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创伤骨折择期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对象,纳入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分别检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以及凝血酶原片段(F1+2)。结果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APTT与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IB、D-D、TAT以及F1+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APTT、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3 d的FIB、D-D、TAT以及F1+2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围术期存在凝血、纤溶指标异常,特别是FIB、D-D、TAT以及F1+2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7):957-958
目的探讨应用气囊止血带对下肢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择期进行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止血带组)、B组(止血带+抗凝组)、C组(非止血带对照组)三组,每组60例,分别检测术前、术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并记录术后7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D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或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指标均显著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内A、B、C三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分别为26.67%、8.33%、11.67%,A组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可加重患者的高凝状态,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风险,术后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可有效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卵巢囊肿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80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n=40)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n=40)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囊肿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具有临床使用以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脊柱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骨科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50例脊柱创伤手术患者病历资料,并对患者在术后半年进行下肢静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150例脊柱创伤患者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者60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2项凝血指标异常、手术时间≥3.0 h、术中失血量≥800 m L、术中进行输血和术后卧床时间≥5 d是脊柱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脊柱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年龄较大、有多项凝血指标异常、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较多、术中进行输血和术后卧床时间较长的脊柱创伤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丹参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6月在西安西电集团医院妇产医院实施子宫切除手术后具有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190例,随机将其分为丹参预防组(100例)和对照组(90例),前瞻性地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丹参预防组为0,对照组为6.67%(6例),两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8,P<0.05);②丹参预防组手术后血流变指标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高切全血粘度t=13.472、低切全血粘度t=20.313、血浆粘度t=4.276,均P<0.05),两组术后凝血功能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0.252,凝血酶原时间t=0.397,均P>0.05);③丹参预防组无手术切口出血及其他出血倾向.两组术后盆腔引流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339,P>0.05).所有病例未见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结论 预防性使用丹参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的血液粘稠度,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且用药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露 《医疗装备》2021,(6):158-159
目的探讨气压泵结合护理干预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行髋部骨折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护理,观察组给予气压泵结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均优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泵结合护理干预应用于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中,不仅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还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降低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静脉血栓风险评分(Caprini)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风险。方法 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共计120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评估患者Caprini评分。对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VT的独立风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风险的效能。结果 120例患者中35例发生DVT,占29.17%,作为DVT组,85例未发生DVT,作为非DVT组,DVT组与非DVT组年龄、性别、近半年手术史、高血压、糖尿病占比及创伤形式、骨折部位数量、创伤距入院时间、创伤距造影检查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与非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凝血酶原时间(P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  相似文献   

8.
王慧青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433-2435
目的:研究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等预防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孕妇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11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孕妇,术后使用IPC与LMWH预防,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栓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应用IPC与LMWH预防后,抗凝血酶(AT-II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LMWH使术后血小板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IPC与LMWH可以改善高危孕妇术后的凝血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参数与经典凝血功能指标的关联性及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8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100例HDC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DVT组31例,非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N-DVT)组6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经典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凝块形成时间(clot formation time,K)、最大振幅(maximal amplitude,MA)、α角(α-Angle)],分析经典凝血功能指标、TEG参数与HDCP患者发生DVT的关联性及经典凝血功能指标、TEG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EG、经典凝血功能指标对DVT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在年龄、PLT、PDW、MPV、PT、APTT、TT、FIB、D-D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TEG参数R、K低于N-DVT组,MA、α-Angle高于N-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PLT、PDW、MPV、PT、APTT、TT、FIB、D-D、R、K、MA、α-Angle水平均为HDCP患者DVT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偏相关性分析,将年龄等其他因素控制后,PLT、PDW、MPV、IPT、APTT、TT、FIB、D-D、R、K、MA、α-Angle仍与HDCP患者DVT发生显著相关(P<0.05);TEG参数R、K、MA、α-Angle与PLT、PDW、MPV、PT、APTT、TT、FIB、D-D相关(P<0.05);TEG参数、经典凝血功能指标联合预测HDCP患者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高于各指标单一预测。结论HDCP患者TEG参数与经典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各指标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DVT发生,为临床开展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骨科创伤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样本从本院骨科创伤患者中选取,总例数为50例,研究时间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依据下肢创伤术后患者在手术后3月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否的情况进行分组,实验组患者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照组为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发病因素。结果:研究可得,实验组患者发病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血栓史、制动时间过长等,从发生率上看,两组对比统计差异值合理(P<0.05);研究可得,对照组患者手术指标较为优异,两组对比统计差异值合理(P<0.05)。结论:据此研究可得,在骨科创伤患者手术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血栓史、制动时间过长等都属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病会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选取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1例剖宫产术产妇进行前瞻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5)剖宫产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其他任何抗凝药物,观察组(n=46)于剖宫产术后24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 56%(P0. 05);术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第4天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住院时间(6. 21±1. 54)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 57±2. 64) d (P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清D-二聚体(D-D)、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树兰(杭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289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n=62)和非DVT组(n=227), 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D、sVCAM-1、P-selectin水平。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四肢骨折患者PT、APTT、D-D、sVCAM-1、P-selectin水平。Logistic有序逐步回归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289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的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血清D-D、sVCAM-1、P-selectin水平均高于术前(均P<0.05)。DVT组与非DVT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VT组术前、术后PT、APTT与非DVT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DV...  相似文献   

