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90年第2期刊登了白光辉、张建华二同志《也谈〈中医内科学〉中的病名定义》一文! (以下简称《也》文),对拙文《浅析〈中医内科学〉中病名的失逻辑性》(本刊89年第3期、简称《浅》文)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质疑,笔者兴然,因为定义就是在前人理论实践基础上不断走向完善的,尤其目前同仁对《中医内科学》(83年版教材)中的病名定义看法较多,毁誉不一,因而相信通过切磋,共同探讨,定能收益匪浅。当然对《也》文中的某些质疑未敢尽然苟同,试提出几点看法以作商榷。 1.对咳嗽定义的再释疑《也》文对咳嗽的定义质疑较多,其主要观点是:第一,咳嗽不能称病只能叫证;第二,《浅》文所指的咳嗽定义不是真正的咳嗽定义;第三,对《浅》文自拟咳嗽病名的异  相似文献   

2.
本着"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的宗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中医外科学》(以下简称科学版教材)。科学版《中医外科学》较以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以下简称中医版教材)在表述细节、病名使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突破性的修改,具有时代性,体现了学者对学科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对中医病名每每觉得甚是苦恼,与西医病名相比较,固然是在很多方面没有西医病名来得普及,很多人不能了解;但另一方面,中医病名自身在命名方面的很多不足也确实使得它在教学和临床中遭遇很多尴尬。以《中医外科学》(1)为例,参考目前临床使用的《中医病历规范书写手册》(2)(以下简称《手册》),我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病名杂乱,多数病名缺乏基本概念。中医内科是以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诊治疾病的学科,但《中医内科学》(以下简称《中内》)对病、证、症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对疾病的命名杂乱,有的以病立名,如感冒,痢疾等;证候立名,如“郁证”、  相似文献   

5.
活血祛痰通络法治疗痹病36例解放军总医院(100853)孔海云主题词痹症/中医药疗法,活血祛瘀药/治疗应用,祛痰药/治疗应用痹病是中医学中常用的病名,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定义的范围是:中医痹病...  相似文献   

6.
红斑狼疮的中医病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斑狼疮 (以下简称LE)属于风湿病学科范畴 ,在现代医学中风湿病学仅有 60多年的历史 ,而红斑狼疮 (以下简称本病 )作为完整的病名概念传入我国也只有数十年。因此 ,中医对红斑狼疮的系统研究尚为粗浅 ,在浩翰的中医典籍中也没有一个相应的病名 ,不像“肺痨”与“肺结核”相对应 ,“消渴”与“糖尿病”相对应那样 ,能很容易的找到一个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把本病定为皮肤病的“红蝴蝶疮” ,但这只能较形象地说明本病的面部蝴蝶样皮损 ,不能概括本病的全貌。笔者经过大量查阅中医文献及对本病…  相似文献   

7.
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待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以下简称“国标”) ,共收载除骨伤科以外的各科疾病930种。其中外、妇、儿、皮肤、肛肠、眼、耳鼻咽喉口腔等科的病名 ,绝大部分都是沿用中医学历史上已有的名称 ,已为大家所熟悉。惟内科病名由于长期以来中医界只依据教材所载 5 0种左右病 (症 )进行诊断取舍 ,因而对“国标”所定一般属于内科的约 2 70种病名 ,有许多属于未闻、未见 ,很不熟悉 ,甚至产生怀疑 ,以为不是中医病名。不知其病名 ,对其所指病变的本质缺乏认识 ,则必然影响其临床运用。现据所查见的资料 ,对内科病名的出处…  相似文献   

8.
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与西医对其理解存在差异。中医领域中,"头痛"与"头疼"的使用较为混乱,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查阅《阴阳十一脉灸经》至《中医内科学》的大量医籍,从病名由来、发病部位、起病特点、病名演变4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头痛"作为病名使用,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期已经较为成熟;中医"头痛"的内涵较广,包含西医的"头痛"和"面痛";头痛起病特点各异,伴随症状多样,对于一些特殊的头痛临床当引起重视;"痛"和"疼"有不同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从"头痛"到"头疼"有其特定历史演变过程,"头痛"更适合作为病名。  相似文献   

9.
中医研究院和广东中医学院合编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在胸痹条言“胸痹”病名语出《金匮要略》。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及其配套教参书《中医内科学》,在《胸痹》病篇皆云“胸痹”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0.
《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刍议潘毅(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广州510407)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六版《中基》)是全国中医药院校正开始使用的统一教材,去年开始应用于我校。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六版《中基》较之以往的几版教材,在保持中...  相似文献   

