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DANCR可调节包括骨代谢的多个生物学过程。课题组基因芯片结果显示糖尿病骨质疏松小鼠脂肪组织中LncRNA-DANCR显著高表达。目的:探究LncRNA-DANCR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糖尿病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糖尿病骨质疏松小鼠和正常对照小鼠脂肪干细胞,成骨诱导3 d后,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LncRNA-DANCR、Wnt信号分子β-catenin以及成骨转录因子(RUNX2、OPN)的表达。设计LncRNA-DANCR特异性siRNA转染糖尿病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成骨诱导3 d后,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Wnt信号分子β-catenin、成骨转录因子(RUNX2、OPN)的表达以及成骨能力改变。结果与结论:①成骨诱导3 d后,糖尿病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的LncRNA-DANC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小鼠脂肪干细胞,Wnt信号分子β-catenin和成骨转录因子RUNX2、OPN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小鼠脂肪干细胞;②siRNA转染糖尿病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成骨诱导3 d后,β-catenin以及RUNX2、OPN显著高表达,成骨能力增强;③结果表明,LncRNA-DANCR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糖尿病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的成骨能力,沉默LncRNA-DANCR可恢复其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2.
探讨皮质损伤后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变化。在立体定位仪上纵切SD大鼠的大脑皮质,于手术后10d腹腔注射BrdU,分别于术后10、13、16、19和21d处死动物。用BrdU、nestin、GFAP和NSE免疫组化单标或双标染色方法,观察损伤后神经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情况。结果显示:损伤后第10d,除损伤区出现大量BrdU阳性细胞外,SVZ背外侧角也聚集大量BrdU阳性细胞;第13d时,SVZ背外侧角的BrdU阳性细胞开始沿胼胝体向损伤区迁移;至第16d和19d,BrdU阳性细胞已迁移到SVZ背外侧角和损伤区之间;第21d时,BrdU阳性细胞已进到损伤区;BrdU阳性细胞为神经前体细胞,但未见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结果提示机械性大脑皮质损伤可诱导SVZ背外侧角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并引导向损伤区迁移,可能参与脑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观察低氧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Wnt/β-catenin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经低氧(3±2)%O_2和常氧205O_2培养GFP小鼠海马组织NSCs,通过NSCs克隆形成率检测、BrdU掺入法和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脂质体介导法将NSCs转染β-catenin,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β-catenin表达情况,MTT法检测转染β-catenin后低氧对NSCs增殖的影响。结果:低氧组细胞克隆球形成率、BrdU阳性细胞数量、NSCs增殖活性、NSCs内β-catenin表达均显著高于常氧组;转染β- catenin的NSCs经低氧培养后,NSCs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未转染组。结论:体外低氧培养能促进NSCs增殖和NSCs内β-catenin表达;增加NSCs中β-catenin表达能促进低氧培养下NSCs的增殖。表明Wnt/β-catenin通路具有促进低氧诱导NSCs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大鼠侧脑室室管膜区(SVZ区)Sp8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的表达。方法:1、6、12月龄SD大鼠被处死。脑冠状位切片,免疫荧光单标染色观察1、6、12月龄组SVZ区Sp8细胞与DCX细胞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1月龄组Sp8/GFAP、Sp8/Ki67的共表达情况。结果:1月龄组SVZ区Sp8细胞、DCX细胞密度均显著高于6月龄组及12月龄组;除此之外,1月龄组SVZ区有Sp8/GFAP、Sp8/Ki67的共表达细胞。结论:Sp8与DCX在大鼠的SVZ区有广泛的表达;Sp8调控SVZ区神经发生和星形胶质干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研究丙烯酰胺对成年小鼠海马成体神经发生及GSK3β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昆明小鼠分为丙烯酰胺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i.p.)进行丙烯酰胺染毒,用Brd U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增殖,Brd U/Neu N/GFAP三标的方法研究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Neuro-2a细胞中观察GSK3β表达与分布,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海马中GSK3β的表达。结果:丙烯酰胺处理组小鼠齿状回亚颗粒细胞层(SGZ)中的Brd U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新生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数量显著降低。丙烯酰胺处理小鼠SGZ区新生干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小鼠,另外,丙烯酰胺组新生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的比例显著升高。在Neuro-2a细胞中磷酸化的GSK3β表达量极显著升高,但在丙烯酰胺处理组小鼠的海马中磷酸化的GSK3β显著降低。结论:结果表明,丙烯酰胺能显著抑制小鼠齿状回成体神经干细胞增殖,降低新生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影响其分化,丙烯酰胺抑制小鼠成体神经发生可能与GSK3β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董传明  金国华 《解剖学报》2016,47(5):577-582
