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了解妇产科门诊就诊者阴道炎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12月15 86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的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5 860例就诊者中,检出阴道感染5103例(32.2%),平均年龄(35.16±8.95)岁。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793例(17.6%),细菌性阴道病(BV)2018例(12.7%),滴虫性阴道炎(TV)292例(1.8%)。混合感染462例,VVC合并BV感染346例(7.1%);BV合并TV感染102例(4.4%),VVC合并TV感染10例(0.3%),VVC合并BV及TV感染4例(0.1%)。VVC好发于秋季,患者阴道pH值3.8~4.5为主;BV好发于夏季,患者阴道pH值4.5~5.5为主;TV好发于春季,患者pH值4.5~5.5为主;三种阴道炎清洁度均以Ⅲ度为主。无感染就诊者的阴道pH值3.8~5.5,75.4%的无感染就诊者清洁度为Ⅱ~Ⅲ度。结论:VVC是妇科门诊最常见的阴道炎,混合感染以VVC合并BV最多见,阴道炎发病与季节有关,VVC患者阴道pH环境偏酸性,BV及TV患者阴道pH环境偏碱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需氧菌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情况。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选取以外阴不适、阴道分泌物异常等阴道炎症状就诊的患者286例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分析常见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情况。结果286例患者中共有AV 99例,占34.62%。99例AV患者中,单纯AV感染36例,占36.36%;混合感染63例,占63.64%,其中合并BV感染39例,占61.90%,合并VVC感染15例,占23.81%,合并TV感染9例,占14.29%。结论 AV是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以合并BV、VVC、TV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病原体感染及微生态状况,为阴道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阴道分泌物常规显微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五项预成酶谱分析技术对21 812例妇科就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1)21 812例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检出假丝酵母菌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BV、AV、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单一感染及各类混合感染共计13 510例,总检出率61.94%;13 510例感染标本中,单一感染6 391例占47.31%,混合感染7 119例占52.69%。混合感染中,AV合并VVC2 323例,占32.63%,构成比最高;其次为AV合并BV 2 113例占29.68%。(2)检测结果按4个月份段进行统计分析,VVC在1~3月检出844例(15.12%);混合感染在7~9月检出2 328例(42.48%),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1 812例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中,乳酸杆菌失衡检出率78.19%,常见阴道炎与阴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VVC、BV、AV、TV及混合感染菌群失调的检出百分比分别为83.85%、95.67%、100%、96.97%、100%。结论:本地区常见阴道炎及混合感染发生率高,阴道菌群失调多见,混合性阴道炎以AV混合感染为主,VVC和混合性阴道炎的感染与季节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民权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50例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AV患者中,单纯AV患者105例(70.00%),混合感染者45例(30.00%)。单纯AV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以阴道分泌物颜色和质地的改变为主,同时伴有阴道分泌物量增多以及性交痛等。混合感染中,AV合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临床症状以阴道分泌物有异味为主;AV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或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临床症状以外阴瘙痒为主。单纯AV阴道分泌物胺试验为阴性,AV合并BV为阳性,AV合并VVC者为阴性,AV合并TV者为阳性;AV及混合感染者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阴道乳杆菌普遍缺乏,pH>4.5。结论:AV易合并其他感染,尤以BV、VVC、TV多见。混合感染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诊断AV应注意有无其他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阴道微生态异常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HPV感染提供思路,从而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要求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的患者共2400例,对其同时进行阴道微生态和HPV检查,按照阴道微生态结果分为微生态正常组864例、乳酸杆菌减少组824例、细菌性阴道病(BV)组392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组217例、滴虫性阴道炎(TV)组17例、混合性阴道炎组86例,分别计算每组HPV感染率,并将乳酸杆菌减少组(12.01%)、BV组(24.74%)、VVC组(13.36%)、TV组(11.76%)、混合型阴道炎组(20.93%)的HPV感染率分别与微生态正常组HPV感染率(11.81%)比较,计算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判断上述各种类型阴道微生态异常是否影响HPV感染率。结果 BV组患者HPV感染率24.74%、混合型阴道炎组患者HPV感染率20.93%,与微生态正常组HPV感染率11.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杆菌减少组、VVC组、TV组HPV感染率与微生态正常组HPV...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改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我院宫颈疾病科就诊的HR-HPV阳性和阴性妇女各200例,均检测阴道微生态指标,统计分析其变化与HR-HPV的相关性。结果:HR-HPV阳性组中细菌性阴道病(BV)55例(27.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3例(11.5%),PH>4.5的患者123例(61.5%),滴虫性阴道炎(TV)3例(1.5%),阴道清洁度≥III 98例(49.0%),与HR-HPV阴性组的各项阴道微生态指标比较,BV和PH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V、VVC、阴道清洁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R-HP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7.
