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针刺治疗肛裂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裂是肛门的常见疾病,痛苦大,古代中医将肛裂列在痔门,称为"钩肠痔","裂痔","裂口痔"等,如<外科大成>:"钩肠痔,肛门内外有痔,摺缝破溃,便如羊粪,粪后出血,秽臭大痛".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多因燥火,湿热蕴结肛门和血虚肠燥所致.临床上所指肛裂则是发生在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处裂开性溃疡.过去我们对肛裂大都采用手术治疗,但创口愈合缓慢,疗程较长,痛苦很大.  相似文献   

2.
肛裂是指肛管周围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感染溃疡,一般好发于肛门中线前后方,是中医痔科常见病之一,中医称为“钩肠痔”。《外科大成》云:“钩肠痔,肛门内外有痔,揩缝破烂,便如羊粪,粪后出血秽臭大痛者”。由此可见大便干燥、出血、疼痛为本病之三大特征,笔者对本证采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治疗,略具心得,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肛裂又名“钩肠痔”,也称“裂痔”或“裂口痔”,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以疼痛、出血、便秘、肛门湿痒为主证。笔者自1988年始以自拟裂痛宁膏外用治肛裂120例,除7例陈旧性肛裂症状明显改善外,余113例在用药后平均七天症状消失、裂口愈合。  相似文献   

4.
肛门裂简称肛裂,在中医文献中称之为钩肠痔、担肠痔、脉痔、裂肛痔等。据有关资料统计,成年人肛裂的发病率占4%~6%,占肛门直肠疾病的第三位,在肛肠科疾病就诊中占13.9%。作者自1986年以来,采用侧位粘连部分内括约肌及林膜挑出切断缝合,治疗1期、Ⅱ期肛裂62例,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23例,女39例;年龄18~57岁;病程l~5个月。裂口部位:前位32例,后位18例,前后位12例,并肠息肉3例,肛乳头肥大4例。1.2手术方法:患者取截五位,肛门用洗必泰叮消毒,局麻下,肛管直肠用达金液消毒。在…  相似文献   

5.
便后熏洗方治疗肛肠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肛肠病又叫肛门直肠疾病,包括痔、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痿、脱肛、直肠息肉及肛管直肠癌等。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统称为痔疮、痔痿。治疗肛肠病的方法很多,为减少患者痛苦,我院采用外治法自拟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肛肠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肛裂的发病率占肛门病的14%[1],多见于中青年人。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或形成溃疡,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特点[1],中医称之为肛裂病、钩肠痔。肛裂疾病虽小,诊断亦易,但痛苦极大,应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陈成  李开贵 《中药材》2001,24(8):617-617
肛裂又称“钩肠痔”,发病率仅次于痔疮,尤好发于青壮年群体。治疗以手术为多,但非手术用药较少。因此,笔者汲取了名老中医陈应贤副主任医师对该疾患五十余年丰富的治疗经验,采取标本兼治之法,筛选参合而成“肛裂合敷膏”内服(合剂)、外用  相似文献   

8.
肛裂病因新解与防治心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大湖  朱梅  吕浩礼 《陕西中医》2002,23(11):1055-1056
肛裂 ,又称肛管溃疡 ,中医称为钩肠痔 ,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肛裂在肛门疾病中占第二位 ,可谓常见病 ,多发病。对于它的病因 ,1 0 0多年以来 ,学者们各抒己见 ,提出诸多学说。比较统一的传统的肛裂病因学说认为 ,肛裂的形成与感染、外伤、解剖因素有关。观察显示 ,肛裂多伴有肛隐窝炎 ,肛乳头炎和皮下潜行瘘管。肛门感染后 ,形成皮下溃疡 ,而肛门腺感染是引起肛裂的根本原因。大便秘结 ,排便时需肛门努挣 ,过度用力 ,当干硬粪便通过肛管时 ,常可使肛管移行上皮、皮下组织或肌层裂开 ,这一外伤性的机械摩擦可导致肛门创伤 ,创面一旦感染 ,形成…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痔的记载 ,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 ,肠氵辟为痔”。痔 ,《广雅释古》谓之“病也”。《说文解字》谓之“后病也”。中医“痔”与“峙”同义 ,即高突之状。笔者认为古代文献中“痔”的概念当有以下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凡有小肉突起者统称痔 ,如鼻、眼痔等。正如《医学纲目》中说 :“如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峙 ;在人九窍中 ,凡有小肉突出者皆为痔。不独生于肛门边”。二是所有肛肠疾病的总称。如《疮疡经验全书》等把直肠脱垂称肛痔 ,尖锐湿疣称珊瑚痔 ,息肉称樱桃痔。《外科大成》把…  相似文献   

10.
肛门缩窄型肛裂是肛门常见的疾患,20~40岁的青壮年人多患。祖国医学认为此疾是血虚火燥、血热肠燥、大便秘结、暴力排便、肛门过度扩张,而造成肛门裂伤,形成溃疡创面。临床上常见有一个裂口,亦有多发性肛裂,其位置约80%以上在肛门后正中,亦有前后正中并发,肛门两侧较少.本  相似文献   

