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于眼附属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对18例住院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认为原发于眼附属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病发生部位、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均表现为眼部占位性病变,其中发生于眼眶者12例(含泪腺3例),占66.7%;发生于结膜者3例,占16.7%;发生于下睑者3例,占16.7%.全部病例中,8例患者被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误诊为"炎性假瘤".8例被诊为眼部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经病理学检查,16例(88.9%)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的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2例诊断为NK/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原发于眼附属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多发生于眼眶,临床和影像学确诊难度大,大多数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容易被误诊为"炎性假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
尹文娟  吴梅娟  朱秀  孙文勇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7):731-733,F0003
目的分析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过程,结合国内及国际文献分析国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2例患者中1例为45岁女性,病变原发于皮肤;1例为68岁男性,病变原发于脑部。2例形态学均表现为受累部位毛细血管增生,肿瘤细胞充满血管腔,经免疫组化证实为B细胞表型。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国人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有着不同于典型亚洲变异型或皮肤变异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来源的边缘带淋巴瘤,2例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NK/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发热、盗汗或体重减轻,2例无症状.CT检查多表现为肺内肿块,实变影中常见支气管充气征.5年总生存率9/13,其中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来源的边缘带淋巴瘤型的5年生存率7/8.  相似文献   

4.
李润霞  张君  王玉林 《北京医学》2021,43(12):1232-123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出血的原因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分析其出血原因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患者中有6例出血,MRI主要表现为等及短T1、等及短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可见低信号,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呈等灌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见胆碱(choline,Cho)峰增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ic acid,NAA)峰降低,另见宽大脂质(lipid peak,Lip)峰.病理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来源.结论 PCNSL出血多见,肿瘤病理分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年来先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2例中,原发干燥综合征(pSS)6例,其中4例有反复腮腺肿大、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4例炎症指标持续升高,发生淋巴瘤时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型为主;类风湿关节炎(RA)2例,均有严重的关节病变和炎性指标增高,淋巴瘤均为NHL弥漫大B细胞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抗SSA、抗SSB均呈阳性,分别转为T和B细胞型NHL;皮肌炎和银屑病关节炎各1例,后均诊断为NHL B细胞型.结论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较高,尤以原发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多.这些患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转化的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结果 单病灶7例,多病灶1例.病理检查为B细胞来源者7例,T细胞来源1例,平均生存时间18.4个月.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为术后病理确诊,孤立病灶可行手术切除,术后化疗加放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命,而弥漫分布型不宜手术切除,可进行化疗及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B细胞性淋巴瘤的认知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 a间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中,术前诊断考虑到淋巴瘤的仅3例。9例接受了手术和辅助治疗,2例采用X刀治疗和化学治疗,3例单纯化学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为:神经系统孤立的髓外浆细胞瘤2例,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0例。6例生存,3例死亡,5例失访。结论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B细胞性淋巴瘤并不多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结果,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结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二、原发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胃是较常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受侵的部位。其中部分患者为胃MALT淋巴瘤恶性转化而来,大多数患者为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但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二者差异不大。胃DLBCL预后较好,Ⅰ期总的10年生存率达90%以上,Ⅱ期总的10年生存率达60%以上。文献报告合并MALT淋巴瘤成分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P感染率高于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别为65%和15%。因此,抗炎治疗通常认为对胃DLBCL无效。但也有部分文献报告抗炎治疗对早期胃DLBCL有效,有效率50%~60%。但无论如何抗炎治疗在胃DLBCL的地位不如在胃MALT淋巴瘤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CNS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采用HE染色及En 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PCNSL的组织学特点为淋巴瘤的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灶性坏死和出血.免疫组化染色24例为B细胞型,2例为T细胞型.B细胞型中均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细胞型中1例为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PCNSL为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损;病理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淋巴瘤相似,瘤细胞弥漫分布,围绕血管浸润,有坏死、出血,淋巴瘤类型主要为B细胞型,小部分为T细胞型.  相似文献   

10.
权小英  张智慧   《四川医学》2019,40(4):334-339
目的根据2008版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探讨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2148例淋巴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①非霍奇金淋巴瘤2085例(97. 07%),霍奇金淋巴瘤63例(2. 93%)。其中B细胞淋巴瘤1600例(76. 74%),T/NK细胞淋巴瘤485例(23. 26%)。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前五位分别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71例(56. 16%),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295例(14. 15%),滤泡淋巴瘤103例(4. 94%),套细胞淋巴瘤97例(4. 65%),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83例(3. 98%)。霍奇金淋巴瘤以结节硬化型最常见33例(52. 38%)。②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结外部位为扁桃体169例(14. 4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结外部位为鼻腔255例(86. 44%)。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亚型,结节硬化型是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亚型。扁桃体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结外部位,鼻腔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结外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