刘美强  张洪昆 《中外医疗》2013,32(13):169-170
目的对妇科门诊837例患者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大体了解罹患阴道炎情况,为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每例样本同时取干管和生理盐水管,前者采用妇炎知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盒(以下简称试剂盒)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快速检测;后者常规涂片法镜检清洁度、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和真菌。结果 837例中患真菌、BV及TV,包括混合感染者299例,其中真菌感染占57.9%,BV占38.1%,TV占16.7%,混合感染占12.7%;非以上情形者538例(64.3%),其中有不同程度炎症者占87.5%,所有指标均示正常者31例(5.7%)。以上各情况均主要集中在20~29年龄段。结论阴道炎感染率较高,致病菌呈多样性分布,并提示在不同年龄妇女阴道炎致病菌所占比率不同,可能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因素及个人行为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曹泰华  刘双爱  赵祖国 《陕西医学杂志》2023,(11):1546-1549+1553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6例HR-HPV阳性并经病理确诊上皮类瘤变(CIN)或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42例正常体检女性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阴道微环境[乳酸杆菌、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炎(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2、IL-4、IFN-γ水平,分析IL-2、IL-4、IFN-γ与HR-HPV感染的关系,并进行HR-HPV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INⅠ级HR-HPV负荷量>1000患者比例低于宫颈癌、CINⅡ级、CINⅢ级患者,HR-HPV负荷量1~100患者比例大于宫颈癌、CINⅡ级、CIN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癌患者乳酸杆菌分级、pH值>4.5、BV、TV、VVC比例高于CINⅠ级患者(均P<0.05)。BV、TV、VVC、乳酸杆菌为HR-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乳酸杆菌和细菌性阴道病(BV)、真菌性阴道病(VVC)及滴虫性阴道病(TV)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东湖分院门诊就诊患者中BV感染者136例、VVC感染者126例及TV感染者100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人员1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阴道微生态图象诊断系统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细菌种类和密度,干化学检测pH、H2O2、白细胞酶和唾液腺酶,将观察组中的BV、VVC及TV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中阴道分必物的乳酸杆菌含量及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V、VVC及TV患者的pH值分别为(4.8±0.3)、(4.4±0.3)和(5.4±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VVC及TV患者的Nugent评分分别为(7.0±1)分、(3.0±1)分和(4.0±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H2O2阴性率为100%(130/130),BV组为5.3%(8/136),VVC组为18.3%(23/130),TV组为9%(9/100),各观察组患者的H2O2阴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阴道加特纳菌/普雷沃菌明显高于对照组,经Ridit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酸杆菌的缺失或降低是阴道疾病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乳酸杆菌数量的恢复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vaginitis,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民权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50例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50例AV患者中,单纯AV患者105例(70.00%),混合感染者45例(30.00%)。单纯AV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以阴道分泌物颜色和质地的改变为主,同时伴有阴道分泌物量增多以及性交痛等。混合感染中,AV合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BV)临床症状以阴道分泌物有异味为主;AV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或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vagini—tis,TV)临床症状以外阴瘙痒为主。单纯AV阴道分泌物胺试验为阴性,AV合并BV为阳性,AV合并VVC者为阴性,AV合并TV者为阳性;AV及混合感染者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阴道乳杆菌普遍缺乏,pH〉4.5。结论:AV易合并其他感染,尤以BV、VVC、TV多见。混合感染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诊断AV应注意有无其他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女性生殖道宫颈炎、阴道炎常见病原体的感染状况。方法:对136 3例宫颈炎、阴道炎患者的宫颈分泌物及阴道分泌物同时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 )、人型支原体(MH)、生殖器念珠菌(GC)、阴道滴虫(TV)、细菌性阴道病(BV)的有关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UU 32 .94 % ;GC15 .6 3% ;CT10 .12 % ;MH7.2 6 % ;BV6 .38% ;TV1.0 3%。14 .5 3%患者有多种类型的混合感染现象。结论:本地区女性生殖道宫颈炎、阴道炎的病原体以U U最为多见。TV阳性率低,可能与流行状况及送检病例选择检验项目不全有关;其余各种病原体均占一定比例。因此对于女性生殖道宫颈炎、阴道炎患者,有必要进行多项常见病原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云南普通人群女性阴道微生态异常中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 vaginosis, BV)、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 TV)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阴道清洁度降低(III~IV)、pH值升高(pH>4.5)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招募于云南省新平县年龄为20~65岁的普通女性人群。纳入者按HR-HPV感染情况分组,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而分析上述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研究对象HR-HPV阳性率为5.7%(28/491),BV、TV、VVC、清洁度III~IV及pH值>4.5在HR-HPV阳性组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8.6%(8/28)、10.7%(3/28)、10.7%(3/28)、21.4%(6/28)、78.6%(22/28);在HR-HPV阴性组中发生率分别为16.4%(76/463)、0.6%(3/463)、15.3%(71/463)、7.1%(33/463)和58.5%(271/463)。TV、清洁度III~IV、pH>4.5在HR-HPV阳性组中发生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值及95%CI分别为18.400(3.533~95.822)、3.554(1.348~9.371)、2.598(1.034~6.528)。而BV及VVC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云南普通人群女性HR-HPV感染率较低;TV、清洁度III~IV、pH>4.5可能与HPV感染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黄锦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30-3231
