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置管及维护流程、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加强置管后的监测及管理、重视居家维护,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总置管天数明显增加,由2009年总置管天数10 620 d升至2011年的15 778 d;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率从2009年1.12/千导管日、2010年的0.53/千导管日下降至2011年的0.06/千导管日(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案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关预防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置管乳腺癌患者3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置管乳腺癌患者519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策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方案,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及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合格率。结果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总留置时间高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的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方案能够降低患者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及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提高了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合格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案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关预防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置管乳腺癌患者3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置管乳腺癌患者519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策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方案,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及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合格率。结果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总留置时间高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的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方案能够降低患者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及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提高了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合格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6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18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口服,连续21d。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P=0.025)和1.7%(P=0.025)。结论PICC置管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干预组合对预防放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成效.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1年12月住院置PICC的268例放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取2008-2009年的6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0-2011年的202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执行常规PICC插管和维护,试验组执行干预组合,对比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置管留置时间,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感染6例,置管总天数为7851 d,感染率为0.76‰;试验组感染5例,置管总天数为25 407 d,感染率为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组合对预防CRBSI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提高干预组合措施的依从性和相关感染监测是降低CRBSI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肿瘤出院患者分别使用两种导管维护方法的效果,观察不同维护方式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同时可为临床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44例中心静脉导管带管肿瘤出院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导管维护,试验组采用PICC置管专科护士指导,家属监督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患者的维护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维护间隔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组维护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导管维护间隔显著长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张力性水泡、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PICC置管专科护士指导,家属督促进行导管维护较传统导管维护来说,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严格无菌技术、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选择合适置管部位及导管、敷料的选择与更换、导管接头与输入装置的护理和防止血栓形成,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总置管天数明显增加(P<0.0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从2008年的7.67/千导管日、2009年的5.69/千导管日,下降至2010年的2.28/千导管日(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压接头结合改良维护法对临床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PICC置管患者13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留置针在护理时选用肝素帽并进行传统的维护护理.试验组患者选用正压接头并通过改良维护法进行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PICC置管留置总天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中,与肝素帽各传统维护法相比,静脉留置针在护理时选用正压接头并进行改良式的维护对减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PICC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90例白血病化疗PICC置管患者,信封法分组,对照组予基础常规护理,试验组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干预情况。结果试验组白血病化疗PICC置管患者满意水平、PICC置管平均时间、对化疗PICC置管并发症的认知程度、护理中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试验组SCL-90量表积分、生活质量QL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导管脱落、静脉炎、血栓等白血病化疗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白血病化疗PICC置管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有效降低导管脱落、静脉炎、血栓等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认知以及配合度,延长置管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姚孟冬 《现代医院》2013,(10):67-69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初期穿刺口出血及置管期间渗血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针对血小板数值在(3~5)×109/L的血液肿瘤患者,将采用改良按压方法的PICC置管的50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52例PICC置管患者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按压方法.通过2组采用不同按压方法,观察2组病人PICC置管后24小时内出血情况、置管后1~7天换药次数.使用SPSS妇13.0统计软件,以率或构成比作为描述指标,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p〈0.05,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出血量、置管后1~7天更换敷贴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观察组按压方法可有效减少置管后24小时出血量及减少置管后1~7天的导管口渗血情况,有效降低了穿刺口出血量的同时,降低了因置管口渗血导致更换敷料频率增加带了的经济费用,也有效减少了护士导管维护的工作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改良按压方法的实施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初期导管口渗血及出血,减轻患者导管维护产生的经济费用与降低了护理人员维护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荆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心静脉置管登记数据库中能获取完整资料的PICC患者。将48例确诊为PICC-CRBSI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配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共有PICC置管患者1 357例,纳入698例,发生PICC-CRBSI 48例,发病率为6.88%;PICC总插管日数为13 953 d,每千导管日发病率为3.44‰。