13.
杨钧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41-1542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D-二聚体检测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9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D-二聚体检测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水平及血常规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明显降低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联合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123例老年IF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根据术后7 d有无DVT分为DVT组(27例)和无DVT组(96例)。术前、术后3和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A,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D, 并进行RAPT。ACA、D-D、RAP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CA、D-D和RAPT预测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效能。比较不同ACA、D-D和RAPT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ACA、D-D和RA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后3和5 d ACA、D-D和RAPT明显高于无DVT组[术后3 d:(12.44 ± 3.25)× 103 RU/L比(8.67 ±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浆D-二聚体(D-D)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2月于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31例)和非DVT组(129例)。比较两组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液凝固时间(K)、凝固角(Angle)、最大振幅(MA)]和血浆D-D水平,分析各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ROC分析其对术后发生DVT的预测效能及危险度。结果 术后1d及7d DVT组R、K值低于非DVT组,Angle、MA、D-D水平高于非DVT组,且R、K值水平与DVT发生均呈负相关,Angle、MA、D-D水平与DVT发生均呈正相关(P<0.05);术后1d及7d R、K、Angle、MA、D-D水平联合预测术后发生DVT的AUC分别为0.738、0.805,且术后1d各指标高水平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度分别是低水平患者的0.468、0.548、2.435、3.023、3.671倍,术后7d其危险度是低水平患者的0.411、0.468、3.886、4.757、...  相似文献   

16.
杨昭昕  袁鹏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65-156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防治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采用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围术期综合性预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观察组术后第1 d、3 d、5 d、7 d、14 d的血浆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取深静脉血栓综合性预防治疗,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陈晓燕 《中国校医》2021,35(2):123-126
目的 探究下肢创伤性骨损伤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常见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以期为临床中及时检测及预防DVT提供参照。方法 选取某医院2016年07月—2019年07月收治的因外伤性股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的157名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其手术前后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术前平均体质指数(BMI)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D-2聚体、术后纤维蛋白原、术后血小板计数和切口感染具有差异(P值均<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BMI、术后D-2聚体和切口感染是影响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指标纳入ROC分析,评价指标对测DVT发生的诊断价值,提示以0.650 pg/L为截点值,术后D-2聚体预测创伤骨折术后DVT发生的敏感度为86.62%,特异度为84.21%,曲线下面积为0.898,优于术前BMI指标。结论 术前BMI、术后D-2聚体和切口感染是影响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后D-2聚体对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具有高效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了解乌司他丁的血液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40例,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例),U组于麻醉后切皮前静脉输入乌司他丁4000 U/kg,C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分别于给药前(T0)和给药后1 h(T1)抽取外周静脉血1 ml,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激活时间(SonACT)、凝血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结果 与C组比较,U组SonACT、PF在T1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U组SonACT在T1时延长(P<0.05),PF在T1时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司他丁能改善围术期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可能对减少术中微血栓综合征,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6例胸腰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术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1d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术前1d及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科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诊治的外科病人中抽取98例作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抽签分组:对照组(n=49)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n=49)则加用护理干预,就2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以及负面心理出现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是4.08%,同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18.37%相比较低(P<0.05);②研究组患者术后自卑、抑郁、烦躁、疑虑四种负面心理的出现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科病人术后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避免患者出现负面心理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