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上腹右胸两切口加腹腔、胸腔两野淋巴结清扫术(Ivor Lewis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47例中下段食管癌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Ivor Lewis切口组(65例)和左胸后外侧切口组(82例),比较手术治疗情况。结果①Ivor Lewis切口组和胸后外侧切口组平均清扫腹腔淋巴结数分别为13.2±1.1和10.8±0.4(P>0.05),转移数分别为2.1±0.9和0.8±0.1(P<0.05);平均清扫胸腔淋巴结分别为15.4±1.2和10.3±0.7(P<0.05),转移数分别为4.1±1.3和3.2±1.0(P>0.05)。②Ivor Lewis切口组和左胸后外侧切口组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Ivor Lewis切口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3例,心律失常2例;左胸后外侧切口组发生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肺不张5例,心律失常2例,膈疝1例,经对症治疗后治愈。③Ivor Lewis切口组与左胸后外侧切口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Ivor Lewis切口行食管中下段癌切除术,术野显露充分,有利于胸腹两野淋巴结的清扫,提高了手术的彻底性,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胸中段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8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I临床资料,其中行Ivor—Lewis术(A术)患者131例,行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B术,弓上食管胃吻合术)患者51例。对2组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观察2组患者5年生存率、5年肿瘤复发率,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A术发生吻合口或胃瘘、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肺部感染、胃扩张、幽门或胃梗阻的概率与B术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手术方式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也无显著差异(χ2=1.927,P=0.165);A术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36.64%,而B术术后5年生存率为35.29%,两种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77);A术术后5年肿瘤复发率为71%,而B术术后5年肿瘤复发率为7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P=0.52);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肿瘤的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05和P=0.027),而与年龄、性别、病变长度、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Ivor—Lewis术与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两种手术方式并不是中段食管癌的预后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Ivor Lewis手术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相关原因。方法:根据手术方法将125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Ivor Lewis组和左胸手术组,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Ivor Lewis手术与左胸一切口手术,观察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胃肠减压量及胸腔引流量,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Ivor Lewis手术组患者中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胃肠减压量、胸腔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左胸手术组比较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gt;0.05)。Ivor Lewis手术组患者中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结论:吻合口位置相对较高,胸胃下坠并扭转,食管裂孔太小可能是Ivor Lewis手术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4例EC患者,104例EC患者术后完成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将17例预后不良(病死+复发+转移)的EC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将剩余87例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查阅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分析EC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有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子宫下段受累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吸烟史、饮酒史、是否绝经、是否孕育、腹部手术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术后辅助治疗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有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子宫下段受累是EC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大、有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子宫下段受累是EC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对儿童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B)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高危NB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NB患儿复发和生存的影响因素,随访放疗组与未放疗组NB患儿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放疗组与未放疗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00例NB患儿中,复发34例,未复发66例,生存74例,死亡2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远处转移、放疗是NB患儿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肿瘤远处转移、MYCN基因扩增是NB患儿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放疗组与未放疗组NB患儿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NB患儿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肿瘤远处转移、放疗是NB复发的影响因素,年龄、肿瘤远处转移、MYCN基因扩增是NB患儿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放疗能显著提升高危NB患儿的无复发生存率,但不能显著提升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行主动脉弓上吻合根治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放疗)的疗效及复发转移模式。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2月-2019年2月63例接受弓上吻合R0根治性术后辅助放疗的胸下段食管鳞癌患者,放疗靶区为吻合口、全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分析其生存情况、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及各临床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3%、83.3%、63.7%;中位无病生存期为33个月[95%置信区间(23.2,42.8)个月],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6.3%、58.5%、41.7%,N0~1期较N2~3期患者无病生存期更长(中位时间:中位时间未达到vs. 15个月,P=0.045);吻合口复发率7.9%,锁骨上区、中上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8%、15.9%、1.6%,远处转移率为17.5%;2~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4.8%,3级吻合口狭窄发生率3.2%,3级气管瘘发生率1.6%。结论 N2~3期是该类患者辅助放疗后的预后不良因素,区域淋巴结复发主要集中于中上纵隔,放疗靶区是否需包含吻合口、下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2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中远期生存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治疗的120例食管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中远期生存率及预后危险因素。结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4/120)、29.17%(35/120);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感染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感染是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感染均为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密切关注其变化并进行干预,以便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应用经导管动脉内化疗(TACE)与术后辅助TACE治疗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疗效、生存状况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65例接受TACE及术后辅助TACE治疗的ICC患者,其中30例接受TACE治疗(TACE组),35例接受术后辅助TACE治疗(手术-TACE组),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肿瘤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其生存情况及预后分析.