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误诊结核性脑膜炎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1985年1月至2000年10月住院结核性脑膜炎342例中对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38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总误诊率11.1% (38342)。误诊疾病病毒性脑膜炎19例占误诊病例50.0%,新型隐球菌脑膜炎7例占18.4%,脑囊虫病3例占8.0%,红斑狼疮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各2例,各占5.3%,脑脓肿、松果体旁囊肿、脑室膜瘤、脑胶质瘤、非特异性大脑导水管狭窄各1例,均占2.6%。误诊时间最短2d,最长360d,平均37d。结论 ①结核病专科医师应熟悉其他脑部疾病临床表现,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水平。②对临床经过和脑脊液 (CSF)表现不典型、抗结核治疗效果不良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提高警惕,需进一步排除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脑囊虫病等其他脑部疾患。③对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出现意识障碍、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而CSF改变轻微者,应考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可能。④脑部CT(增强)或核磁共振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61例脑囊虫病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其它脑部疾病相混肴而误诊。本组误诊的61例,占本院收治病例128例的57.62%。误诊病种为原发性癫痫29例,精神分裂症8例,散发性脑炎12例,结核性脑膜脑炎5例,脑肿瘤5例,脑脓肿1例,重度妊娠中毒症1例。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皮下结节、注意鉴别诊断,同时结合囊虫免疫学检查及头部CT或MRI(磁共振成象)等辅助检查,可避免或减少脑囊虫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3.
误诊结核性脑膜炎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1985年1月至2000年10月住院结核性脑膜炎342例中对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38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总误诊率11.1%(38/342)。误诊疾病病毒性脑膜炎19例占误诊病例50.0%,新型隐球菌脑膜炎7例占18.4%,脑囊虫病3例占8.0%,红斑狼疮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各2例,各占5.3%,脑脓肿、松果体旁囊肿、脑室膜瘤、脑胶质瘤、非特异性大脑导水管狭窄各1例,均占2.6%。误诊时间最短2d,最长360d,平均37d。结论:①结核病专科工程师应熟悉其他脑部疾病临床表现,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水平。②对临床经过和脑脊液(CSF)表现不典型、抗结核治疗效果不良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提高警惕,需进一步排除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脑囊虫病等其他脑部疾患。③对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出现意识障碍、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而CSF改变轻微者,应考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可能。④脑部CT(增强)或核磁共振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31例脑囊虫病患者中23例(72.19%)被误诊为原发性癫痫、脑内肿瘤、病毒性脑膜脑炎、精神分裂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视网膜炎6种疾病。误诊原因有对流行病学资料重视不够者11例(47.82%)、对癫痫为脑囊虫病主要表现认识不足者8例(34.78%)及临床表现不典型4例(17.39%)。重视流行病学资料,熟悉不典型表现,开展猪囊虫免疫试验,头部CT或MRI扫描及皮下结节活检有利于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Dot-IGSS检测脑脊液中循环抗原诊断脑囊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S)和Dot-ELISA检测96份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CSF)中的循环抗原(CAg),阳性率分别为94.79%和92.71%.检测51例非囊虫病者和62例其他脑部疾病患者的CSF,两种方法均为阴性.诊断指数分别为194.79%和192.71%,检测CAg的最小量Dot-IGSS为244ng/ml,Dot-ELISA为488ng/ml.试验表明两法诊断脑囊虫病均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方法简便易行,有希望用于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猪囊尾蚴囊液为抗原作斑点 ELISA,105例脑囊虫病人血清和脑脊液的阳性率分别为93.3%(84/90)和93.4%(57/61),107例健康人血清均为阴性,与丝虫病、疟疾和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无交叉反应。其他脑部疾病脑脊液的检测,全部阴性。结果表明此法诊断脑囊虫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斑点免疫金染色法(Dot-IGS)检测71例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CSF)中循环抗原(CA),阳性率为94.37%,而非囊虫病31例均为阴性,37例其他脑部疾患的CSF中,有1例出现交叉反应。表明该法诊断脑囊虫病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脑膜炎型脑囊虫病误诊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膜炎型脑囊虫病是脑囊虫病中诊断最困难的类型之一,一旦误诊,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现将我院收治的误诊病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987年1月~1998年2月,我院共收治脑膜炎型脑囊虫病59例,其中误诊35例,误诊率为59.3%。