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压电对家兔骨骼肌微循环灌流量(MP)的影响并探讨己酮可可碱(PTX)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电伤组和治疗组家兔用调压器和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对照组家兔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LDPI)检测3组家兔伤前15min、伤后5min、1h、2h、4h、8h骨骼肌MP。检测部位为腹部骨骼肌表面。结果:对照组假伤前后各时相点MP变化不明显(P>0.05);电伤组和治疗组电伤后各时相点MP均较电伤前15min降低,伤后5min时下降幅度最大(P均<0.05)。伤前15min,三组间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各时相点,电伤组和治疗组MP均较对照组同时相点降低,但治疗组各时相点MP(伤后5min除外)较电伤组同时相点增加(P均<0.05)。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前15min灌流图色彩鲜艳,伤后5min色彩深暗,伤后1h色彩有所恢复,之后渐变暗。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家兔骨骼肌MP下降,引起骨骼肌微循环障碍。PTX可提高电伤后骨骼肌M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已酮可可碱对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高压电烧伤组(电伤组)、高压电烧伤复合已酮可可碱治疗组(复合组),每组20只。采用BV-100型悬丝生物流变仪,检测两组家兔伤前1 h、伤后即刻、伤后24 h、伤后48 h共四个时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指标包括全血黏度(ηb)、全血还原黏度(ηr)、血浆黏度(ηp)、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K)、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B)、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组内比较:电伤组和复合组ηb、ηr和EAI伤后各时相值均较伤前1 h升高(P<0.05);ηp、ESR、K、HCT、FB均从伤后24 h升高,24、48 h与伤前1 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组TK于24、48 h升高,与伤前1 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复合组TK伤后各时相与伤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间同时相比较:复合组伤后各时相ηb和ηr均低于电伤组(P<0.05);复合组伤后24、48 h两个时相的ηp、ESR、K、HCT、FB、EAI、TK均低于电伤组(P<0.05)。结论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家兔血液流变学异常,已酮可可碱对高压电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7岁,挖土机驾驶员,工作时被高压电击伤后从1.5m挖土机上摔下,意识丧失10min,伤后4h送入院。查体: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头顶部为电击伤人口,创面面积约为7cm×8cm,周围组织炭化、焦黑(图1);双肩、背部、左臀部、左大腿部、双足均有创面(其中左臀部、左大腿部、双足为电击伤出口),右肩部、左足跟皮肤发黑、炭化,局部深达肌肉组织,右肩部创面呈片状,  相似文献   

4.
实验高压电烧伤对胰腺微循环灌流量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胰腺微循环灌流量(PHP)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电伤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TC-30-20KVA型调压器和YDJ-10KVA型实验变压器,复制家兔高压电(10kV)烧伤模型,使用LISCA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LDPI)连续观测家兔电前15rain、电后0、1、2、4、8h胰腺微循环灌流量及血清淀粉酶和血糖变化。结果电伤组和对照组电前15min PHP值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各时项PHP值与假电前15m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电伤组电后各时项PHP值均低于电前15min,电后0h明显降低,电后1h回升,之后降低。电伤组电后血清淀粉酶呈逐渐增高趋势,而对照组缓慢下降;电伤组和对照组血糖均呈升高趋势,但电伤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家兔胰腺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及血糖、血清淀粉酶升高。  相似文献   

5.
