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以椎-基底动脉硬化、颈椎退变以及血黏度增高等为病理基础,以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视物昏花或视物旋转、跌倒发作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规治疗中,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药及对症治疗为主,但对急性发作的顽固性眩晕、呕吐等症状见效较慢、复发率高。我院于2007年6月—2009年5月对门诊及住院的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非旋转性眩晕,临床较为常见,属中医"眩晕"范畴.根据中医理论,我科从1999年6月-2003年2月应用自拟方定眩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非旋转性眩晕100例,并与口服晕痛定胶囊进行双盲对比,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所致。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头位及体位变化引起的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笔者从2002年3月-2006年7月应用尼奠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现将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1974~1984年我院对临床疑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402例患者作了脑血流图,并探讨其诊断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临床资料测定仪器用国产JX-74-A型脑血流仪,全部描记枕乳导联。临床疑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杏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好发的脑血管疾病,症状多样,但绝大多数以眩晕为主.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椎-基底动脉受机械性压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旦发展成椎-基底动脉血栓,造成神经细胞结构不可逆损害,其病死率达20%~30%[1].因而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用杏丁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病人65例,观察其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伴发病之一,以发作性头痛、眩晕为主要表现,常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本文拟总结应用步长脑心通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痰瘀同治法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给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口服痰瘀同治组方"三降汤",每日1剂,14 d为1个疗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其用药前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情况.结果 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44例(88%),有改善6例(12%).TCD显示血流速度变化显著,血流缓慢组用药后3支动脉各项数值均较用药前有较大幅度提高(P<0.01),血管狭窄组用药后过高的血流速度数值较用药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痰瘀同治法组方"三降汤"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姚玉龙  吴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282-428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是椎基底动脉血管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大脑组织供血不足[1],从而出现眩晕、呕吐、乏力等临床表现,当严重供血不足时,还会有视力模糊、头痛、嗜睡、意识障碍症状,临床应当给予足够重视.目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深受青睐,现将我院神经内科采用天麻素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经过整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醒脑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7 d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近.结论醒脑静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加味温胆汤治疗颈椎性眩晕60例临证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6.7%,对照组治愈率53.3%,两组相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温胆汤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改善脑功能,使眩晕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2.
黄子钦  黄永昌  何俊明 《内科》2010,5(1):28-30
目的观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0例用香丹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参数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多因头位改变诱发,以急性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眩晕”范畴。笔者2006年以来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眩晕发作,取得较满  相似文献   

14.
应用小剂量缓慢静脉滴注甘露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或视物成双影,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四肢无力,猝倒发作。经颅多普勒(TCD)证实椎基底动脉有一支或两支出现收缩期高流速的TCD频谱。脉动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月-2003年12月,应用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治疗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42例,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72例病人均根据游氏VBI临床诊断标准及1989年WHO对短暂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标准诊断,并经TCD和CDFI证实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2例入选病人,男44例,女28例,年龄60岁~87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性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视叶皮层的短暂脑缺血,常表现眩晕和各种脑干功能障碍,多以突发剧烈眩晕为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为临床常见病,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小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的血流,同时分出内听动脉供应内耳前庭系统.  相似文献   

18.
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13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眩晕宁片治疗组和氟桂利嗪对照组,各66例,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脉动指数(PI).结果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P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眩晕宁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显著疗效,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通心络组)和对照组(脑络通组)各30例,用药14 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明显,对脑血液循环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轻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多见,因其症状有时不典型,故很难与颈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加以鉴别.为能及时准确的诊断本病并提供客观证据,我们自1986年以来对47例患者进行了打点试验观察,并以46例以颈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因未见有关类似报道,故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神经内科门诊病人。观察组47例中男23例、女24例,年龄49~83岁,平均60.98岁。并发高血压22例。临床诊断(1)眩晕:为自身或视物旋转或晃动感,可因头位突然变化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