目的 探讨自然衰老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在衰老过程中生物学特点的改变。 方法 2月龄、28月龄小鼠,各10只,体外分离、培养、鉴定NSCs,5-溴-2-脱氧尿苷(BrdU)染色比较两组细胞的增殖水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水平;细胞内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细胞ROS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16及p19蛋白表达水平;体内用巢蛋白(Nestin)/性别决定基因高迁移率组蛋白-2(Sox2)检测两组小鼠SVZ区厚度的差异。 结果 年轻、年老小鼠的神经干细胞能表达Nestin及Sox2,符合神经干细胞的表达特性。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神经干细胞的BrdU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下降,SA-β-Gal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SVZ区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16、p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 年老小鼠NSCs出现增龄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在大脑衰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与Notch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及姜黄素治疗组(I/R+curcumin)。动物在模型成功后1 h连续腹腔注射姜黄素7 d后处死。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梗死侧SVZ BrdU及BrdU/DCX标记NSCs的数目及迁移趋势。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Notch通路的中间产物Notch 细胞内域(NICD)的表达。结果: I/R+curcumin组的大鼠梗死侧SVZ BrdU及BrdU/DCX标记的NSC较I/R组显著增多(P<0.05),同时其较I/R组更广泛地分布在往病灶迁移的路径上。I/R+curcumin组较I/R组的NICD生成也增多(P<0.05)。结论: 姜黄素能促进缺血性大鼠脑SVZ NSCs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SVZ)和颗粒下层(SG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取老年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脉冲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技术,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后3、7、14、21、28 d组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的变化;用BrdU累积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脑缺血14 d后SVZ和SGZ区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及各脑缺血组大鼠的双侧SVZ和SGZ均可观察到BrdU阳性细胞.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后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缺血组SV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7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SG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14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通过BrdU累积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双标发现:脑缺血14 d后,老年大鼠SVZ区有部分细胞显示BrdU/NeuN(0.98%)或BrdU/GFAP(12.56%)双标阳性,而SGZ区未见双标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激活老年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颗粒下层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增殖,并且室管膜下区有部分增殖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NT-3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七氟醚诱导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BMSCs,病毒转染建立NT-3基因修饰的BMSCs, Western blot检测BMSCs NT-3蛋白表达,CCK-8检测BMSCs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BMSCs神经元标志物NeuN表达。将40只12月龄C57BL/6老年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七氟醚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NT-3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10只。TUNEL实验检测小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标志物TH; 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NT-3基因修饰的BMSCs, NT-3基因修饰增加BMSCs增殖能力,上调BMSCs NeuN表达。NT-3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抑制七氟醚麻醉的小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促进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存活,增加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上调小鼠脑组织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N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Wnt和Notch信号通路在大鼠创面愈合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25只SD大鼠幼鼠,早期用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表皮干细胞,注射BrdU 60 d后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于大鼠致伤后0 d、7 d、14 d、21 d、30 d五个时间点分别各断颈处死5只取标本,利用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Wnt1、β-catenin、c-Myc、Jagged1、Notch1、Hes1和Brdu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Wnt和Notch信号通路成员在伤后表达上调,于伤后7 d达高峰,持续表达至伤后30 d。