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士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心肌收缩时序及同步性影响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心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的图像,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胸骨旁短轴观测量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sR)和径向应变率达峰时间(TsrR),并计算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L-SD,TsR-SD,TsrR-SD)及任意两节段间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L-d,TsR.d,TsrR-d)作为左室收缩不同步性指标.通过分析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评估各组内左室机械收缩时序.结果:右室心尖起搏组纵向与径向收缩不同步性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纵向与径向收缩不同步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室间隔起搏组左室收缩时序与正常对照组类似,右心室心尖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较正常对照组发生改变,左室整体收缩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延迟,多数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尖起搏较右室间隔部位起搏左室心肌在纵向、径向上均存在显著的收缩不同步,提示与异常的电机械激动顺序相关.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用于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及收缩时序影响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三平面组织追踪评价不同QRS间期心肌梗死患者左室不同步运动。方法对30例正常人和60例心肌梗死患者(QRS间期≤120ms者30例,QRS间期>120ms者30例)采集心尖四腔观三平面组织速度图像,取左室6个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总共12个节段。应用组织追踪技术测量各节段收缩达位移峰的时间(Td),计算最大差值(Td-maxD)和标准差(Td-sD)。结果两组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组比较,同步性指数Td-maxD、Td-sD均显著延长(P<0.05)。QRS间期延长与QRS间期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之间Td-maxD、Td-s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左室心肌的不同步运动在QRS间期正常及增宽的心肌梗死患者广泛存在。QRS间期>120ms不能作为选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正常人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方向达峰值应变的时间,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30例)?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组(35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圆周方向的收缩期达峰值应变的时间,并将所有时间与心率标化,得到标化的达峰时间?结果:正常组左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圆周方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各节段纵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l)在多数节段显著降低 (P < 0.05),不仅发生在心肌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厚度正常的节段也降低;短轴径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r)?圆周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c)在部分节段也延迟,但纵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延迟更加明显?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较好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显像(TVI)技术评价QRS波<120ms心衰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方法:本研究共收入18例正常人(对照组)和EF≤45%(Simpson法测定)且QRS波<120ms的心衰患者(CHF组)20例.利用TVI获取左心室心尖切面心肌各节段多普勒组织速度曲线,测量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12节段TS的标准差(Ts-SD)和极差(Tsmax-min);测量QRS波起点到射血波起点的时间(Q-Sb),计算心室内同步性指数(TSI)和各室壁壁内的同步性指数(RSI).结果:Ts-SD、Tsmax-min和TSI在对照组和CHF组分别为(8.5±4.3)ms vs(39.2±11.5)ms、22.2±12.6)ms vs(111.5±28.9)ms、(9.4±2.9)ms vs(23.1±6.6)ms(P值均<0.0001).结论:QRS波<120ms的心衰患者同样存在左室收缩不同步,故QRS波时限不能准确地反应左室运动的不同步性,而TVI技术可精确评价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实时三平面组织多普勒成像(Real-time triplane tissue doppler imaging,Triplane-TDI)技术在心衰病人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48例,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50)。应用实时三平面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获得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集心尖四腔观图像,取左室6个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总共12个节段),测量各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和舒张早期达峰时间(Te),并计算Ts最大差值(Ts-max)、Ts标准差(Ts-SD)、Te最大差值(Te-max)和Te标准差(Te-SD)。比较QRS≥120ms与QRS<120ms的慢性心衰病人不同步的发生率,分析QRS间期与心脏不同步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左心室不同节段Ts和T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Ts、Ts-max、Ts-SD、Te-max、Te-SD作为评价失同步的主要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失同步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前及术后3mo的失同步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RS间期≥120ms的病人左室壁运动的不同步性高于QRS间期<120ms的病人。CRT术前及术后3mo相比,LVEDV、LVESV、LVEF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iplane-TDI技术是检测心衰病人心肌不同步运动无创、可靠、准确的方法,可用于评估CRT。QRS间期与室间不同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能否以QRS间期≥120ms作为CRT适应症的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组织多普勒(TDI)评价永久起搏患者左心室(左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方法 1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DDD患者,分别将起搏模式程控为AAI、DDD和VVI,每种起搏模式稳定5 min后,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每搏输出量,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下取左室全容积图像,应用Qlab 4.2脱机分析软件,获得左室整体与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比较左室16、12、6节段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和最大时间差、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3DLVEF)、左室最大充盈速率、左室17节段的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和节段射血分数(rEF).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12节段收缩速度达峰时间和标准差、12节段收缩峰速度和平均值、12节段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TS-SD)和标准差(TD-SD)、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结果 心室同步性指标在AAI模式明显优于DDD和VVI模式(P<0.05),心功能指标在AAI模式下显著高于DDD和VVI模式(P<0.05);DDD和VVI模式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较AAI模式,DDD与VVI模式时左室前间隔、下壁和后壁基底段、心尖段r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RT-3DE和TDI可客观准确地评价永久起搏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性成像(RT3P-TSI)对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宽QRS波群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CHF伴宽QRS波群患者75例,对照组75例,分别以RT3P-TSI技术和传统二维组织同步性成像(2D-TSI)技术测量同一心动周期下各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RT3P-TSI和2D-TSI测量CHF患者及对照组左心室失同步情况,同时比较两种技术操作时间。15d后复测比较操作者间变异及操作者本人变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组左心室各节段Ts及各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diff)明显延长(P<0.01),CHF组后壁基底段Ts最大,侧壁基底部次之,对照组后壁基底段Ts最大,其次为下壁基底部。以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33ms判断为左心室失同步,QRS时间≥130ms患者中,2D-TSI法测量CHF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失同步率分别为81.34%、65.21%(P<0.05),RT3P-TSI法测量CHF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失同步率分别为80.0%、71.7%(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2D-TSI与RT3P-TSI测量Ts及Ts-SD值相关性良好(r=0.85、0.57,均P<0.01)。RT3P-TSI检查花费时间(59.8±11.8)s,低于2D-TSI(155.6±13.4)s。RT3P-TSI法操作者内变异率及操作者间变异率均低于2D-TSI法。结论CHF伴宽QRS波群患者左心室失同步率高于宽QRS波群但无CHF患者,CHF组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延迟,后壁基底段收缩最缓慢。采用RT3P-TSI可以得到与二维方法相近的左心室运动同步信息,其优势是切面规范,人为干扰减少,操作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QRS波群、射血分数(EF)、二尖辩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QRS波群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群宽度都有所增加,但RVA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的QRS波宽度明显宽于RVS组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P<0.05).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EF、E/A比值无显著性差异.术后,RVA组患者的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的EF、E/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检测肾动脉交感神经经导管射频消融后左房的变化。方法:对20只犬的肾交感神经进行射频消融,分别于消融前和消融6周后观察肾交感神经消融犬的血压变化及左房各指标变化。采集犬心尖两腔观、四腔观清晰图像,用Qlab软件分析左房前壁、下壁、间隔及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底段12节段应变率同步性指标,包括:左房储蓄功能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及达峰时间标准差,左房主动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及达峰时间标准差。分析左房间隔及侧壁基底段消融前后应变率变化。结果:与消融前相比,消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消融后犬R-R间期呈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消融前后心脏各腔室大小没有明显变化,左房间隔及侧壁基底段各时相应变率无变化,左房同步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消融正常犬肾交感神经后,血压无影响,左房心肌运动功能无变化,对同步性也无影响,说明肾交感神经消融对心房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