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进一步引起胆红素性脑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果严重。2006年1~12月我,院共出生活产婴儿1837例,其中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37例(均为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占7.46%,其发病率占新生儿住院疾病的首位。现将137例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高超 《中原医刊》2011,(20):69-71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为临床早预防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围生因素。结果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质量儿和巨大儿,剖宫产出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出生的新生儿,使用催产素的产妇所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喂养不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合理喂养儿,胎粪排出延迟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并治疗妊娠合并症,减少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合理喂养,促进胎粪排出及不滥用催产素,以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出生1周内新生儿黄疸的动态变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分析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产科出生的916例新生儿每日进行同一部位的皮肤测定,根据新生儿不同出生情况,对超过胆红素值安全范围者,及时给予口服药物或转儿科蓝光治疗。结果916例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的144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5.72%,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检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大幅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何建清 《当代医学》2012,18(25):35-36
目的 分析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从而为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浠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35例出生后0~14d和81例出生后14~28d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其中135例出生后0~14d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A组,81例出生后14~28d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B组.两组新生儿给予光照、病因治疗,分析高胆红素血症与围生、感染、溶血等因素相关性.结果 A组135例出生后0~14d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相关性因素分析:围生因素>感染因素>不明原因>溶血因素;B组81例出生后14~28d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相关性因素分析:不明原因>感染因素>溶血因素>围生因素.结论 新生儿早期性和晚发性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临床诊断及治疗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又名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是3月以内婴幼儿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由于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孕母维生素K很少进入胎儿体内,故婴儿出生时血中维生素K水平普遍较低,肝内维生素K储存量亦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低出生体重儿血中维生素K水平更低。因此,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在出生后都有发生出血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杨显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3):997-99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积累而引起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现象。因新生儿出生后,胎盘循环中断,大量红细胞破坏,体内胆红素生成增多,而新生儿摄入不足,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肠蠕动差,肝脏对胆红素结合或摄取减少,肠肝循环增加,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排泄差,从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是新生儿常见症状。  相似文献   

7.
王瑛  王金秀  江华  张琳  刘滢  丁雪晶 《上海医学》2012,35(12):1043-1046
目的预测新生儿出院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婴同室中胎龄≥35周且出生体重≥2000g的健康近足月和足月新生儿1989例,测定其出生1周内经皮胆红素(TcB)水平。出生后168h对应最高危区域的TcB测定值作为预测指标,以小时为单位的TcB曲线图将出院前的TcB测定值转换至"危险区域",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cB百分位列线图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结果 TcB的平均峰值为(169.3±32.5)μmol/L,其中,P40、P75和P95的TcB值分别为164.2、191.5和218.9μmol/L;TcB≥220.6μmol/L占7.6%(152/1989)。TcB值随出生小时数的推移迅速升高,但变化幅度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新生儿不同季度和出生后不同时间点的P95TcB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8和39.0,P值均<0.05)。高危区域的高胆红素血症患病率为26.6%(38/143),中高危区域为10.6%(64/603),低危区域出院后无1例新生儿的TcB值升至中高危及高危区域。出院后随访无1例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胎龄和新生儿出院前TcB值相结合预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04(95%CI为0.8491~0.9117),小于单纯以小时TcB水平预测的0.8826(95%CI为0.8517~0.9134,P<0.05)。结论出院前对新生儿进行高胆红素血症风险评估,对及时发现和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何幼庆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43-143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利及早预防、及时治疗,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方法用经皮测黄疸仪JH20-IA动态观察2008年1月~2009年6月出生的新生儿2000例,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分娩方式、出生胎龄和母亲产前使用催产素的关系。结果顺产分娩比剖宫产、产钳助产所生的新生儿胆红素低,早产儿及产前使用催产素者发病率高。结论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分娩方式、出生胎龄、喂养方式及产前使用催产素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后第一时间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足月分娩,体重2500~4000g.阿氏评分≥8分的4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1例。干预组在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喂养即服用妈咪爱、吗丁啉行早期干预性用药;对照组正常喂养,不采取任何早期干预方法。两组均在生后72h采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红素,并依据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来判断是否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结果干预组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第一时间干预性用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黄涛  潘虹  蔡坤  魏海波 《海南医学》2010,21(18):1-2,13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比色法检测400例临床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静脉血和6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G6PD活性。