穿刺次数≥3次(OR=2.05)、X线胸片定位(OR=4.23)、未按时维护(OR=2.17)是PICC-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C-CRBSI与穿刺次数、定位方法、维护频率等因素有关,针对PICC置管患者减少穿刺次数、置管过程中采用心电图(EKG)定位、按时维护可减少PICC-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日;季节、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联合喜辽妥外涂护理预防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4 cm处沿血管走向连续7 d预防性涂敷喜辽妥;地塞米松组在置管前用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观察3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发生静脉炎2例,地塞米松组发生静脉炎7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6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预防性使用喜辽妥涂敷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维护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于2010年10月组建PICC置管维护小组,并对全院PICC置管维护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实施PICC置管维护规范化管理前一年的住院PICC置管患者86例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一年102例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患者资料的完整率。结果观察组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资料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置管及留置期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预防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s,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 将264例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32例。干预组患者分别于PICC置管前1 d、置管后4周内每周检测1次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血液高凝者行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按常规PICC置管,并于置管前1 d、静脉血栓形成后行TEG检测。2组患者均于PICC置管后4周内每周行血管超声检测1次,比较2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血液高凝状态者抗凝治疗前后TEG参数变化及静脉血栓者血栓形成前后TEG参数变化。结果 67例置管后血液高凝状态者行抗凝治疗后,TEG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76%、对照组为19.70%,2组相关性静脉血栓比较,χ2 = 25.79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例静脉血栓形成者TEG参数与PICC置管前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TEG预测肺癌PICC患者静脉血栓,并建立个体化的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形成,保证PICC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D AIMS: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is typically delivered through catheters inserted into the superior vena cava (SVC) via a subclavian or internal jugular vein approach. A 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utilizing a cephalic or basilic venous approach, may provide a safe alternative to the standard catheter approach and, because non-physician providers can insert the PICC, may introduce a potential cost-savings to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We sought to determine if PICC lines are safer and more cost-effective than the standar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pproach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who require TP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o hospitalized patients (age range, 18-88 years) who required TPN were prospectively randomized to receive therapy via a centrally-inserted subclavian catheter (n=51) or a peripherally-inserted PICC line (n=51).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lication requiring catheter removal. Other end-points included catheter infection and thrombophlebitis. Cost associated with inser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ach catheter was also studied. RESULTS: Complication-free delivery rate (without the need to remove or replace the catheter) was 67% for subclavian catheters and 46% for PICC lines (P<0.05). The overall infection rate was 4.9 per 1000 catheter days and was similar for each catheter type (P=0.68). PICC line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ates of clinically-evident thrombophlebitis (P<0.01), difficult insertion attempts (P<0.05), and malposition on insertion (P<0.05). No catheter complication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long-term morbity or mortalit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between the two catheter types in terms of aborted insertion attempts (P=0.18), dislodgement (P=0.12), or line occlusion (P=0.25). After standardizing costs for each hospital, the direct institutional costs for inser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ICC lines (US$22.32+/-2.74 per day) was greater than that for subclavian lines (US$16.20+/-2.96 per day;P<0.05). CONCLUSION: PICC catheters have higher thrombophlebitis rates and are more difficult to insert into certain patients when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 subclavian approach for central venous acces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ho require TPN. Because of this, PICCs may be less cost-effective than currently believed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in inser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cathet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高龄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及预防治疗对策。方法对60例80~95岁超高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行PICC和CVC,置管后采用相同的日常维护方法;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及拔管前穿刺部位、全身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穿刺部位红肿及感染发生率情况:PICC组穿刺点红肿1例,占3.3%,无病例发生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CVC组穿刺点红肿7例,占23.3%,全身寒战发热3例,占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比CVC高(P<0.05),两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低,在外周静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超高龄患者也应尽量选择PICC置管;但在一些周围血管穿刺困难和周围循环衰竭抢救的病例中仍应以CVC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至2012年93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中,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结果10例乳腺癌患者出现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0/938),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中的血栓例数为0.11,共携带导管1035d,置管后血栓发生中位时间23.5(4~176)d,9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中位抗凝时间为14(3~50)d,5例患者抗凝后继续使用导管,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后,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盲法穿刺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我科需要PICC置管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经B超引导穿刺组和改良盲法穿刺组,每组各35例。记录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位置、上臂臂围、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皮下淤血率等资料。结果:改良盲法穿刺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位置、静脉炎发生率、皮下淤血率与经B超引导穿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盲法穿刺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经B超引导穿刺组(P0.001)。上臂臂围与改良盲法穿刺组一次成功率呈负相关(-0.475,P=0.004)。结论:改良盲法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成功率较高,且不增加并发症和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