实验高压电烧伤深筋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梁彦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2005,9(1):12-14,17,i003
目的研究肢体高压电烧伤后深筋膜微循环变化规律。方法将28只家兔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家兔的右下肢采用1万伏额定电压 ,77mA电流及通电5s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电烧伤模型 ,对照组采用假电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假电烧伤模型 ,两组均采用“滴水开窗法”制作左侧下肢远端深筋膜微循环观测窗 ,并采用WX -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在通电前、通电后即刻、通电后30min、2、4、6h观测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的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结果肢体高压电烧伤后 ,微血管形态在30min内可观测到显著性变化 (P<0.05) ,表现为血管密度减小 ,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收缩 ,后微静脉扩张 ,微动脉、毛细血管均在6min以后变得不清以致模糊(P<0.05)、后微静脉、微静脉分别在2h、30min以后变得不清(P<0.05)。微血管内的流态以白微栓的变化可见规律性 ,即白微栓在电后2h开始出现 ,4h迅速达高峰 ,6h又有快速下降的趋势。微静脉和后微静脉在通电30min后有渗出(P<0.05) ,只有后微静脉在通电后2h有出血(P<0.05)。结论电烧伤后存在全身性反应 ,其在肢端深筋膜微循环的表现是一个阶段性加重的过程 :第一阶段电烧伤后30min内为缺血型微循环障碍 ,第二阶段微循环障碍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是微血管的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供实验研究的大鼠单侧肢体高压电击伤模型。方法采用自制电击伤装置,设定电压1KV,选择电击时间0.01s(A组)、0.1S(B组)、1S(C组),分组对大鼠右侧后肢电击,观测各组大鼠肢体创口大小、深度、肉眼及镜下创面变化、转归。结果电击伤后肢体即形成数倍于小电极板而积的创口,并在3d内渐进性扩大(P〈0.01);伤后7d,创口损伤趋于稳定,各组创口面积、损伤程度及伤后10d创口深度比较均为C组〉B组〉A组(P〈0.01),HE染色示血管、肌肉等组织损伤程度沿电流走形分布,距电击部位越近损伤越重,各组血管损伤范围明显大于其他组织。结论本模型复制成功,大鼠肢体形成损伤稳定,可复制性好;在不同时间电击作用下,各组肢体组织损伤程度及转归不同,适用于不同目的肢体高压电击伤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实验高压电烧伤肾皮质血液灌流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车江  张庆富  刘勖 《中国微循环》2005,9(1):9-11,i003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早期肾皮质血液灌流 (RCHP)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采取重复测量设计 ,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先制作高压电烧伤动物模型 ,再应用LISCA激光多普勒组织灌流图像仪(LDPI)连续观测家兔电烧伤前后8h内肾皮质血液灌流量及尿量的改变。结果正常RCHP值(2.60±0.73)V ,电烧伤即刻 ,灌流值为(1.41±0.45)V(P<0.05) ,电烧伤后1h ,RCHP值(2.08±0.30)V(P<0.05) ,电烧伤1h后 ,灌流值减小。电烧伤后2h,尿量明显减少 ,到伤后8h ,尿量平均每小时0.2ml。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肾皮质血液灌流量及尿量减少。  相似文献   

8.
实验高压电烧伤家兔肠黏膜的微循环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富  王佳哲 《中国微循环》2007,11(6):363-365,371,413
目的通过观察高压电烧伤后家兔肠黏膜绒毛的微循环变化,探讨高压电对家兔肠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电击即刻组,电击后1、2、4及8h组,每组各10只。采用实验高压电击设备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应用WX-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肠黏膜绒毛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电烧伤各组肠黏膜微血管形态、流态及管周状态均发生变化。电烧伤后微静脉收缩,伤后2h最明显,之后有所恢复,但血流速度减慢;致伤后绒毛血管距绒毛顶端的距离增宽(渗出),以伤后4h最明显;电烧伤后各组均见白微栓,呈逐渐增多趋势;致伤2h可见绒毛出血,对照组与电烧伤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家兔肠黏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9.