11.
肛痔系指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扩大和曲张形成的静脉团 ,根据病位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痔疮一病 ,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内经·生气通天论》指出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癖为痔”。《医学纲目》曰 :“凡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皆曰痔”。《外科全生集》亦有类似论述 ,并指出“痔分 5种 ,曰牡、曰牝、曰脉、曰肠、曰气 ,未破为痔 ,已破为漏” ,并有详细内外治法。祖国医学认为 ,过食辛辣燥热食物 ,素嗜肥甘厚味 ,饮酒无度 ,使湿热内积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 ,或经常便秘 ,或妇人临产用力过甚或久痢 ,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 ,因而…  相似文献   

12.
肛门湿疹和肛门瘙痒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中医学认为肛门湿疹有湿热下注,血虚挟风所致,多因脏毒浊气下降,风湿热侵袭,尿粪浸蚀,食积虫扰或因饮食失节.脾失健运,内蕴湿热而发作.现代医学认为有内外两方面的变态反应所致,如病灶感染、食物致敏;外在的湿热寒冷、衣物、外用药物等因素均可诱发而致病.其他疾病因素和消化不良.营养因素.胃肠疾病.肛瘘.痔.肛裂.脱肛等也为常见因素.肛门瘙痒症祖国医学认为血虚生风、风盛挟湿,湿热阻滞及虫淫骚扰肛门皮肤所致.  相似文献   

13.
鼻息肉,祖国医学称为鼻痔。所谓“痔”,明·楼英《医学纲目》说:“如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痔,在人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日痔,不独生于肛门边。”鼻息肉长在人们的鼻腔内,一般似剥了皮之荔枝肉色白而半透明,有的则呈黯红色。不易于上线结扎,故历  相似文献   

14.
肛裂是齿线下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后形成溃疡,属中医学"钩肠痔""裂痔"范畴。目前人群发病率较高,临床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手术疗法创伤大,易出现术后并发症而不易被患者接受,因此安全、有效的保守疗法是临床医生的第一选择。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肛裂各种中医药疗法的优势及缺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嵌顿痔发病急,痛苦重,患者往往以急症就诊。此病发生是由于内痔脱出,未能及时复位,痔核在肛门外充血、水肿,甚至缺血坏死,并发感染,故又称绞窄性痔、血栓性脱出性痔。现就其诊治情况概述如下。1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与饮食起居失常、风湿热毒蕴结大肠、肛门等有关,如《内经》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其病因与排便努责、泻痢日久、酗酒、嗜食辛辣、年老体衰、妊娠分娩、久坐久行等有极大关系。本病是发生在Ⅱ、Ⅲ期内痔的基础上,脱出痔核不能及时回纳,受到肛门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痔核短期内体积迅速增大,致使动脉血管被压闭,从而造成血栓形成,故出现痔核疼痛、变硬,且难于还纳肛内。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有关痔核的史料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痔”这个病名,始见于“庄子”:“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治痔者得车五乘”。可见痔疾最迟在战国时(公元前770—403)便有记载了。祖国古代医学,关于“痔”的最早文献,当为公元前240年内经素间的记载:“因为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当时对于痔疾的发生原因,认为是由于饱食、强力、筋脉(筋指静脉、脉指动脉)横解(作扩张解释)、肠澼(大便下血古称肠澼,可能是痔出  相似文献   

17.
我院收治肠管易激综合征合并肛裂、痔术后患者5例,其中肛裂2例,血栓性外痔3例。均为某医院行肛门侧方(3点位)横切断栉膜带及内括约肌治疗后。5例均以腹泻次数加重,切口不愈合来我院就诊。经询问病史,并同时复查大便常规,确诊为手术期间合并IBS。体检见肛门收缩无力,肛周见残便。采用镇静、止泻、抗过敏药物治疗,并用中药黄芪汤加减:炙黄芪40g,火麻仁15g,陈皮10g,防风10g,白术10g,郁李仁15g,蜂蜜适量治疗。以期补气、润肠,经综合治疗,IBS好转后行内括约肌修补术。肠易激综合征合并肛裂、痔等疾病者,肛门内括约肌的静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治疗痔疮、肛裂等肛门部常见病的新药——“痔全息注射液”的处方组成、毒性试验、临床观察、对本制剂的评价等。五年来,经山西省肛肠学会“痔全息协作组”19家医院临床资料统计,共应用本制剂治疗内痔、外痔、混合痔及肛裂等932例,治愈率达94%,总有效率为97.43%。本药月法简便,适应症广泛,且比较安全,932例中尚未发现1例继发性大出血。  相似文献   

19.
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根据痔的部位、形象、症状分成二十五种类型。肛裂属钩肠痔,由于血热肠燥便秘损伤成裂,疼痛、便血、便秘是其三大主症,而疼痛又是肛裂最难熬的痛苦。我们采刖当归注射液加1%利多卡因基底部注射治疗肛裂114例,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14例中,男86例,女28例;年龄15~56岁;病程4个月~11年。二、药物配剂与操作方法以当归注射液2毫升,1%利多卡因3~5毫升,混合后即可。  相似文献   

20.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炎性外痔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炎性外痔76例韩志贞贺书平曹健美韩广伟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痔/中药疗法洗剂/治疗应用炎性外痔是肛门皱襞结缔组织所发生的充血性水肿,多呈急性发作,常因肛门缘皮肤损伤或肛裂有病菌感染引起皮肤皱襞突起、痔核顶部破溃而致。笔者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