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患者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的适宜给药方案。方法:通过测定患者脑脊液的万古霉素浓度,对1例颅内感染患者进行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的调整。结果:该脑膜炎患者采用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联合鞘内万古霉素的治疗方案,成功地治疗了颅内感染,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每日或隔日鞘内注射万古霉素5~15mg,脑脊液谷浓度为9.45~105.34μg·mL~(-1),血中浓度始终<0.24μg·mL~(-1)。结论:患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的代谢情况受到给药方案、患者状态等多因素的影响,脑脊液的药物监测可以为鞘内注射的给药剂量调整提供依据,协助医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曾嵘  陆奇志 《中国药房》2014,(6):571-57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与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针对1例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孤立肾患者,临床药师从药物的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最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为:腰大池持续外引流+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提出药学服务要点,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连续3 d复查脑脊液示外观清,白细胞数正常,葡葡糖、氯化物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结论:与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相比,鞘内注射万古霉素不仅减少了药物剂量,同时提高了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浓度,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平均住院天数下降,住院费用减少,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且便于操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儿童在通过静脉和脑室两种给药途径使用氟康唑后,药物在脑脊液(CSF)中的分布和浓度。方法研究对象为2例脑积水儿童。氟康唑通过静脉途径给药,剂量为12.5 mg/(kg·24 h),通过脑室直接注射给药的剂量为4、5、7.5 mg/24 h和7.5、10 mg/12 h。氟康唑给药后2-24 h取CSF样本,通过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测定氟康唑在CSF中的浓度变化。结果 SPE-HPLC法可以精确测定CSF中的氟康唑的量。氟康唑静脉给药后,抗真菌的药物浓度在脑脊液中是检测不到的。经脑室给药后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SF氟康唑浓度稳态峰值(19.54±5.63) mg/L;CSF氟康唑谷浓度(0.0-0.3)mg/L;消除速率常数(0.4654±0.2097)/h,半衰期(1.84±0.93)h。结论静脉注射氟康唑后药物在CSF样本中检测不到。脑室多剂量的药代动力学数据表明分流感染治疗中对脑积水儿童氟康唑的监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万古霉素(稳可信)治疗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所致颅内感染不同的给药途径,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颅脑手术后并发甲氧西林耐药革兰阳性菌性颅内感染患者63名,分为3组:(1)静脉给药组:稳可信500mg,静脉点滴,q12h;(2)鞘内给药组:通过鞘内注入稳可信0.3mg.kg-1.d-1 地塞米松1mg,鞘内注射,q12h;(3)静脉 鞘内给药组:按以上两种方法联合给药。最后,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脑脊液的转归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静脉给药组、鞘内给药组和静脉和鞘内给药组治愈率分别为25%,66.7%和7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1.6%,100%和1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9.5%和10%,疗程分别为24.2,14.9和8.8d。结论:万古霉素对术后甲氧西林耐药革兰阳性菌所致颅内感染疗效确切,鞘内给药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荐该药在神经外科地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两性霉素B运用三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某院确诊的96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将这96例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32例。A组患者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的方法,B组患者采用前房内注射方法,C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滴眼液滴眼;比较3组患者给药后角膜和房水中药物质量浓度。结果:A组患者给药后1h、6h、24h、4d、7d角膜内药物质量浓度均高于B、C两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B组患者给药后1h,6h,24h,4d,7d房水内药物浓度均高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角膜基质内注射给药的方法可明显提高角膜内药物浓度,应用前房内注射给药的方法可明显提高前房内药物浓度,故可用角膜基质注射给药和前房内注射给药治疗顽固性真菌性角膜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国产普卢利沙星片在健康人体内的尿药药动学.方法:8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单次、单剂量多次口服普卢利沙星片2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样中普卢利沙星活性代谢产物NM394尿药浓度,并用DAS软件统计药动学数据.结果:单剂量口服普卢利沙星片200 mg后,其体内活性代谢产物NM394的48 h尿排泄总量为(69.2±30.2)mg,平均排泄率为(45.8±20.0)%,消除速率常数k为(0.104±0.015)h-1,消除半衰期t1/2为(6.8±1.0)h.多次给药过程中,末次给药后其体内活性代谢产物NM394的48 h尿排泄总量为(77.4±27.4)mg,消除速率常数K为(0.094±0.013)h-1,消除半衰期t1/2为(7.5±1.1)h,稳态24 h平均排泄量为(155.7±59.8)mg.结论:单剂量单次及单剂量多次口服普卢利沙星片200 mg后,其活性代谢产物NM394消除速率常数k、消除半衰期t1/2无明显改变,多次给药后尿排泄率较单次给药后略高,与血药浓度比较,口服后NM394尿药浓度Cmax明显大于血药浓度,提示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甲巯咪唑不同给药途径的血及甲状腺组织中药物含量。方法:用HPLC法测定大鼠在同剂量下,灌服甲巯硫唑与颈部外涂甲巯咪唑乳膏后的不同时间血及甲状腺组织中甲巯咪唑的含量,以3P87药动学软件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灌服给药与颈部外用给药,血清药时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甲巯咪唑透皮吸收乳膏单剂量给药后,甲状腺组织中药物浓度明显高于灌服给药组(P<0.05);血中药物峰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高于灌服给药组(P<0.01);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灌服组为2.486h ,外用组为2.645h;达峰时间(Tmax)灌服组为1.894h,外用组为1.784h,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甲巯咪唑经皮给药可提高靶组织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胸腔内给药的时相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口服及胸腔内注入糖皮质激素时血清、胸水药物浓度是否有差异.方法:将20例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组及胸腔内注射给药组.口服组予强的松30 mg,顿服,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多个时点血清、胸水标本中强的松浓度;注射给药组仅给药方式不同(地塞米松10 mg,胸腔内一次注入),检测方法同口服组.结果:口服组血清、胸水中各时相强的松浓度并无显著性差异,注射组亦如此.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采用胸腔内注射给药的方式并未显示出药物在胸膜腔内浓聚的特点,故较口服给药并不具备更优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赖鸿 《抗感染药学》2019,16(7):1163-1166
目的:比较不同抗菌药物鞘内注射给药对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确诊为颅内感染患者86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组患者则给予阿米卡星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用药方法治疗前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4.42%)(P<0.05);不良反应(腰脘痛、神经根刺激症、抽搐、头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鞘内给药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水平测得值优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葡萄糖水平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米卡星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治疗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头孢曲松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且安全性高,并有效改善了其脑脊液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OPD)患者奈替米星( NTM)静脉滴注给药在下呼吸道的分布和药物动力学,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4例COPD患者分为A、B组,每组12例。2组NTM剂量分别为A组每天7=.0 mg/kg,B组给予5.0 mg/kg,静脉滴注。利用荧光偏振免疫方法,使用尿素替代肺泡液稀释内标,测定肺泡液、支气管分泌液和血清中的NTM浓度。结果 A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现为,血清中NTM最高浓度Cmax可达(26.73±4.96)mg/L,消除半衰期为3.95 h;肺泡液中最高浓度为(7.75±2.12)mg/L,是血清Cmax的30%,而支气管分泌液中药物的浓度与肺泡液浓度呈正相关( r =0.6434, P <0.05)。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肺泡中的药物浓度比常见肺炎致病菌的MIC值高。连续给药7 d后,所有患者均未见神经、肝、肾毒性。结论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给药间隔时间长,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更适用于临床上老年COPD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