结果 65例ICC患者经TACE或术后辅助TACE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8 ~36个月),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0%、13.3%及0,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手术-TACE组35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3%、62.9%及17.1%,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TACE组与手术-TACE组在生存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8.0 cm、组织学分化程度低、门静脉癌栓形成、CA19-9浓度高、淋巴结转移均是导致ICC患者长期生存率差的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辅助TACE治疗ICC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8.0 cm的病灶建议术后辅助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小江  沈艳辉  崔庆贵 《临床荟萃》2015,30(4):408-411,415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PLT)增多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69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 PLT 正常140例,PLT 增多29例,分析 PLT 增多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食管鳞癌患者 PLT 增多发生率为17.2%(29/169),PLT 增多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有关(χ2=10.301,4.130,6.152,P <0.05)。PLT增多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9%,PLT 正 常 患 者 的5年 生 存 率 为 3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2.339,P <0.01);吸烟史、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 PLT 增多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因素(χ2=4.195,4.164,7.816,18.328,12.339,均 P <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PLT 正常与 PLT 增多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8、4.810,P <0.05)。淋巴结转移(OR =2.057,P =0.001)及 PLT 增多(OR =1.911,P =0.00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 PLT 增多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生存预测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9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最终纳入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7例给予术前新辅助化疗+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治疗,对照组49例给予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及术后2年采用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FACT-G)评价患者生存质量。采用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术后FACT-G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术后2年达到峰值;研究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2年FACT-G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研究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深度、术前辅助化疗及白蛋白水平异常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改善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佳;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深度、术前辅助化疗及白蛋白水平异常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未来可加强对宫颈癌术后相关高危因素的检测,以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结跳跃转移(nodal skip metastasis,NSM)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测价值,并比较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UICC)淋巴结转移分期(按个数)与日本食管疾病学会(JSED)淋巴结转移分期(按站数)对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胸段食管鳞癌、有淋巴结转移且无其他部位转移(T_xN_(0)M_0)的3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56例患者中发生NSM 91例,占25.6%。采用log-rank生存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5年OS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评估NSM的预后意义。采用Cox模型及一致性指数(index of concordance,C-index)比较AJCC/UICC指南N分期与JSED指南N分期对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能力。结果:高龄、肿瘤位置、术后T分期、术后N分期(AJCC/UICC分期和JSED分期)是患者术后5年OS的预测因素(均P0.05),而NSM不是患者术后5年OS的预测因素。Cox生存预测模型中,采用AJCC/UICC指南N分期对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能力(C-index=0.632)优于JSED指南N分期(C-index=0.620),两者联合的预测能力更高(C-index=0.635)。结论:对于术后分期TxN0M0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NSM可能不是术后5年OS的预测因素;基于AJCC/UICC指南N分期的生存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优于JSED指南N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影响新疆维(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汉族和维族临床诊断为Ⅰ~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728例患者,维、汉族女性乳腺癌术后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8.4%、9.8%;其中局部复发者维吾尔族组11例(6.5%),汉族组9例(1.6%);远处转移者维吾尔族组37例(21.8%),汉族组45例(8.0%)。维、汉族女性在肿瘤大小、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ER及PR表达情况、术后是否接受正规的辅助治疗是影响Ⅰ~Ⅲ期手术乳腺癌患者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汉族乳腺癌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分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是预测维、汉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ER阳性表达、术后辅助放化疗是保护因素。结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汉族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是乳腺癌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而ER阳性表达、术后辅助放化疗可能抑制乳腺癌的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术前体质量指数(BMI)对肝细胞性肝癌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8~2005年105例肝细胞性肝癌术后的体质量指数资料,按BMI将患者分为低体质量、正常、高体质量和肥胖4组。采用生存分析对不同体质量指数组患者术后的预后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体质量组相比,低体质量组的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在死亡风险、肿瘤再发及转移上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低体质量组的总体生存率有显著的下降(P<0.001)。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肿瘤分级和甲胎蛋白水平可以做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低体质量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再发和无转移生存时间有明显的下降。体质量指数分级是判断原发性肝癌术后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分泌型蛋白Dikkopf1(DKK1)、细胞质胸苷激酶1(TK1)水平与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该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63例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术后均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依据随访期间复发、转移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根治术前血清DKK1、TK1水平与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63例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发生复发、转移26例,发生率为41.27%;发生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DKK1、TK1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血清CEA、SCC、DKK1及TK1之间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前血清CEA、SCC、DKK1、TK1异常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有关,各指标异常表达可能是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前血清CEA、SCC、DKK1、TK1水平预测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均>0.800,预测价值较理想,且根治术前血清DKK1、TK1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535 ng/mL、3.470 pmol/L时,预测价值最佳。