新型的反映系统性炎症及免疫调控的指标,是简单、便捷、廉价的检查手段.本文对NLR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病情评估、疾病进展、疗效观察以及临床预后的判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性粒细胞凋亡在炎性疾病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多种外界因素可调控中性粒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了:最近研究表明抗凋亡蛋白Mcl-1,A1是调控中性粒细胞凋亡的主要因素,MAPK,NF-κB介导了共信号转导过程;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内在生化改变和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改变,是吞噬细胞识别,清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白三烯C4(LTC4)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作用。方法COPD组34例,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对照组和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的LTC4和NE蛋白的含量。结果血浆LTC4蛋白的含量在COPD组急性发作期(158.17±14.63)pg·mL^-1和缓解期(68.73±14.62)pg·mL^-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1.02±7.15)pg·mL^-1(均P〈0.01),且在缓解期低于急性发作期(P〈0.01)。血浆NE蛋白的含量在COPD组急性发作期(219.92±31.66)ng·mL^-1和缓解期(95.43±10.39)ng.mL^-1高于健康对照组(73.39±18.71)ng·mL^-1(均P〈0.01),且在缓解期低于急性发作期(P〈0.01)。结论COPD患者血浆LTC4和NE蛋白的含量升高,即使在缓解期也高于正常。LTC4和NE可能参与了COP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综述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为纳米制剂递送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91篇,对中性粒细胞与纳米制剂的结合策略、影响因素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是肿瘤生长、转移等过程的参与者之一,且因数量丰富、形态灵活,使得研究者们开始以中性粒细胞为靶点,设计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目前,中性粒细胞与纳米制剂的结合策略主要有三种:中性粒细胞体外载药再回输、中性粒细胞体内载药和中性粒细胞仿生纳米粒。而影响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纳米药物递送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响中性粒细胞摄取、运输以及释放药物等多种因素。结论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策略进行理性评价与反思,将为纳米制剂递送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偏低的一项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以及细菌耐药。本文综述了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药动学特点、目标谷浓度及导致万古霉素谷浓度偏低可能机制,为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有效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来探讨NE的含量和脑出血关系。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CH模型组,分别于束后6h,12h,24h,48h和72h取脑,测定脑组织NE的含量及脑含水量。结果ICH大鼠脑组织NE含量明显增加。6h即升高,24h达最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72h与对照组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ICH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升高较慢。48h达高峰(P〈0.01)。结论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NE含量的升高与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密切相关,NE增加可能是脑出血后早期引起血脑屏障开放、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黏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道黏液是由气道上皮分泌的水、离子、肺分泌物、血浆蛋白渗出物和黏蛋白(MUC)组成的,在抵抗致病因子和有毒因子的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许多急、慢性气道炎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C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疾病中,黏液的过度分泌会引起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和局部防御功能的损害,导致细菌感染难以控制和气体交换功能障碍.MUC是黏液的主要成分,使黏液具有流变学性质,对维持黏液的黏滞性、黏附性和弹性起主要作用.近几年来对MUC促分泌因素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其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是一种目前已知的最强促黏液分泌剂,在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形成和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病理作用.本文就NE与MUC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曹佳颖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9,23(11):2236-2238
目的了解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CN)相关新突变基因及突变位点并阐述诊疗过程及病儿转归。方法收集 1例 CN病儿疾病的发展、治疗、转归及血液系统异常相关单基因遗传病总筛查结果加并以分析总结。结果病儿 3月龄时因反复不明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行基因遗传病筛查,确诊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后病儿因反复感染住院接受抗感染及升白等治疗,治疗过程中病儿临床症状可部分缓解,但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前无明显上升。现病儿密切随访中,病情暂且稳定,建议转入血液科进一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血液系统异常相关单基因遗传病总筛查提示病儿系 ELANE基因突变,核酸突变 c.197T>G(外显子 2),氨基酸突变 DM66R,查阅文献显示该突变位点目前暂无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产妇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9月开滦总医院产科收治的瘢痕子宫产妇108例作为瘢痕子宫组,另选取同期开滦总医院产科收治的非瘢痕子宫产妇1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中性粒细胞趋化距离、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及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结果瘢痕子宫组中性粒细胞趋化距离长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子宫组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瘢痕子宫的形成可能与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升高、吞噬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性粒细胞是循环系统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并且是最先到达感染或者发炎部位的细胞。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细菌、细菌碎片、细菌有氧代谢产物和溶酶体,研究表明[1],中性粒细胞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药物可通过干扰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对组织细胞起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150例住院及门诊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临床资料.利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男性35例(23.3%),女性115例(76.7%),男女之比为1∶3.3.依据中性粒细胞抗体产生方式不同分为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例(6.0%);药物性免疫粒细胞减少症28例(18.7%);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2例(14.6%);继发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91例(60.7%):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类风湿关节炎21例、免役性溶血伴粒细胞减少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粒细胞减少6例、免疫性肝炎3例、免疫性甲状腺炎16例、干燥综合征4例.结论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女性居多,常继发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较为复杂,需长时间临床观察和随访.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抗体以IgG为主,有的表现两种或三种抗体同时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