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运动疗法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体重减轻和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2〕)。运动锻炼对于T2DM的益处主要有调节血糖~(〔3〕)、增加胰岛素敏感性~(〔4〕)、延缓并发症~(〔5〕)、控制体重、降低血脂~(〔6〕)、提高机体适应性~(〔7,8〕)。然而,尽管运动锻炼能给T2DM患者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诸多益处,但大多数的T2DM患者依然未能有效参与运动~(〔9〕)。一项有关T2DM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显示:31%的患者没有规律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糖尿病(DM)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并强调心理应激在其发生中的重要作用〔1〕。DM的高患病率及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与患者DM知识匮乏、生活方式不良、心理健康水平低等也有很大关系〔2〕。DM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漫长的病程及多器官、多组织结构和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产生的压力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3〕,从而影响其  相似文献   

3.
<正>脂蛋白〔Lp〕(a)升高与糖尿病(DM)血管病变关系密切。血液流变学指标是监测DM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观察健脾通络方合缬沙坦治疗2型DM(T2DM)患者Lp(a)、血液流变学的改变。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依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DM诊疗指南〔1〕,选择120例T2DM患者,男66例,女54例,平均年龄(58±6.5)岁,病程51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约为24.5%〔1〕。同时糖尿病又可增加严重的老年性疾病风险,比如糖尿病能够增加卒中风险25倍〔2〕,而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也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3〕。T2DM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认为T2DM可能是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炎症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媒介作用。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0主要来自Th2细胞的分泌,它参与机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同时以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8例空腹血糖10 mmol/L的初诊T2DM患者,分为CSII治疗组和每天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组(MSII治疗组),每组29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效果、胰岛素用量等。结果两组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血糖达标胰岛素日最大用量CSII组〔(0.60±0.15)U/kg〕较MSII组〔(0.89±0.21)U/kg〕明显减少(P0.01);血糖达标平均控制天数CSII组〔(6.3±2.1)d〕与MSII组〔(9.5±4.9)d〕相比明显减少(P0.01)。结论 CSII较MSII能更快速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DM)控制和并发症实验(DCCT)及其后续研究证实,早期开始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降低DM后期的并发症〔1〕,但强化治疗的广泛应用也提高了低血糖的发生率,对于病程较长且胰岛素分泌严重障碍的难治性、脆性DM患者更易发生无症状的低血糖〔2,3〕。胰岛素"3C"整合管理系统包括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和DM管理软件(Carelink),根据CGM的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泵的  相似文献   

7.
李爱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6-3497
血糖波动和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传统观点认为,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1〕。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强化降糖治疗不但不能使糖尿病患者受益反而可能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2〕。尤其是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机体耐受力和血糖调节能力均有限,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血糖波动,如治疗不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进行监测,探讨患者血  相似文献   

8.
金立  赵汝杰  张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56-2157
美国糖尿病(DM)并发症控制实验(DCCT)研究发现,初发2型DM(T2DM)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可良好控制血糖,亦可减少慢性并发症发生〔1〕。国内外研究发现,及时的血糖强化控制可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2,3〕。本文观察初发T2D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为其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改善糖尿病(DM)患者的自我效能是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1〕。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DM患者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唐山市农村地区(两个县中有代表性的两个镇)2型DM(T2DM)患者456例。年龄45~90〔平均(61.52±8.72)〕岁。入选标准:1T2DM患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过度的高热量饮食、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及增龄等因素,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治疗的方法主要有饮食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但是这些方法既不能保证把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也不能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已有研究证实,用在减肥手术中的胃转流手术能够有效改善伴有T2DM患者的症状〔2〕。国内对胃癌合并T2DM患者围术期疗效的关注较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DM)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饮食方面不注重健康,并且生活压力大〔1〕。对比与没有DM的人来说,DM患者更容易形成斑块等,在代谢方面与正常者有一定不同,老年DM也更加容易并发高血压〔2〕。本文探讨氯沙坦和盐酸贝那普利对老年DM并发高血压的治疗疗效和并发症。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所收治的老年DM并发高血压患者14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4例,男36例(48.65%),女38例(51.35%);年龄5178〔平均(62.7±1.7)〕岁;对照组74  相似文献   

