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为脑卒中的242例患者,对其可能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24.4%,卒中类型、发病次数、大面积及多发性梗死、糖尿病、白质疏松症是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表现。它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卒中的类型、多次发病、大面积、多部位病变、合并糖尿病、白质疏松症与血管性痴呆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老年血管性痴呆72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方法以72例60~90岁老年人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老年人血管性痴呆在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年龄增长与脑梗死数目增加可加重痴呆的发生。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高危因素。结论应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减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引起的以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情感障碍等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同时是目前唯一有可能预防的痴呆类型。虽然目前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证实胆碱能通路受损、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和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而针灸能够通过调节胆碱能系统神经递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调节突触可塑性等机制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学习记忆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文章就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和近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展开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针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五脏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五脏失调与血管性痴呆发病的机制,为中医论治血管性痴呆从五脏失调以及阳虚的角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方法采用反复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加剪尾放血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和生化学评价。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且该组大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含量持续降低。结论本方法可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用于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及药物筛选或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智能障碍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智能障碍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对二者的鉴别。方法:应用长谷川氏痴呆评定量表检查法、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Kohs立方体组合测验(Kohs测验)检查法,对48例老年性痴呆患者,5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30例无智能障碍的正常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在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方面.血管性痴呆组在总分和远期记忆方面的得分远高于老年性痴呆组;而且血管性痴呆组和老年性痴呆组在总分上均低于正常对照组。MMSE测试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的得分高于老年痴呆组和血管性痴呆组,而血管性痴呆组得分高于老年性痴呆组。Kohs测验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得分高于老年痴呆组和血管性痴呆组;而老年痴呆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得分无显著差异。结论:血管性痴呆者早期仅表现近记忆障碍,远记忆相对保持较好,随病程的增加,远记忆能力逐渐丧失,智能衰退呈渐进性加重。而老年性痴呆早期就表现出远近记忆障碍,智能衰退呈现出一种缓慢的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国产麦角溴烟酯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咏梅  王彩莲 《铁道医学》2000,28(6):389-391
目的 观察麦角溴烟酯(脑舒)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对4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取30例为治疗组,15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予麦角溴烟酯10mg,每日口服3次;对照组予尼麦角林(脑通)10mg。每日口服3次,疗程2个月。结果 麦角溴烟酯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症状及血管性痴呆指数(CCI),可降低血液汉变学指标。无不良反应。结论 麦角溴烟酯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高、安全性好的药物,疗效与尼麦角林相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β-淀粉样蛋白、tau 蛋白及miR相关指标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变化及与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取血管性痴呆患者79例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9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2组的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1-40及Aβ1-42)、tau 蛋白(tau及p-tau)及miR相关指标(miR-34a、miR-132及miR-135),并比较观察组不同严重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上述检测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上述β-淀粉样蛋白、 tau 蛋白及miR相关指标与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Aβ1-42、miR-132及miR-135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Aβ1-40、tau 蛋白及miR-34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不同严重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上述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β1-42、miR-132及miR-135与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Aβ1-40、tau 蛋白及miR-34a与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 结论 β-淀粉样蛋白、tau 蛋白及miR相关指标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呈现显著异常的状态,且与本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刘远兴 《吉林医学》2014,(16):41-4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测定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263例,其中138例患者诊断为轻度血管性痴呆,64例患者诊断为中度血管性痴呆,61例患者诊断为重度血管性痴呆,选取同时期的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上述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浆Hcy浓度呈上升趋势,其简易精神智能状态评分呈下降趋势,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浆Hcy及其简易精神智能状态评分和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认知障碍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莲 《柳州医学》2006,19(4):209-212
Alzheimer病(AD)及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构成老年期痴呆的两大病因。我国新近在北京地区的痴呆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出:60岁老年人痴呆平均发病率为1.6%,其中老年性痴呆为1.0%,血管性痴呆为0.43%,混合性痴呆0.07%。随着社会老龄化,脑血管病的高发率及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VD的患病率将逐年上升,成为中老年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痴呆的前期防治成为国家主要健康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这种情势下人们引进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最常见老年期痴呆之一,中风是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治疗本病或控制本病进展可靠而理想的有效方法和药物。运用中医药对血管性痴呆进行防治方面的研究,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劲 《中外医疗》2011,30(34):90-9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36例60~90岁老年人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在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年龄增长与脑梗死数目增加可加重痴呆的发生。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相关高危因素。结论 应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系指由于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性和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由于人口老年化和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此类病人逐渐增多。作为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就我院近2年收治的1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通过对其病变部位、危险因素的探讨,谈谈自己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VD)由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已成为威胁高龄人群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中医药在VD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前景。探讨中医药治疗方法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将为血管性痴呆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笔者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用自拟的补肾活血汤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进行治疗。并采用目前经典的大鼠行为学检测方法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行为学进行了考察,相关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15.
江敏  吴松鹰 《医学综述》2009,15(15):2275-2277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随着血管性痴呆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血管性痴呆相关的蛋白研究也备受关注。这为从蛋白质角度揭示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更加有效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血管性痴呆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方法:采用反复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加剪尾放血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病理学和生化学评价。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且该组大鼠海马组织ACh含量持续降低,神经元明显减少、缺血坏死明显。结论:本方法可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用于基础研究及药物筛选或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脑部机能减退而致的一种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在各种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最高,也是血管性痴呆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建立合适的脑血管缺血所致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对深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以及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为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68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及血脂水平情况。结果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抗动脉硬化治疗有利于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从肺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入手,介绍唐农教授运用宣肺益肺降浊汤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与经验,为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痴呆的原因,分类及治疗转归。方法:选择住院病人94例,对痴呆病因进行分类,并对主要引起痴呆的两大类别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老年人痴呆的主要病因为血管性痴噘及阿耳采默氏病。轻中度痴呆疗效优于重度痴呆,血管性痴呆疗效优于阿耳采默氏病,有显性差异(P<0.05)。因此,患应及早就诊,且对引起痴呆的病因,应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