目的:了解高校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该院妇科病普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人群生殖道感染以宫颈炎、阴道炎为主,患病率分别为22.0%、15.9%;细菌性阴道病(BV)占阴道炎的57.1%;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患病率较低。结论:生殖道感染是严重危害妇女生殖健康的卫生问题,应积极开展生殖道感染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R-HPV感染与各种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妇科门诊就诊的1950例女性,进行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及阴道分泌物检测、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细菌性阴道病(BV)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CT)与高危型HPV发生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滴虫性阴道炎(TV)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发生率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V及CT是宫颈高危型HPV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丹东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RTI)现状及感染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2007年5月由我所对1 423例城镇无业、下岗女工和农村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妇科检查,结果统一录入生殖健康档案.结果 1 423例检查对象中,患病人数673例,总患病率47.29%;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慢性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BV)、盆腔炎、非特异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分析表明:生殖道感染与不良卫生习惯、大量应用抗生素、激素水平下降、阴道灌洗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改变观念和态度、改变不良个人卫生行为是预防RTI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状况。方法:本研究内所分析的40例患者均随机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患者中,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状况。结果:经检查后得知,40例患者中,单纯性需氧菌性阴道炎感染共28例,占比为70%,混合感染共12例,占比为30%,包含合并BV共4例,合并TV共2例,合并VVC共6例。其PH指数平均在4.5以上,合并VVC、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胺试验为阴性,合并BV和合并TV患者为阳性,均普遍性缺乏阴道乳杆菌,需氧菌性阴道炎和混合感染者阴道清洁度范围为Ⅲ-Ⅳ度。结论:需氧菌性阴道炎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合并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等感染较常见,均具有各自相对典型的特征,所以,在诊断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疾病上需提高注意力,依据症状进行确诊,并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7.
新疆喀什市细菌性阴道病(BV)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细菌性阴道病(BV)在喀什市育齿妇女普查人群中的患病情况。方法:对822名妇科普查的妇女按Amsel等对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的4项标准进行检测及宫颈防癌涂片筛查。结果:细菌性阴道病(BV)在普查妇女中患病率为19.59%(161/822)。患者无主诉、无明显白带增多等症状占68.32%(110/161)。不孕症14例占8.69%(14/161),合并滴虫、霉菌性阴道炎出现阴道充血、瘙7痒等症状来就诊检查者51例。占40.37%(65/161),有阴道上尾丝环史104例。结论: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及计划生育指导所,在妇科生殖健康服务时,应将查BGV列为常规门诊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8.
阴道炎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较高。最常见的有3种疾病: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滴虫性阴道炎。另外也包括支原体、衣原体性阴道炎,淋菌性阴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性病以及不同病原体混合感染的阴道炎等。阴道分泌物中病原体的检测是确诊阴道炎病因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外阴瘙痒病因复杂,且外阴瘙痒患者普遍存在自行用药治疗的问题.文中调查分析女性外阴瘙痒患者病因及自行用药情况.方法 收集262例皮肤科及妇产科门诊女性外阴瘙痒患者,分别对她们进行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及其他一系列实验室检查.调查分析所有患者就诊之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病史及自行应用药物特别是抗真菌药物的情况,分析比较有VVC病史与无VVC病史2组患者之间2月内抗真菌药物自行使用率及就诊时分泌物直接镜检念珠菌阳性率.结果 对262例以外阴瘙痒为主诉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VVC、其他细菌性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为引起外阴瘙痒的主要原因.再次就诊时,有VVC病史与无VVC病史患者之间VVC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VVC病史的患者就诊之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无VVC病史的患者.结论 许多外阴瘙痒患者根据既往临床确诊的VVC病史错误的使用抗真菌药物,仅靠VVC病史并不能可靠地诊断为VVC.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特征,对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就诊妇女22 029例,对其阴道微生态状况(阴道pH、乳杆菌、清洁度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2 029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3 219例(14.61%),阴道微生态异常者18 810例(85.39%)。阴道微生态异常中优势菌异常9 443例(9 443/18 810,50.20%),单纯性阴道炎6 138例(6 138/18 810,32.63%),混合性阴道炎1241例(1 241/18 810,6.60%)。单纯性阴道炎以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为主(3 237/6 138,52.74%),其次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2 455/6 138,40.00%)。混合性阴道炎以BV+VVC为主(321/1 241,25.87%),其次为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VVC(268/1 241,21.60%)。②不同年龄段各类阴道炎的构成比不同,其中混合性阴道炎中,AV+VVC的构成比50岁后各年龄段较21~50岁年龄段明显下降(P=0.00)。③乳杆菌数量与阴道pH密切相关(P=0.00)。结论:阴道微生态异常在妇科门诊患者发生率高,有明确病原菌诊断的部分患者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年龄段阴道微生态异常构成比不同,提示对阴道炎的治疗中应结合患者年龄及阴道微生态状态,在杀病原体的同时注意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防止阴道炎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