12.
<正>血尿酸(SUA)是嘌呤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大量研究表明,SUA与痛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DM)相关〔14〕,高尿酸(UA)血症不仅可引起痛风和UA性肾病,同时也是胰岛素抵抗(IR)的特征〔5〕。2型DM(T2DM)病程早期往往表现为IR,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代偿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晚期β细胞衰竭,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本研究通过比较初诊T2DM患者SUA水平、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DM)90%以上是2型糖尿病(T2DM)。根据国际DM联盟(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DM患者1.51亿,估计到2030年有近5亿人。我国近年来研究显示DM患病人群逐年上升〔14〕,总DM患病率为9.7%,据此推算,在我国成年人中DM人数有9 240万〔5〕。1代谢组学技术的概念代谢组学指的是单个细胞、组织、器官或体液中所有小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分为肥胖T2DM组(42例),非肥胖T2DM组(40例)和正常体重对照组(37例)。除体重指数、腰臀比值外,各组间在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上均具有可比性;禁食12~14 h,空腹静脉取血,测定血浆IL-18,血脂(TG和TC)、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PI),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血浆IL-18含量在肥胖T2DM组〔(197.10±42.18)pg/m l〕明显高于非肥胖T2DM组〔(128.45±39.40)pg/m l〕(P<0.05)和对照组〔(119.91±34.12)pg/m l〕(P<0.01);非肥胖T2DM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IL-18水平与ISI呈显著负相关(r=-0.48,P<0.01);与空腹TG水平呈正相关(r=0.36,P<0.05)。结论血浆IL-18水平可能与肥胖T2DM发生有关,血浆中IL-18含量升高可能加重肥胖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DM)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1~3〕。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准确反映DM患者体内糖代谢水平及病情控制程度,是DM理想的监测金标准。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对正常人群及老年DM患者行血糖及HbA1c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温阳健脾法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86例T2DM胰岛素抵抗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温阳健脾法+二甲双胍,43例)和对照组(二甲双胍,43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及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h PG、HbA1c和FINS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 h P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0.69%(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67.44%(29/43)〕(P0.05)。结论中医温阳健脾法联合西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患者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胃运动功能紊乱是其常见并发症。国外亦有报道50%的糖尿病(DM)患者合并胃运动功能紊乱〔1〕。DM患者胃动力障碍不仅使其难以做到合理膳食〔2〕,而且影响降糖药及其他药物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应用核素胃排空等技术对中老年T2DM患者的胃动力障碍状况进行观察。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北华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4月门诊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率变异性(HRV)参数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207例。剔除夜间有症状低血糖患者19例,根据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将剩余患者分为夜间血糖正常组(137例)和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生化指标、HRV参数〔低频功率归一化值(LFnu)、高频功率归一化值(HFnu)、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SDNN中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占总R-R间期个数的百分比(PNN5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HRV参数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预测价值。结果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夜间血糖正常组(P<0.05)。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HFnu、SDANN、RMSSD、PNN50低于夜间血糖正常组,LF/HF高于夜间血糖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Fnu、LF/HF、SDANN、RMSSD、PNN50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Fnu、LF/HF、SDANN、RMSSD、PNN50预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AUC分别为0.768〔95%CI(0.680,0.856)〕、0.776〔95%CI(0.693,0.859)〕、0.769〔95%CI(0.693,0.845)〕、0.767〔95%CI(0.698,0.836)〕、0.770〔95%CI(0.695,0.84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8.38 Hz、1.91、52.31 ms、22.23 ms、6.14 ms,灵敏度分别为81.80%、74.50%、74.50%、70.80%、73.70%;特异度分别为66.70%、72.30%、72.50%、72.50%、74.50%。HFnu、LF/HF、SDANN、RMSSD、PNN50联合预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AUC为0.936〔95%CI(0.892,0.980)〕,灵敏度为70.60%,特异度为98.50%。HRV参数联合预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AUC分别大于HFnu、LF/HF、SDANN、RMSSD、PNN50单独预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24、3.341、3.688、4.035、3.737,P值均<0.05)。结论HRV参数中的HFnu、LF/HF、SDANN、RMSSD、PNN50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而其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其有望成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新型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正>早期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恢复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保持血糖稳定同时能避免餐后高血糖〔1〕,且能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使部分受损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或功能恢复,从而避免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内服用降糖药〔2〕,有学者〔3〕认为,一部分新确诊糖尿病(DM)患者如能早期正确治疗甚至能可逆性恢复健康。本文对DM发病机制及治疗原理,认识胰岛素治疗DM使用中的利弊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2型糖尿病(T2DM)为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并发心血管病变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常用的指标之一,能反映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而且IMT的病变进展程度与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性关系密切〔2,3〕。血尿酸(UA)、尿微量白蛋白(mAlb)是检测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文献报道〔47〕显示UA、mAlb变化与IMT之间亦具有密切相关性,UA、mAlb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我院收治的T2DM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