11.
对新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一点补充建议宋建平(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1994年版《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教材已正式出版,投入使用。与1983年版《中基》教材相比,新版《中基》教材增加了“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精气学说”、“形...  相似文献   

12.
对《诸病源候论》所指“病候”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从分类、病名及定义的角度列举了该书的科学性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已采用该书的病名达 2 1 5种 ,占 93 0种 (不含骨伤科疾病 ) 病名之2 3 .1 % ;该书还有很多病候所指的内容尚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瘕泄"病名首次见于《难经》,即指大肠结聚(瘕通结)所致的泄泻,与西医病名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本文研究大瘕泄病名由来,参考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辨证论治,得出结论:大瘕泄即溃结对应的中医病名;该病迁延难愈,临床辨证以寒热错杂证多见;临床治疗效果以乌梅丸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中医杂志》1981年第11期发表了“中医各家学说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评三版《中医各家学说》”(以下简称《兼评》)一文,就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范畴、医学流派的产生时期及医学流派的具体划分等问题,针对三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看法,这  相似文献   

15.
对2011年《中医杂志》(共计24期)“临床论著”一栏统计后发现:以疾病为研究对象151篇,使用西医病名145篇,约占9603%,是使用中医病名(6篇)的24倍,中医病名已基本不再为中医师使用。以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例,发现中医病名逻辑混乱,病、证、症不分。其言疾病时,时言“疾病”,时言“病证”。在各论中有些疾病直接以“× 证”命名,定义具体疾病时以症状命名者多言“病证”,以症状或有明显症状色彩的术语作为疾病名称者31种,占所列52种中医常见疾病的596%。使用中医病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误诊失诊、误治失治的医疗风险,对于危重疾病中医不能识其险、化其危,对于慢性疾病不能早发现、早防治。鉴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明显滞后于临床实践及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建议西为中用,尽可能使用西医病名,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医相比,西医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理、诊治、预防等形成的认识更加清晰、客观,对疾病的分类、命名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包括中国)共同协作的结果而更具普适性。如何借用?还有待大家立足现在(尤其是临床),借鉴传统,面向未来,进行踏实地工作。借用西医病名有助于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回归其本原,临床上有助于病证结合、病方结合的深入,并将有力推动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产生新理论、新认识,反过来再推动临床的发展。在这一领域,有望使中国医学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课程。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人的死亡疾病谱从常见病多发病逐渐转移到难治性老年性疾病,因此,中医内科学知识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将“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与既往7个版本进行了比较,举例式介绍了本版教材在疾病分类、病名取舍、病证定义、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编写特点;即脏腑分类,脑病独立章程;求本溯源,心病改为胸痹;以象识病,重订病证定义;病证结合,梳理辨证论证。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认为“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据查阅文献后发现,高校教材所引“感冒”病名之出处及时间欠妥。据《仁斋直指·序》中言该书撰于“景定甲予良月朔”。景定甲子是景定五年(1264年)南宋理宗之年号,高校教材言“北宋”,显然错误。而感冒之病名,据《仁斋直指方》所引出自《和剂局方·淳佑新添方》参苏饮条下,而参苏饮实出于南宋·王硕《易简方》。文中予以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炳午同志关于“中医病名诊断规范之初步研究”(原载《湖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5期)一文后(以下简称刘文),受益非浅,中医病名诊断确实急待规范统一。文中提出研究中医疾病命名与分类应有五项原则,即继承性、实用性、借鉴性、准确性与创新性。前四个原则我认为都很好,这里想就创新性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从2013年起,全国各中医院校均采用了统一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即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与以前的规划教材相比,笔者认为很多地方有不小的进步,如:中医特色更浓,在问诊部分较上一版删除了不少临床少用的中医病名术语,加强调了中医辨证的特色。可以说,这版教材既继承了较受欢迎的5版《中医诊断学》教材的中医辨证特色,又合理增加了中医诊断学最新理论成果(如:脉诊部分增加了  相似文献   

20.
<正> 徐楚江,叶定江主编的《中药炮制学》二版教材(1985年5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教材》),充实、提高了一版教材的内容,为高等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提供了一本较好的专业教科书。《教材》突出了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