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5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 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5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征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重点和并发症防治.对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亚低温治疗前后比较及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颅内压、体温明显降低,疗效明显增高.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降温与复温方法,冬眠药物的作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颅脑外伤及开颅术后中枢性高热者降温、预防褥疮的疗效.方法研究38例颅脑外伤后高热病人,应用亚低温疗法的护理.观察亚低温治疗前后氧饱和度(SPO2)、颅内压监测(ICP)及生命体征,包括体温(T)、脉搏(P)、呼吸(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平均值,配对t检验.结果T、R、ICP、SPO2经统计学处理P<0.001,SBP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P、DB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调温床进行亚低温治疗对颅脑外伤及开颅术后中枢性高热者降温有良好效果,并能预防褥疮等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作用。方法:2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与常规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重型脑外伤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及康复结果的改变情况。结果:亚低温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外伤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重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对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前后比较及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颅内压、体温明显降低,疗效明显增高。结论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降温与复温方法,冬眠药物的作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脊液髓鞘基本蛋白(MBP)水平的影响.方法 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评价颅内压变化、GOS预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析治疗各时间点脑脊液MBP的变化,综合分析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结果 两组比较,治疗1d脑脊液MB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4.95±2.07)、(26.72±2.43)μg/L,t=2.36,P>0.05].在治疗7、14 d亚低温治疗组比常温治疗组脑脊液MBP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41±0.74)、(19.54±1.38)μg/L,t=19.86,P<0.05;(7.85±0.32)、(13.51±1.46)μg/L,t=16.89,P<0.05].而颅内压监测显示,两组治疗1d颅内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7、14 d颅内压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2.1)、(26.0±2.6)mm Hg,t=8.94,P<0.05;(13.0±1.8)、(19.0±1.6)mm Hg,=10.43,P<0.05].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P<0.05);亚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P<0.05),但在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减少MBP降解来稳定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达到脑保护作用,从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崔洪侠  陈慧  来玉民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8):1755-1756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采用脱水、抗炎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施行亚低温治疗。结果:亚低温组在治疗后24h及4d、7d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值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病死率29.27%,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死率56.10%(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迅速降低患者脑代谢,减轻脑缺氧,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田松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6):757-75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科2004年4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各30例。前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后者仅进行常规治疗,与之对照比较。[结果]两组在体温、心率、血糖、死亡率等指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降低颅内压,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从而可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1月-2000年6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作为治疗组。随机抽取1995年7月-1997年7月期间常规治疗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与之比较。并对两组中的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颅内压,体温,心率,血糖,死亡率等指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降低颅内压,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周燕  程冉冉  李焰  张志涛 《护理研究》2012,26(23):2146-2147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ICP)及可溶性Fas(s - Fas)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治疗组(HT组)和常温对照组(NT组),各20例,NT组在常温36.5℃~37.5℃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直肠温度33.0℃~34.0℃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1d~5d.[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ICP及s- F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降低ICP和S- Fas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52例重型颅脑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3~8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亚低温组进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于伤后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CS评分。结果亚低温组患者恢复良好率(53.8%)显著高于对照组(34.6%),死亡率(11.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30.8%),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但亚低温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机制尚需进一步证实.目前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组织氧代谢状态的改变,尚未见到相应报道.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氧代谢变化规律,揭示亚低温治疗的作用.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析因设计.单位:天津市环湖医院亚低温治疗中心.对象:选择1998-08/2000-01在天津市环湖医院亚低温治疗中心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8-65岁.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保守治疗7例,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内/外减压术6例.方法:所有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室内应用体温调节毯进行全身降温,同时给予冬眠肌松合剂(生理盐水500 mL+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卡肌宁400 mg)持续静滴.采用Neurotrend-7TM多参数监测系统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脑温,比较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并对患者脑氧代谢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总分15分,正常为15分,分数越低意识障碍程度越深)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脑温.结果:1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氧代谢的变化趋势:氧分压亚低温后18 h明显高于降温前[(2.23&;#177;1.29,1.29&;#177;0.57)kPa,t=2.449,P<0.05].二氧化碳分压亚低温后6 h明显低于降温前[(7.32&;#177;0.92,7.75&;#177;1.07)kPa,t=2.446,P<0.05].pH值达低温时明显高于降温前[(7.06&;#177;0.15,6.83&;#177;0.20),t=5.164,P<0.05].颅内压达低温时明显低于降温前[(2.03&;#177;1.01,2.57&;#177;0.93)kPa,t=2.948,P<0.05].脑灌注压亚低温后6 h明显高于降温前[(9.40&;#177;1.80,7.80&;#177;1.59)kPa,t=2.365,P<0.05].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的相关关系:二氧化碳分压在低温24 h时的数值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负相关(r=-0.699,P<0.05).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脑氧代谢持续监测安全、有效,有利于早期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对照组:按常规发热超过38℃给予冰敷;治疗组:早期应用头部冰帽、背部冰毯降温局部亚低温治疗(32-34℃)72h。结果伤后3个月两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亚低温治疗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亚低温治疗组32例患者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为32~35 ℃;对照组30例于伤后24小时内采用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为36.5~37.5 ℃,其他治疗(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及检测项目与亚低温治疗组相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颅内压显著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显著改善(P < 0.05),且并发症无增加.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分析对重症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选择86例重症颅脑创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气、颅内压、电解质、血糖的变化。观察组在恢复良好率、血糖、颅内压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重症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好,能够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静脉输氧)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每组54例.两组均采用脱水、手术、止血、输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输入5%GS 10~20 ml/kg,治疗组输入等量的高氧液.观察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或脑脊液静水压、血气指标、脑水肿程度,记录入院第7dGCS和3个月后GO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静脉输注高氧液3 h,患者PaO2和SaO2水平明显高于输液前(P<0.01).治疗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稳定;伤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颅内压较低(P<0.01);第7 d治疗组重度脑水肿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患者1周后意识转清率(G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3个月GOS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护理技术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121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1例和常温对照组60例,亚低温持续时间为颅内压正常后再维持24 h或更长时间,一般5-7 d,复温采取自然复温法,每6 h左右复温1℃。结果:亚低温治疗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护理技术能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共20例,均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33~36°C,持续1~7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温,颅内压(ICP)、血糖、血气、血电解质。结果:20例亚低温治疗病人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下降显著,无严重并发症,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备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及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0例。亚低温治疗组用冰毯和冬眠合剂控制体温在33~34℃,常规治疗组在颅内压监测下以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维持生命体征平稳。随访6~12个月,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颅内压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且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亚低温治疗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重型乙脑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重型乙脑患儿55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及对照组(25例).两组均给于吸氧、降颅压、控制惊厥、对症处理及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颅脑降温仪,使患儿头部处于亚低温状态,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亚低温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组体温正常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重型乙脑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等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在亚低温治疗期间,护士对病情的密切细致的观察和正确的评估、及时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