误诊病例中,男15例,女20例,最小4岁,最大71岁。35例中,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者27例,占77.1%;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4例,占11.4%;误诊为病毒性脑膜脑炎3例,占8.6%。误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占2.9%。1 结核性脑膜炎 本组27例,误诊时间半月至1年半。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近两年成人肺隔离症患者临床的误诊率、误诊疾病及确诊方法,评估目前国内肺隔离症临床诊疗水平,提高临床医生对少见病肺隔离症的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万方医学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间刊载的肺隔离症相关文献42篇,共包括成人肺隔离症患者707人,其中23篇提及误诊,6篇文章提及误诊率。对肺隔离症的误诊率、误诊成其他疾病情况、确诊手段、最终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涉及误诊率的23篇文献中肺隔离症病例总数为382例,对23篇文献总共163例误诊病例的汇总分析,肺隔离症常被误诊为肺癌(23. 31%)、支气管扩张(22. 7%)、肺囊肿(19. 63%)等。所有患者并未因误诊而致死亡。肺隔离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样性、医务人员的认识不足等,是肺隔离症被误诊最常见的原因。术中手术探查(67. 48%),术后病理检查(19. 02%)及术前CT血管造影(13. 5%)是最终确诊的主要手段。结论近两年肺隔离症误诊率较前有所下降,但肺隔离症仍是临床少见病,缺乏临床特异表现,易漏诊误诊,目前肺部增强CT显示出异常的供血血管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提高对肺隔离症的重视,可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脑囊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10例原因分析黑龙江省结核病院150500毛玉兰,高淑芝,吕慧敏,孙德庆,邹明远,王田,赵冬梅1985~1993年,本院共有10例脑囊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现分析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10例误诊病例中,男6例,女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探讨吡喹酮诊断性治疗在疑似脑囊尾蚴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方法 收集疑似脑囊尾蚴病病例进行诊断 性治疗, 以吡喹酮50 mg/ (kg·d), 分3次服用, 每个疗程10~12天, 治疗3~5个疗程, 并进行1~2年的随访观察, 评价疗 效。 结果 结果 共收集到94例疑似脑囊尾蚴病病例, 其中78例 (占82.98%) 经诊断性治疗确诊为脑囊尾蚴病, 13例 (占 13.83%) 排除脑囊尾蚴病可能, 另外3例 (3.19%) 未能明确诊断。 结论 结论 吡喹酮诊断性治疗能减少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 者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2.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在检测囊虫抗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将斑点金免疫渗滤法用于检测囊虫抗体 ,以制备囊虫病诊断试剂盒。方法 经透析的猪囊尾蚴囊液作为检验抗原 ,对 71份囊虫病患者、90份正常人和 2 0份其他病患者血清进行了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检测并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结果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的敏感性为 90 .1% (6 4 / 71) ,特异性为 95 .6 % (86 / 90 ) ,其他病患者血清反应中仅 1例脑肿瘤患者血清阳性 ,其余为阴性。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符合率为94 .4 % (15 2 / 16 1)。结论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有较好的应用于临床检测囊虫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喹酮(PQT)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诊疗作用。方法先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体,并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循环抗原,再应用大剂量PQT[50 mg/(kg.d)×12 d]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结果93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诊断性治疗后有38例确诊患脑囊尾蚴病,42例基本确诊患其他脑部疾患,13例仍诊断不明。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有27例服吡喹酮后出现杀虫反应,其中治疗后有17例患者复查脑CT或MR I,结果显示病灶缩小、周围水肿吸收或消失;有2例患者复查脑CT显示病灶增多,且呈囊性影像学表现;另11例确诊为脑囊尾蚴病的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杀虫反应,根据治疗后复查CT或MR I,病灶较治疗前吸收或消失而确诊。确诊的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再经过1~2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其中31例患者复查脑CT,病灶完全吸收者26例,病灶出现钙化者5例。结论大剂量吡喹酮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脑CT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该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以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吡喹酮实验性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及脑CT 或MRI复查结果确诊非典型脑囊尾蚴病。