结论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前血清DKK1、TK1水平与术后复发、转移有关,二者异常表达可能是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将二者用于预测患者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神经侵犯(PNI)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62例食管鱗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食管鱗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PNI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差异。【结果】PN1食管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无PNI者(22.7%vs40.7%,P<0.01),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无PNI者(22.5%vs44.9%,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NI是食管癌患者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1.449、1.735,均P<0.05)。有PIN的Ⅱ期食管鱗癌患者和Ⅲ期无PNI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PNI是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不同年龄段病理特征对比及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6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55例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根据年龄分组:35岁组21例,≥35岁组34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中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HER2及术后化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症家族史、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术后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5岁组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35岁组,35岁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35岁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是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术后放疗是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是5年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上述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35岁组的局部复发风险明显高于≥35岁组。组织学分级是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年龄不会明显影响死亡风险(P0.05),术后放化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风险(P0.05),而术后化疗可明显降低死亡风险(P0.05)。结论 5年总生存率在不同年龄段无明显差异,35岁者术后局部复发风险高,保乳手术配合放化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化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食管小细胞癌90例(81.8%),食管鳞状细胞癌或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20例;患者以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为主要首发症状,病变主要位于食管中下段;手术是治疗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方法,广泛期患者以化疗为主,多采用EP方案;食管鳞癌或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患者以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为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食管鳞癌或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患者1、3、5 a生存率(75.0%、41.7%、25.0%)高于食管小细胞癌患者(55.6%、4.4%、2.2%)(P0.05);食管小细胞癌局限期手术患者1、3、5 a生存率(72.0%、8.0%、4.0%)高于非手术患者(33.3%、0、0)(P0.05),广泛期化疗患者1 a生存率(50.0%)高于非化疗患者(0)(P0.05)。结论食管小细胞癌为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类型,预后差,局限期首选手术治疗,广泛期首选化疗;食管鳞癌或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少见类型,治疗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与食管小细胞癌相比,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其中鳞癌占90%以上,手术是食管癌重要治疗方法之一,5年生存率15%~24%,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也是复发、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数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术后放疗能降低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淋巴结复发转移。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靶区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作者分析160例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临床病理改变,为术后放疗照射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术后放疗范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其中鳞癌占90%以上,手术是食管癌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5年生存率15%~24%[1],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也是复发、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数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术后放疗能降低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淋巴结复发转移[2-3].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靶区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作者分析160例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临床病理改变,为术后放疗照射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食管鳞癌患者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水平变化,探讨HO-1、SCCA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食管鳞癌患者93例为食管鳞癌组,同期体检健康者7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HO-1、SCCA水平。比较食管鳞癌组与对照组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食管鳞癌患者血清HO-1、SCCA水平。食管鳞癌患者根据病情程度采用内镜治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及放化疗综合治疗,并依据HO-1、SCCA水平分为高水平HO-1(HO-1≥2.43μg/L)组47例和低水平HO-1(HO-1<2.43μg/L)组46例,高水平SCCA(SCCA≥2.76μg/L)组49例和低水平SCCA(SCCA<2.76μg/L)组44例。随访5年,比较食管鳞癌患者高、低水平HO-1组,高、低水平SCCA组5年总生存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食管鳞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食管鳞癌组血清HO-1[(2.43±0.55)μg/L]、SCCA[(2.76±0.61)μg/L]水平高于对照组[(0.23±0.09)、(0.42±0.13)μg/L](P<0.05)。肿瘤分期Ⅲ期、病理分级低分化者血清HO-1[(2.75±0.64)、(2.57±0.57)μg/L]、SCCA[(3.22±0.71)、(2.93±0.64)μg/L]水平高于肿瘤分期Ⅰ~Ⅱ期[(2.32±0.43)、(2.60±0.52)μg/L]、病理分级高中分化者[(2.30±0.51)、(2.61±0.58)μg/L](P<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淋巴结有无转移者血清HO-1、SCC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20年2月,均未失访,高水平HO-1组5年总生存率(10.6%)低于低水平HO-1组(30.4%)(P<0.05),高水平SCCA组5年总生存率(8.2%)低于低水平SCCA组(34.1%)(P<0.05)。肿瘤分期Ⅲ期(OR=3.054,95%CI=1.021~6.141,P=0.004)、病理分级低分化(OR=3.011,95%CI:1.003~5.051,P=0.023)、高血清HO-1水平(OR=2.407,95%CI:1.123~4.989,P=0.022)、高血清SCCA水平(OR=2.025,95%CI:1.003~8.077,P=0.019)是食管鳞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鳞癌患者血清HO-1及SCCA水平升高,其增高程度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有关,是食管鳞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