并按性别、胆红素的水平和出现黄疸的时间分析发病的特点。结果 (1)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G6PD缺乏发生率为16.8%,G6PD缺乏发生率男女之间的比为3.03∶1;(2)在G6PD缺乏的患儿中,男性患儿酶活性比女性患儿低(P〈0.01);(3)G6PD缺乏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G6PD正常患儿高(P〈0.05);(4)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峰时间在出生后1周内。结论海南地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比率较高,且多发生在男性;G6PD缺乏新生儿的黄疸程度比非G6PD缺乏新生儿重,且G6PD缺乏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峰时间在1周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构成,控制并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方法对钟祥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10月产科出生资料完整的1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的病因、治疗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67例(40.12%),感染因素40例(23.95%),母乳性黄疸36例(21.56%),溶血因素23例(13.77),其他1例(0.60%).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围产因素占首位,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积极处理孕期疾病,加强围产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为其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1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母乳性黄疸、溶血因素、其他因素.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预防围生期乏氧、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黄涛 《中外医疗》2012,31(24):29+31-29,3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形成的病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7年6月—2011年6月该院收治的20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孕期、出生体重和妊娠合并症关系,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与转归的关系。结果早产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比例明显高于足月儿和过期儿;体重偏轻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体重或超重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妊娠症、胎儿窘迫和难产相关。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孕期、产时并发症及产后感染的发生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因素,提出有效解决对策.方法:详细记录956例新生儿出生的各项资料,测定胆红素含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956例足月新生儿中发生高胆红血素160例(16.73%),出生后体重减轻、产式、窒息情况、头颅血肿、母乳喂养、其他因素等6个因素与该病有相关性.结论:围产因素在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中占主要地位,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抚触是否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法:选择120例足月剖宫产出生的满24小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抚触组,连续7天进行新生儿抚触,20分钟/次,2R/日,分别测量、记录两组经皮测黄疸指数,并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抚触组新生几经皮测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抚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因其严重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而为临床医师所重视。我院从2002年6月到2005年6月共收治该病15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根据金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85.5μmol/L(5mg/d1),出生后72h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05μmol/L(12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6μmol/L(15mg/dl),符合以上标准者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一般资料15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男92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1.44∶1;早产儿16…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在102例正常新生儿中,经分别采取脐血和出生后72±4h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红素,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为44.1%。以脐血和静脉血总胆红素两变量作直线回归方程,求得以脐血胆红素预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预测值为34.73μmol/L。根据预测值检验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73.3%、82.5%和73.4%。结果提示,采取脐血测定胆红素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0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同期选择220例非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结果:出生体重、1min Apgar评分、母乳开奶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血糖检测以及母亲年龄、孕期合并症、分娩方式、羊水情况、胎膜早破、母乳量少均为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较多,较少或早期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迟发型维生素K出血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迟发型维生素K出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其临床经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4例患儿发病后收住儿科,经治疗后3例治愈,1例出生42d的男婴住院后第2天死亡。结论:迟发型维生素K出血症是新生儿少见的并发症,维生素K1针在产科早期合理应用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讨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儿生后早期血清总胆红素(TSB)指数状况。方法:用随机抽签方式,从2015年2月-2016年7月将本院产科出生的足月儿90例纳入到讨论中,90例研讨对象均接受脐带血G-6-PD酶活性定量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正常组(40例)和缺乏组(50例),统计记录新生儿生后各阶段TSB含量、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析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TSB上升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出生3 h内以及出生后第1、2、3天,缺乏组的TSB指数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46.00%、TSB上升速率为(0.13±0.05)mg/(d L·h),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0.11±0.05)mg/(d 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组男性比例高于正常组,女性比例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组的新生儿出生后3 h TSB指数与出生后第1、2、3天的TSB上升速率间均呈正比关系(P0.05),正常组的新生儿出生后3 h TSB指数与出生后第1、2、3天的TSB上升速率间均呈正比关系(P0.05)。结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溶血状况在产妇宫内发生,出生后3 h中TSB指数则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预测性作用。早期监测TSB、筛查新生儿G-6-PD,可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