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我们在编写中医函授教材的过程中,有机会学习了近几年来各地编写的中医教材,发现作为温热病辨证的主要方法——卫气营血中的“气”、“营”、“血”分证的辨证内容基本相同,符合温热病病机和传变规律,而“卫”分证的辨证内容,则互有出入。大体有如下三点: 一、认为“卫”分证,即八纲中的表证,表证就是卫分,卫分就是表证,包括风寒束表、风热犯表、风湿犯表、暑湿在表诸证。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治疗温病在辨卫气营血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体质辨证。对于湿温、暑温偏于湿热者,以三焦辨证为主,辅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对于风温、温燥、温热、暑温偏于热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辅以三焦及脏腑辨证。温病病者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气阴两虚、酒客等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辨证,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理。温病毒邪侵犯人体所激起的异常反应,影响或破坏了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功能——动态平衡而发病。其发展过程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卫、气、营、血和“三焦”及所属脏腑方面。由于病邪先后侵犯的部位不同,发展变化不同,其在卫气营血、三焦及所属脏腑之间的病理变化、证候特征也各异,因此,对温病的辨别,就是以卫气营血、三焦的因邪致病而出现的临床证候特征为依据。所以温病学中卫气营血、三焦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辨证理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密切,温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为三焦所属脏腑的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在具体的辨证过程中,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纲,以脏腑为目,从而明确特定病程阶段的证候病机.  相似文献   

5.
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出现,标志着温病学说体系的形成,并使其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两大辩证法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明显区别。怎样从理论上使二者相互融合,并使之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温热病的治疗,是本文力求解决的问题。1 类同的渊源与学说 1.1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就其产生的渊源来看有着基本类同之处,为几百年温病研究者所公认。卫、气、营、血是中医学的生理概念,出自《内经》,是组成人体、营养人体及护卫人体的四种基本物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营、卫、气等在疾病  相似文献   

6.
外感温热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流感、流脑、乙脑、肺炎等疾病。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热病的辨证方法。本文仅围绕卫气营血这个辨证纲领,突出谈一谈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施护。1邪在卫分,突出汗字,以驱邪外出为主卫分症候,表示病邪在表。外邪侵袭人体后,卫气奋起抗邪,从而产生一...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对于温病的分类和治则,一向推崇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学说为辨证的纲要,论治的依据。叶天士在其《温热论》中以“卫气营血”为纲,提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相似文献   

8.
对卫气营血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叶天士《温热论》中的论述,运用类比、归纳等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对中医卫气营血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卫气营血理论将病变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不仅适用于温病,也普遍适用于临床各科许多疾病。但仅将病变全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对于疾病全程的认识尚不全面,因此,提出血分期之后还有肾病期和恢复期,既阐发了经旨,又对卫气营血理论进行了适当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卫气营血和有关脏腑方面,因此“卫气营血”为温病辨证的纲领。为进一步探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实质及其物质基础,我们采取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温病气分阶段的免疫功能及血气分析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浅谈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自《内经》到《温热论》时期温热病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此由最初的以“伤寒”总称各种热病,逐步发展至“外感六淫化火说”、“非时之气,戾气说”、“伏邪之说”、“新感学说”,至清代产生了“温热毒邪学说”,从病因和发病上根本区别了温病与伤寒,同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理论,形成了《温热论》。  相似文献   

11.
陈玉霞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33-834
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易化燥伤阴。温邪侵入人体,由浅入深,从卫分入气分再进入营血分,主要损伤人体的阴液,所以在温病各阶段的治疗中,清热养阴与顾护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阐明了卫气营血病机的递进关系。根据邪气进入卫气营血的不同特点,在治疗中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把清热养阴和保护津液有机地结合起来,处处以顾护津液为重,不可滥用苦寒之药,使阴液更伤。  相似文献   

12.
温病的辨治,祖国医学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著名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使温病的辨证论治基本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然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对于温热病治疗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但对于湿热病的治疗指导意义不大,因为湿热病以伤阳为主,湿热未化燥化火之前,它很少伤阴而出现营血分证。同时,湿热病初起,在卫气界限往往不明显;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虽然对温热病和湿热病的辨证论治均作了详细论述,但它以三焦为纲,以病名为目,把卫气营血辩证穿插于三焦辩证之中,却使两类辩证纲领纵横交错、混淆不清,让人难以掌握。从临床实  相似文献   

13.
王治强教授治疗肺系高热提出运用宣清法,以宣透邪热与清泄疫毒相配合为治疗原则.强调本病病因病机是六淫戾毒侵犯卫气,邪热疫毒郁闭蕴结,弥漫表里三焦,上不得宣通,外不得透散,内不得清解,下不得泻出,以使“表里三焦大热”而热势张.其以温热病之卫气营血各阶段为常见,而其中卫、气、卫气同病尤为居多.因而,有效地、及时地控制、拦截、阻断温热邪毒在卫、气分的传变发展,乃为治疗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叶天士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特有规律,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辩证纲领。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病变从表入里,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  相似文献   

15.
卫气营血辨证虽为温热病的诊治主体,但必须得到三焦辨证的补充,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温病的诊治规律。现就三焦辨证的补充意义从温病的定位,定性、定向诸方面分析如下: 一、经纬相辅准确定位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纵横交织,构成了从上而下、由浅入深的辨证系统。但卫气营血辨证指全身的病机变化,侧重于判别邪正相争的不同阶段和深浅层次。不足之处是没有和脏腑定位紧密地结合起来。虽然急性热病是全身性疾病,但在每一发展阶段,均相应地表现出某些脏腑受损严重。据此,吴鞠通又创立了长于定位的三  相似文献   

16.
茆春阳  牛阳  杜燕  李亚荣 《河南中医》2019,39(5):657-660
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结合CAP临床证候特征,其发病特点与卫、气、营、血证有密切关系。CAP并发症涉及多个脏器病变,故血分证并不一定是该疾病最终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更有利于此类疾病的规范化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关系从以上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辩证方法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为分析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确立治疗方法等而设的辨证施治具体方法之一。但卫气营血辨证是将温病的发展规律,概括为四个层次,而三焦辨证是将温病的发展规律概括为三个阶段,二者有着纵横交错的密切关系。两者在辨证内容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内容。如手太阴肺的病变,有表证的,相当于邪在卫分,无表证热壅于肺则属气分范畴。热入心包的病变,虽属于营分范围,但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桂,突破《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框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开温病辨证施治之先河,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将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概括其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与治法,揭示外感温热病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  相似文献   

19.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温热论浅释     
前言《温热论》是叶氏留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他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为中医诊断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的纲领。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补充提出“三焦辨证”贯穿其中,写出巨若《温病条辨》。使温病学独成体系,更趋完善。因此,要学习祖国医学对发热性疾病包括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就必须首先学习叶氏《外感温热篇》。本书可谓中医温病学的总论篇。叶氏在仅三千余字的小篇论著里,应用“卫气营血”四法辨证体系,归类证候,划分病机浅深,作为论治依据。这是叶天士《温热论》的重要创说。《温热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