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表证病人服发汗药后如何调养护理,仲景对此十分重视。主要强调药后发汗适度,酌情食粥,饮食禁忌等几方面。一、发汗适度:太阳病病邪在表,一般采用解表发汗祛邪的治法,但汗出以“遍身(执水)(执水)”为原则,切忌大汗淋漓,这就要求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服药后促使病人全身出汗;二是防止汗出太过。具体护理措施是,服药后采用喝热稀粥和加衣盖被的方法帮助病人保温发汗,汗出以遍身有湿润感为佳,一旦药物生效,就要停服,以达邪去正安的目的。对于服药后汗出过多者应予止汗,用“温粉”扑身止汗,防止大汗损伤阳气,甚至亡阳厥逆。二、酌情食粥:服发汗药后食粥与不食粥,食热粥与食冷粥,其目的是资助药力,顾护胃气。如服桂枝汤须喝热稀粥以鼓动胃气,益津酿汗;而服麻黄汤不需借助水谷津液,以免汗出不止。三、饮食禁忌:在服药期间禁食有碍病情式药效的食物,以配合治疗。《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有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滋阴和阳的作用,《伤寒论》例为治太阳病中风证的主方,故传统上多作“汗法”解表剂进行解释,其实桂枝汤虽为解表之剂,但配伍芍药和阴之药,姜枣又能和里,与专于发汗之方不同,故本方除用于外感风寒之邪表证外,对病后、产后由于营卫不和,以致时而微寒,脉缓有汗等证,皆可酌情使用,临床上还广泛使用于脾  相似文献   

3.
张泽生教授已八八高龄,躬耕医道已七十余载,临床经验极为丰富,除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外,对中医时病的治疗也有很多独到见地,现将其治疗时病的经验作一简介,就正于同道。一、发汗须及时,但不宜过汗发汗在温病初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发汗要及时,如用之得当,邪随汗解,可望早期治愈,如用之不当,则变证多端。因温病易于化燥伤阴,如误用辛温发汗或发汗过于  相似文献   

4.
历代对桂枝汤能否发汗多有争议。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发汗"一词在《伤寒论》中常包含或分别指代发汗及溢汗两种意义所造成的。在现代文中桂枝汤发汗应修正为"溢汗"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着眼《伤感杂病论》原文,分析桂枝汤的功能主治特点。桂枝汤证属正气不足的表证,病机特点为卫气失和,玄府开阖失司,主症汗出即是汗孔开张、营阴外泄的表现;桂枝汤可助脾胃达营卫,药后之汗即是营卫和合之象。由此提出,"解肌"体现了桂枝汤解表发汗的功能特点。通过对桂枝汤从脾胃达营卫之理、桂枝汤与小建中汤的联系、建中理中法三方面的分析,认为桂枝汤是以甘温补脾之品建中化水谷,具有表里兼顾、补中寓汗之用。并从《伤寒杂病论》表里营卫失和病证方面论述了解肌建中法的应用,得出桂枝汤解肌建中法可调和表里内外之营卫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一)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大,何以与桂枝汤?多数注家认为是由于汗不如法,邪仍在袭,如《伤寒论注释》云:“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人体正气得药力之助,气血外达,岂能容邪不去而仍留?再说论中因发汗导致大汗出的条文共有八条,除本条外,26条亦为大汗出后耗津液,胃热化燥成阳明里热炽盛之证;64条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悸证;71条是大汗后,胃中干形成蓄水证;75条是重发汗,损  相似文献   

7.
温病的常用治法中往往出现滥用误用之弊。作者在教学中临床中体会到其中最常用的5种方法亦是此种弊端最易发生之处,故当慎之。1 慎辛温发汗温病作为外感之疾,邪自外来,初起在表,表证宜汗;汗非辛温不发,故传统方法外感初起辛温发汗。虽然清代温病大家力辟此流弊,但在临床实际仍蹈覆辙。首先温病的常规疗法可汗而不可辛温。因为温为阳邪,阳胜则阴伤;汗为阴液之一,发汗徒损已伤之阴,不解侵入之邪。故作为外感病邪初起的经典方麻黄、桂枝之类绝不可轻用于温病初起。其次温邪在表,解之必以辛凉为则,要做到:(1)分病邪、季节不同有辛散凉泄解表,辛…  相似文献   

8.
汗法作为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是通过辛温或辛凉之法使邪从表出而取效。在一些外感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但若用法错误,对部分外感病不仅不能取效,甚至可导致病情的恶化。  相似文献   

9.
试论经方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仲景方被古今医家所推崇 ,笔者教学《伤寒论》 ,更偏爱仲景方。在临床中 ,发现同一经方 ,对一些主症截然相反的病证 ,均可应用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 :1 桂枝汤发汗、敛汗桂枝汤辛温透表、发汗解肌 ,治风寒表证 ,使邪随汗解 ;又可调和营卫、敛摄汗液 ,治自汗、盗汗等症。对汗腺具有开合之双向调节作用。例 1 表证无汗案 练某某 ,男 ,4 0岁 ,体弱 ,因外感风寒而发热 ( 3 8 5℃ )、恶寒、无汗、项背拘急 ,脉浮弱。药用 :桂枝 1 0g,白芍 1 0 g,炙甘草 3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 ,防风 1 0 g ,葛根 1 0g。 2剂后汗出而愈。例 2 自汗案 …  相似文献   