同时,采用间接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采用McAb?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采用PEG?ELISA法测定囊尾蚴循环抗原(CAg),并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脑CT检查。计算上述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的检测效能。结果 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吡喹酮实验性治疗后,315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被确诊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IgG、IgG4抗体及囊尾蚴C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47%、15.02%、11.21%, IHA试验阳性率为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45,P<0.01)。脑CT检查有疑似囊尾蚴病灶者353例,占79.14%。ELISA、McAb?ELISA、PEG?ELISA、IHA和脑CT诊断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灵敏度为15.36%~96.82%,特异度为63.36%~99.24%,阳性预测值为86.40%~98.52%,阴性预测值为32.83%~98.25%,阳性似然比为2.64~27.86,阴性似然比为0.05~0.81,OR值7.16~52.80;5项检查合并后其OR值为108.00,较CT检查的OR值提高1倍。结论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主要通过评价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而确诊,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自制的直径20nm的胶体金标记GAR-IgG,以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S)、斑点免疫金染色法(Dot-IGS)和Dot-ELISA三种方法,同时检测99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循环抗原(CAg),阳性率分别为94.95%、93.94%和92.93%。检测51份非囊虫病患者和62例其他脑部疾病患者的CSF,三种方法均为阴性。诊断指数分别为194.95%、193.94%和192.93%。检出CAS的最小量Dot-IGSS为244ng/ml.Dot-IGS和Dot-ELISA为488ng/ml。试验表明三种方法诊断脑囊虫病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方法简便易行.有希望用于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囊虫病患者血清循环抗原(CAg)诊断囊虫病的价值,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囊虫病人及非囊虫病人血清中的CAg,并将该方法与ELISA作了比较。检测78份囊虫病患者血清,56例显示为阳性,阳性率为71.79%。其中52份活动型脑囊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为80.77%;20份非活动型脑囊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为55%;6份单纯皮肌型囊虫病血清的阳性率为50%。检测40份健康人血清,阴性符合率为87.5%。检测10份包虫病患者血清、10份吸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0.00%和10%。10份毕支睾吸虫病人血清均为阴性反应。23例其他脑疾患(脑肿瘤、脑脓肿、脑结核、脑外伤)患者血清的交叉胍应率为11.32%。本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ELISA相似。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囊虫病人血清CAg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脑室囊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报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室囊虫病31例,均为单个囊虫,位于四脑室24例,三脑室3例,侧脑室4例。经脑室造影CT扫描诊断的3例四脑室囊虫病患者手术时,囊虫已进入枕大池,1例三脑室囊虫移到侧脑室引流管处,因此,临床上诊断某一脑室内囊虫,手术探查该脑室中未见囊虫时,应沿脑液流动方向查找。  相似文献   

18.
D Liu  Z B Xu  Y X Hu 《中华内科杂志》1991,30(4):233-5, 255
50, 92 and 30 samples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cases with cysticercosis cellulosae, other parasitic diseases and normal controls were examined with SDS-gradient (5-20%) polyacrylamide-gel electrophoresis and immunobl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6 KD protein band of the cysticercus antigen is highly specific for cysticercosis and no cross reaction could be seen in patients with other parasitic diseases, especially hydatid disease, and healthy controls. As we know that the cysticercus antigen usually has a high cross-reaction rate with hydatidosis by ELISA method, the positive rate of this test for cysticercosis is 70% in comparison with 80% and 76% of ELISA and CFT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figures of these three tests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this method is valuabl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for research work on cysticercosis cellulos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