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β-catenin开始在细胞膜低表达,伤后逐渐转变为表皮全层表达,且部分呈现异常核表达;伤后,Notch1在表皮全层表达逐渐上调,且在基底层表达上调显著。免疫荧光提示,BrdU/c-Myc和BrdU/Hes1双染阳性细胞率在伤后上升,于伤后7 d达高峰,持续表达至伤后30 d。结论 Wnt和Notch双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控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大鼠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照射对成体小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2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分别以0 Gy、5 Gy(小剂量)、15 Gy(中剂量)、30 Gy(大剂量)剂量进行照射,于照射后1周观察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的5-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阳性细胞形态和数目。结果:照射后1周,各照射组SVZ的BrdU阳性细胞形态与对照组无差别,呈圆形、椭圆形以及梭形等;15 Gy、30 Gy照射组SVZ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5 Gy照射组SVZ的BrdU阳性细胞数无差别(P>0.05)。结论:大中剂量60Co-γ照射会抑制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裂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迁移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从野生型小鼠和NCAM基因敲除小鼠中分离、培养BMSCs,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检测NCAM的表达;划痕实验和黏附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β1整联蛋白、E-cadherin、β-catenin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NCAM基因敲除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明显降低,β1整联蛋白的表达下调(P0.01),BMSCs形态由不规则形变为扁平形,且成簇增殖,上皮细胞标记蛋白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间质细胞标记蛋白N-cadherin的表达下调(P0.01)。结论NCAM通过调控β1整联蛋白的表达影响BMSCs的黏附和迁移,同时NCAM可能对BMSCs的间质上皮转化起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永久性脑缺血大鼠脑内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方法 采用电凝法建立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与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模型制作成功后6 h,1.5 g/L依达拉奉组腹腔注射依达拉奉(10 ml/kg),每天1次,假手术组与脑缺血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 d。末次给药后24 h,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侧脑室下区与缺血周围脑皮质区BrdU标记阳性细胞、Nestin/BrdU标记阳性细胞、神经元Ⅲ型β-微管蛋白(Tuj1)/BrdU标记阳性细胞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BrdU标记阳性细胞,Western blotting 检测缺血周围脑皮质区Tuj1与GFAP蛋白表达。 结果 与脑缺血组比较,依达拉奉组损伤侧脑室下区与缺血周围脑皮质区的BrdU标记阳性细胞、Nestin/BrdU标记阳性细胞、Tuj1/BrdU标记阳性细胞与GFAP/BrdU标记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依达拉奉组缺血周围脑皮质区的Tuj1与GFAP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 结论 依达拉奉可促进缺血损伤侧脑室下区与缺血周围脑皮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生后不同日龄小鼠喙端迁移流(RMS)的发育,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规律。方法 利用Caspase-8免疫荧光标记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对小鼠RMS内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凋亡进行研究(n =92)。结果 生后早期小鼠脑内,尤其是室管下区(SVZ)和RMS,存在大量的增殖细胞。随着小鼠年龄的增加,脑内干细胞逐渐减少,到成年,大脑皮质几乎见不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但在SVZ和RMS仍可以看到许多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在RMS,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同时伴随着细胞凋亡,干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结论 RMS的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凋亡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通过细胞凋亡,RMS可以调节神经干细胞向嗅球迁移的数量,也可以调节干细胞向颗粒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胆固醇对ob/ob肥胖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探讨肥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月龄ob/ob和野生型(WT)小鼠各6只,运用细胞增殖抗原(Ki67)和双皮质素(DCX)免疫荧光染色检测ob/ob小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水平;分离培养18只4月龄ob/ob和WT小鼠SVZ的NSCs,运用BrdU掺入实验和β-Ⅲ-微管蛋白(Tuj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Cs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飞行时间质谱(MALDI-MS)分别检测3只ob/ob和WT小鼠脑组织的脂质分布,并分析胆固醇(ST)含量和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体外培养15只WT新生鼠(P0)SVZ的NSCs,并通过电穿孔法转染胆固醇合成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的小干扰RNA(siRNA),验证敲减效率,并通过BrdU掺入实验和Tuj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mgcr基因敲减对NSCs的影响。