实验高压电烧伤肾皮质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王车江  张庆富  刘勖 《中国微循环》2005,9(2):85-87,131,i001
目的探讨电烧伤早期肾皮质微循环(RCM)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家兔分为高压电烧伤组(实验组)和假电烧伤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采用实验高压电击设备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动物模型[电压1万伏,电击时间5s,电流强度(1.85±0.25)A],应用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观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电烧伤前后即刻、电击后0.5、1、2、4、6、8h时肾皮质微血管管径、密度、囊状扩张、微血管渗出和出血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及电烧伤前比较,电烧伤即刻,微血管密度降低,血管痉挛,微血管在伤后3h出现囊状扩张,在伤后4.5h渗出明显,伤后6h出血严重,且先有渗出,后再有出血。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肾皮质微循环形态、流态及管周状态出现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40只健康雄性2月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ideglusib组,每组20只,在其背部制作直径8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起,对照组创面滴加50μ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Tideglusib组创面滴加50μL 40μmol/L的Tideglusib, 1次/d。(1)每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定8只大鼠,分别于伤后3、7、1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比较创面愈合率。(2)每组从未进行创面观察的12只大鼠中选定6只,分别于伤后3、7、10 d取创缘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再上皮化情况、新生毛细血管情况、新生表皮厚度,Masson染色观察真皮胶原纤维排列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4(KIF14)表达水平和分布。(3)将每组剩余的6只大鼠在伤后3 d取创缘组织,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PKB)、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KIF14表达水平变化。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相较于对照组,Tideglusib组在各时相点创面明显缩小,创面渗出物更少,炎症反应更轻,肉芽组织质量更好,新生表皮延伸更多;伤后3 d, Tideglusib组创面愈合率为(12.42±3.48)%,对照组创面愈合率为(8.35±1.7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56);伤后7、10 d, Tideglusib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3.69±2.18)%、(73.69±3.23)%,与对照组[(21.44±2.11)%、(56.12±3.6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5.08,P=0.01、0.02)。(2)相较于对照组,Tideglusib组在各时相点创面新生表皮层次更多,同真皮连接更加完善,钉突数量更多,且厚度均厚于对照组;伤后3、7、10 d, Tideglusib组新生表皮厚度分别为(15.86±1.78)、(40.42±4.07)、(60.39±7.68)μm,厚于对照组[(6.07±1.12)、(22.25±3.24)、(36.36±6.46)μ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4.94、5.36,P=0.003、0.008、0.05)。相较于对照组,Tideglusib组在各时相点真皮形态更接近于正常大鼠皮肤,胶原更加粗大,排列更加有序,胶原纤维含量更高;伤后3、7、10 d, Tideglusib组真皮胶原纤维含量分别为(16.33±2.35)%、(37.61±3.88)%、(49.72±1.98)%,高于对照组[(7.53±2.99)%、(16.97±3.55)%、(27.06±3.8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5.55、7.47,P=0.03、0.01、0.05)。伤后3 d,对照组和Tideglusib组KIF14均主要表达在创缘的表皮和毛囊处;伤后7、10 d, Tideglusib组可在表皮层观察到大量棕黄色KIF14阳性表达,真皮层内也可见棕黄色颗粒分布,而对照组棕黄色颗粒分布稀疏且仅局限于表皮层;伤后3 d,Tideglusib组KIF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均吸光度值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4,P=0.344);伤后7、10 d,Tideglusib组KIF14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0、2.826,P=0.006、0.018)。(3)伤后3 d,Tideglusib组PKB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PKB、KIF14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可加速SD大鼠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PKB/KIF14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实验高压电烧伤后肝脏微循环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后动物肝脏微循环的变化,探讨高压电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高压电烧伤组(实验组)和假高压电烧伤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用实验高压电击系统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采用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分析系统,观察高压电烧伤后肝脏表面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早期变化及规律。结果实验组伤后即刻终末门微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收缩,肝窦清晰度下降,血流速度减慢;伤后1h上述微血管扩张,肝窦变清晰,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伤后2~6h再度出现上述微血管收缩,肝窦密度减低,血流速度下降等变化,并呈逐渐加重趋势。