10.
治疗外感,不论伤寒温病,辛温解表或辛凉发散,都应重视患者脾肾正气之强弱,不能不顾正气,一味发表。如遇感受风寒,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体倦,脉沉细弱者,最忌发汗。仲景《伤寒论》有“脉微弱者,不可发汗”。再伤寒发汗不当或过汗,都会引起不少变证。仲景日:“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有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简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人,故复恶寒,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救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罂而手足便利矣。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论述汗法的条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有余,汗出得法,邪去正安.仲景运用汗法辨证灵活,施用广泛,对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汗法后调理等都论述详细,强调太阳病当汗出而解,发汗时间当适中,汗出中病即止.认为阳气是汗液生成和疏泄以及调控发汗的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当鼓舞阳气,祛邪以汗.同时强调误汗或过汗都可损阳伤正,据其脏腑生理特性不同,当有伤卫阳、心阳、脾阳、肾阳等之分,且从机体生理以及病机演变中论述伤阳之根源,其内容丰富,论述详细,可谓汗法伤阳之宗始.其汗法具体应用原则至今为临床所应用和尊崇.  相似文献   

12.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保养正气,增强机能,促使病体康复,提高治疗效果,是中医学扶正治本的体现,《伤寒论》在服药和饮食方面就体现着这样的学术思想。1服药1.1服用发汗剂《伤寒论》麻黄汤、小青龙汤均为发汗峻剂,但在其药后取汗上强调“取微似汗",忌用大汗。解肌发表的桂枝汤则更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少阳病治法主要是和解法。所谓“和解”,金·成无已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溃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於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和解并不意味着调和折衷,邪正不分,其实质是转运枢机、助正达邪。临床实践证明,少阳病治法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内科杂病。本文就少阳病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太阳病汗之五法,即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五方所示之法。合而言之,则属一法,即汗法。俱是升太阳表邪之出路。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固护于外,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邪正交争于太阳,当顺其正气逐邪之势,因势利导,汗而散之,则“使邪气与汗皆出”《素  相似文献   

15.
医圣张仲景善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内科杂病,其立法及选药对今天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伤寒论》条文,就其调和营卫法的临床指导意义,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1 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 调和营卫法治肺卫表证是仲景指导临床较为普遍的一大方法,其常用药物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葛根等。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使用调和营卫法以解肺卫表邪。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葛根二越婢一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中葛根、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均为调和营卫之品。再如大青龙汤方证亦包含有调和营卫的法则。“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方药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其中桂枝、炙甘草加姜枣予调和营卫之意。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均论述了桂枝汤的方证,提示出调和营卫在肺卫表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是后汉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为治少阳病之主方.少阳病是指病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在病变的机转上,因为它既不属于表证,也不属于里证,称为半表半里证.由于病邪不在表,不能发汗,邪不在里,禁用攻下,邪又不在胸膈之上,也不能催吐,故汗、吐、下等法均属禁例.因此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以和解为主,而小柴胡汤正擅此长,故为少阳病的正治方剂.张仲景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  相似文献   

17.
中药制炭是传统的炮制方法之一。制炭的药材历代累计多达八十余味;我省当前仍在沿用的也有三十多种,如何掌握炭药的炮制程度是保证炭药质量的关键所在.“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是前人对药材炮制质量所作的概括性总结。“适中”、“太过”、“不及”已成为制药中的专业术语.只有“适中”制得的药材才能恰到好处.如果“太过”或“不及”,则降低药品质量,甚至丧失药效,形响疗效.在汉药炮制中最易出现“太过’或“不及”,要达到适中的要求就必须掌握好炭药的炮制程度。祖国医药文献对于炭药的炮制程度都…  相似文献   

18.
论汗     
<正> 中医认为汗出是人体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汗液则是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产物。有关汗的记载始见于汉代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古帛书。其记述了病汗、绝汗和汗法等内容。《内经》计162篇,涉及汗的也多达60余篇,原则性地讨论了汗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汗学的理论基础。后汉张仲景氏首创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以汗法治疗外感热病的初起阶段,提出了发汗的具体运用方法、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并对过汗及误汗所产生的变证及危证的救治有着深入的研究,确定了部分汗证的辨  相似文献   

19.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临床上,我们取其清热宣肺的功效,用于治疗鼻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论五行理论与五味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确立了以五味相伍,针对五脏苦欲、六淫太过不及为治法的理论。此五味相伍或依据五脏喜恶以五味入脏,作用于脏腑的气化功能失常,或作用于病邪传化,使脏腑恢复正常的生克制化功能;或以病因病症的五行属性,直接以主药味的五行属性予以制化,并伍以与之药味属性相制化的辅佐药成方,使治疗不致过偏,以免矫枉过正等。1以五味配伍调五脏之苦欲补泻,复五脏生克制化五脏的所苦病变、功能的虚实变化、气化的太过不及,都会打破脏腑之间原有的生克平衡,平衡被打破的同时,就会伴随有脏腑间病邪的传变。以药物之五味入脏,可调脏腑之虚实、苦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