结果 与WT小鼠相比,ob/ob小鼠SVZ部位Ki67+和DCX+细胞数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皮层及海马的表达,探讨其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方法将4周龄FVB小鼠分为WT组和KO组,用跳台实验分别检测KO及WT小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O及WT小鼠前额皮层及海马α7 nAChR的表达。结果跳台实验结果显示,与WT空白组比较,KO空白组第一天及第二天的潜伏期均显著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WT空白组相比,KO空白组前额皮层和海马区α7 nAChR免疫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KO空白组前额皮层及海马区α7 nAChR表达量均较WT空白组减少,海马区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皮层、海马区的α7 nAChR表达量较野生型小鼠减少,提示α7 nAChR参与了Fmr1基因敲除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APP/PS1转基因小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方法:鼻腔给予小鼠NGF治疗14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老年斑的分布,应用免疫印迹检测小鼠脑内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p-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p-β-catenin的表达。结果:Aβ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大脑内的Aβ老年斑相比较,NGF治疗组转基因小鼠大脑内的Aβ老年斑数量减少了30.22%,沉积减少了3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外源性NGF减少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GSK3β的表达,增加β-catenin的表达。结论:外源性NGF可能通过抑制GSK3β的活性和增加β-catenin的活性,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野生型小鼠和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内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野生型小鼠和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刚果红染色标记Aβ斑,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DNF在野生型和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皮层和海马内的表达,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皮层和海马区都形成Aβ斑,且12月龄小鼠Aβ斑的数量多于6月龄(P0.05)。12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数量多于野生型小鼠(P0.01)。野生型小鼠皮层和海马区BDNF的表达量高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P0.01)。水迷宫检测显示,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逃逸潜伏期长于野生型小鼠,而60 s内穿越平台所位象限的次数少于野生型小鼠,且游泳轨迹杂乱无章。结论:APP/PS1双转基因型小鼠皮层和海马区BDNF的表达量低于野生型小鼠,并伴随着神经元凋亡的增加,且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这些结果提示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可能与BDNF表达减少导致神经元凋亡增加有关,这也许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BrdU注射技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正常大鼠发育中脊髓内BrdU、PCNA、nestin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胚胎12.5d(E12.5)时,BrdU阳性细胞分布于神经管全层,阳性标记率最高。随胚龄增加,大鼠脊髓内BrdU阳性细胞标记率降低。PCNA阳性细胞分布和变化规律与BrdU阳性细胞一致。正常成体动物脊髓内较难检测到增殖细胞。胚胎发育早期脊髓脑室带、套层、缘层均可检测到nestin阳性细胞。随大鼠脊髓发育成熟,nestin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本研究结果提示,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布有时空规律性。随大鼠脊髓发育的逐渐成熟,增殖细胞减少,干细胞标记逐渐消失,因此在E12左右分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AD双转基因(APPswe/PS1d E9)小鼠侧脑室注射质粒p NGB后,过表达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对Aβ诱导的AD小鼠脑中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24只鉴定后的13月龄AD双转基因阳性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pc DNA3.1(1 g/L)组和侧脑室注射pc DNA3.1(1 g/L)+p NGB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鼠脑Aβ1-42表达情况,TUNEL染色检测脑内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鼠脑内与凋亡密切相关的cleaved caspase-3、caspase-9以及PI3K、p-Akt、Akt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注射生理盐水组比较,注射p NGB组小鼠脑内Aβ1-42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1),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减少(P0.01);过表达NGB能够明显抑制脑组织内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P0.01),促进Akt磷酸化水平的增强(P0.01)。结论:p NGB过表达能够明显抑制Aβ的生成并抑制Aβ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通路进而抑制与凋亡密切相关的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