实验组伤后即出现红细胞聚集、白细胞附壁、微血栓、渗出和出血等改变,并呈逐渐加重趋势。结论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家兔肝脏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可精确控制烫伤面积的大鼠模型.方法 4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根据接触94℃热水时间不同分别为6 s组、8 s组、10 s组、12 s组、14 s组,以热水接触作为致伤原因,持续时间控制烫伤深度.比较各组创面烫伤深度和愈合时间,并经病理证实.另取9只大鼠作为3D扫描组,接触94℃热水12 s,烫伤24 h后应用3D流动式双目三维扫描技术,扫描计算大鼠体表面积及烫伤部位占体表总面积的百分比,并与实体解剖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 s组烫伤创面深度可达(34.2±2.9)mm,且无毛囊及汗腺附件存在.创面愈合时间为(24.4±2.2)d,病理证实烫伤深度为深Ⅱ度~Ⅲ度;流动式双目三维扫描技术确认的烫伤面积与实体解剖测量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热水接触为致伤原因,配合三维扫描技术测量烫伤面积精确可信,该模型可以控制烫伤深度、精确烫伤面积,是研究烧(创)伤修复机制及评价创面用药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生物胶原纤维刘氏烧伤敷料(LBD)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临床应用生物胶原纤维刘氏烧伤敷料治疗287例烧伤患者。对于新鲜浅二度或深二度烧伤创面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特别是表皮撕脱创面,入院后,立即在清创室或床头覆盖LBD(不需麻醉),此组共125例;深二度烧伤创面以苍白为主或呈现表皮坏死型者,早期削磨痂不植皮应用LBD覆盖43例,三度烧伤早期切痂植皮(自体微粒或皮片)56例,肉芽植皮创面41例和供皮区22例。结果临床应用LBD早期覆盖新鲜烧伤创面后患者疼痛立即减轻,直观创面血浆渗出停止,休克期度过平稳,无一例因休克和脓毒症死亡。33例削痂创面中有8例削痂过深和10例削痂过浅,部分创面需通过换药或再补植皮治愈,其他15例在2周后上皮化,3~4周治愈,平均(21.0±1.2)d治愈。10例磨痂创面平均(20.1±21.0)d愈合。切痂创面3例微粒植皮,术后因未能按时去除外敷料,LBD发生溶解,创面通过换药治愈,5例部分创面形成肉芽(为原烧伤面积5%以下),经补植皮治愈,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8.5±1.1)d。肉芽植皮创面愈合时间10~20d,10例需再补植皮,15例需换药治愈,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4.2±1.3)d。供皮区创面愈合在7~11d,创面平均愈合时间(8.1±2.1)d。287例烧伤患者最大一次覆盖面积达90%,一次切痂和削磨痂最大面积分别为40%和85%。治愈出院280例,自动出院6例,死于败血症1例。结论生物胶原纤维刘氏烧伤敷料可广泛应用在各种烧伤创面,早期直接覆盖新鲜烧伤创面有保护创面、减少水分及血浆蛋白丢失的作用,对于预防休克和感染有较好疗效;对深二度削磨痂创面覆盖不需植皮,对三度切痂植皮创面可代替尸体皮,是理想的烧伤创面真皮替代覆盖物,可常规应用于烧伤创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聚合物(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aggregates,ADSC aggregates)-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复合物补片(ADSC aggregates-ECM)在兔外耳道全层皮肤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在大白兔的耳腹侧耳根处构建外耳道内壁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内植法将ECM支架、ADSC aggregates-ECM支架铺于明胶海绵与创面边缘之间,缝合伤口前确保支架完全覆盖创面。空白组不做处理。术后14 d,比较各组动物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细菌菌落阳性比例;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创面组织中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Ki67)的表达;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对照组动物的创面愈合率、Ki67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细菌菌落阳性比例、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的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Ki67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细菌菌落阳性比例、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 ADSC aggregates-ECM补片能明显促进大白兔外耳道内壁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选择性去细胞猪皮用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包扎,观察其创面保护和促愈效果。方法 41例烧伤患者,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18~53岁,平均(31.4±9.7)岁,烧伤面积5%~39%。伤后2~4d,2%创面清创后以选择性去细胞猪皮覆盖,其余创面常规换药,以同体同侧或对侧创面作为对照,隔日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2周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结果选择性去细胞猪皮与创面基底贴敷良好,创周无红肿等炎症反应表现,14~21d逐渐干燥、脱落,创面愈合。伤后2周创面愈合率(82.34±20.13)%,对照组为(76.21±22.52)%。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7.8±4.3)d,对照组为(21.2±5.6)d。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去细胞猪皮对于清创后的深Ⅱ度烧伤创面有较好的保护和促愈作用,效果优于常规换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植皮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深Ⅱ度、Ⅲ度烧伤患者共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植皮前后分别采用VSD治疗促进创面愈合;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常规换药方法,肉芽组织新鲜后植皮,加压包扎植皮区。观察两组中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植皮存活率、创面感染率、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等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5%和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69%和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8,P〈0.05),首次植皮存活率分别为96.15%和7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3,P〈0.05);两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15±1.29)分和(6.24±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6,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1.4±4.5)d和(30.8±6.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5,P〈0.05);两组总医疗费用分别为(34960.4±8949.2)元和(29512.8±6749.7)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14,P〉0.05)。结论 VSD使用安全、简便,可有效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降低创面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植皮存活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心肌细胞标记分子和与起搏活动相关的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HCN4)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将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10只),对照组经心外膜注射腺病毒至左心室心尖部,实验组则注射hHCN4重组腺病毒.术后3d内每天描记两组大白兔体表心电图,术后第7天分离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并进行双侧或单侧电刺激,以标测电极在心尖部进行起搏(刺激脉宽2~4 ms,刺激电压5~8V,刺激频率20 ~ 30次/s),并记录同步肢体6导联心电图.免疫荧光检测两组大白兔心脏组织和实验组大白兔肝、肾、肺组织的hHCN4表达.膜片钳记录实验组大白兔基因转染后心尖部心肌单细胞动作电位起搏相关离子流If和LCa.结果 术后3d内心电图都没有记录到两组大白兔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在术后第7天进行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时,实验组大白兔室性逸搏节律的频率明显快于对照组[(60±8)次/min比(42±6)次/min,P<0.05],其室性逸搏节律起源于注射部位附近.实验组大白兔注射局部的心脏组织较对照组hHCN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其肝、肾、肺组织未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膜片钳记录到实验组大白兔基因转染后心尖部心肌单细胞存在起搏电流If和LCa.结论 hHCN4导入心肌可以使通道蛋白在局部过度表达,提高室性异位起搏点的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在大鼠重度烫伤休克早期中的作用,为临床重度烧伤抗休克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0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烧伤组(n=96).烧伤组又分为单纯烧伤组(n=32)、硫氢化钠(NaSH)干预组(n=32)、L-炔丙基甘氨酸(PPG)干预组(n=32).单纯烧伤组、NaSH干预组、PPG干预组均建立SD大鼠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模型,于伤后6、12、24、48 h通过大鼠颈动脉插管,用16道生理检测仪测量各时相点大鼠的心率,并通过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中各时相点H2S、组胺(HIS)、P物质(SP)的水平.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检查同烧伤组.数据行SNK-q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纯烧伤组、PPG组H2S浓度呈先下降后升高变化,12h将至最低,且PPG组12 h最低(34.17 ±4.51),各组24h开始回升,但48 h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PPG组最低(=3.458,P<0.05).烧伤各组心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规律,均在6h时相点最低,与单纯烧伤组相比,NaHS组大鼠心率变化幅度各时相均小于单纯烧伤组,PPG组心率变化幅度各时相均大于单纯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各组HIS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峰值均见于烧伤后12 h且PPG组12 h最高(34.27 ±7.4),48 h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各组SP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PPG组12 h最高(204.43 ±24.41),48 h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组各相同时相点HIS、SP比较:PPG干预组>单纯烧伤组>NaHS干预组.结论 H2S在重度烧伤大鼠早期,对血清中的HIS、SP的含量均有影响,H2S参与了烧伤休克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并有望成为抗休克治疗的新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自制-80%冻干猪二道皮(类似仿猪真皮)覆盖Ⅱ度烧伤创面,改进传统的换药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取小型健康白色家猪的新鲜皮,经常规清洁剃毛,以电动取皮机去脂,制成去表皮刃厚猪二道皮,经处理后放入-80%冰箱冻存备用。临床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共42例,以猪二道皮覆盖创面,B组为对照组共76例,以10%磺胺嘧啶银霜油纱布传统方法交敷创面。结果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A组平均(10.67±2.08)天,B组(13.1±1.73)天(P〈0.01);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A组平均(20.8±2.03)天,B组(23.20±2.60)天(P〈0.01)。结论与传统的换药方法相比,以猪二道皮覆盖烧伤创面,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减轻疼痛,缩短愈合时间,减少疤痕和畸形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