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贵州省免疫预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航 《贵州医药》2006,30(5):464-466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类疾病,用人工免疫的方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人类与疾病斗争中所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贵州省免疫接种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种痘”,80年代计划免疫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并分别于1989年、1991年、1996年顺利完成全国计划免疫第一、第二和第三个85%审评,即“四苗”接种率以省、县和乡为  相似文献   

2.
自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内黄县先后实现了以县、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1998年以来,计划免疫工作出现了严重滑坡,局部地区还出现了麻疹爆发点,严重影响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以来,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实施免疫接种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传播、暴发和流行,免疫接种成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一项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实施免疫接种后并不能起到100%的保护作用,常见的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4.
赵地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69-270
计划免疫接种是降低儿童死亡率、预防和控制免疫疫苗所针对的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措施,也是反映医疗卫生、儿童保健工作、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指标。它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及疾病控制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计划免疫工作,构筑人群抵御病菌侵害的免疫屏障,预防、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全国计划免疫接种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疫苗所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儿童健康得到保障。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免疫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计划免疫工作要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地计划免疫工作情况。方法用“D值”、“R值”分析法对罗山县庙先乡接种门诊接种报表进行分析。结果基础五苗的接种情况用“D值”评价,除HBV为“可信”外,其余四苗均为“可疑”,“R值”评价五苗接种情况符合逻辑;2007年对2005-2007年出生儿童的接种情况检查显示,儿童的基础五苗及时接种率〉85%,建卡、建证率为100.00%,五苗全程率为99.52%,卡证相符率为85.09%。结论应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改人工管理卡证为信息化管理,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6.
1991年3月,中国计划免疫第二个85%目标审评工作正式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这次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共同组织的审评,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评价1990年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的完成情况。我区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市和南木林县(合并县级抽样单位)作为全区三个被国家系统抽样抽取的县级调查单位之一、接受了审评验收。现将这次审评中两市县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实施情况,为完善我国尤其是深圳庞大流动儿童群体的计划免疫相关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深圳市宝安区分别抽取部分0—6周岁的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对他们的计划免疫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分别为99.55%和100%,户籍儿童建卡、建证率均为100%;流动儿童基础及加强免疫单苗接种率为84.17%.99.76%;流动儿童“六苗”全程接种率为88.43%,低于户籍儿童的9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15,P=0.012)。结论宝安区流动儿童的建卡/证率较高;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率低于户籍儿童。但单苗接种率也保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8.
预防接种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主要措施,是人类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和人类免疫状况的分析,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建立群体免疫屏障,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推行“四苗”预防接种和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某些传染病已被彻底消灭或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入学儿童免疫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河南省入学儿童的免疫状况,并探讨在学校开展补充免疫的可能性。方法 于2002年10月开展入学儿童免疫状况调查。调查选择河南省不同地区的不同小学,分别调查了不同儿童的接种证建立情况和免疫接种状况。结果 城区儿童、农村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接种证持有率分别为85.2%、72.2%和26.3%,四苗全程接种率分别为70.6%、93.3%和18.4%。结论 学校入学儿童的免疫接种状况棱查及入学儿童的补充免疫是了解儿童免疫状况和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的重要措施。而流动儿童始终是计划免疫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和儿童接种卡证的管理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区计划免疫工作不断深入,通过以地区、县、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00%目标的审评,麻疹发病率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96.32%,得到很好的控制,死亡率也有明显的降低。但从2000年疫情年报统计以及2001年发病数据来看,近年来麻疹发病又有回升的趋势,个别市、地区、县出现流行或暴发流行。反映在疫情资料上,1997年全区麻诊的发病数位居全区所报告的传染病数的第8位,2001年上升到第2位,发病率达到66.02/10万,是我区开展计划免疫15年来发病率较高的1年。  相似文献   

11.
实现儿童计划免疫门诊科学化管理,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当前保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区十二月龄儿童免疫从1988年的“四苗覆盖率”达88%,提高到1999年的“五苗覆盖率”达99.8%,各种疫苗接种及时率都在85%以上.与免疫相关的传染病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全区已有十七年未发现脊髓灰质炎、白喉,近八年未发现百日咳、乙脑,其他疾病的发病率都达到了上级考核控制指标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98年计划免疫培训班时,对乡村16名医生就计划免疫基础知识进行一次测试,共出15道填空和15道判断题,测试结果及格率只有12.5%,对白百破接种需要2-3次,能知道的只有5人,测量结果令人担忧。其次97年全县出现麻疹流行,充分暴露出计划免疫工作存在许多问题,现就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归纳如下:一、农村计划免疫存在的主要问题1.计划免疫接种率低近年来,我区计划免疫两个85%目标实现之后,97、98年部分县麻疹,百日咳等疾病流行,充分证明农村免疫接种率低,表现在①漏种严重,接种质量差,接种次数不够,家长重视不够,外出儿童或流…  相似文献   

13.
反映计划免疫(下简称“计免”)工作质量的内容很多,其核心是基础免疫质量(建卡率,合格接种率)和基础的免疫效果(卡痕率、脊灰抗体阳转率)的两个方面指标,本文应用密切值法对新沂市1987~1997年计免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原理与方法首先确定各项评价指...  相似文献   

14.
计划免疫可以减少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在儿童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评价计划免疫工作时,相应疫苗的接种率是反映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应用秩和比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2年出生儿童计划免疫的基础接种率进行综合评价,为国家和地方搞好计划免疫工作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解我市儿童计划免疫保偿系统管理的现状,提高计免保偿管理工作的水平。方法通过对在本院负责计免地段到2002年12月满7岁的完成全程免疫的入保儿童1841人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院负责地段的儿童计免保偿入保率达98.13%,没有因入保而发生保偿疾赔偿病,保偿率为0%。入保儿童“四苗”接种率均达98%以上,达到上级的要求。在接种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有45人,占2.44%。结论实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系统管理,能全面提高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和科学化管理消化.满足城市居民对预防保健的需求。保障广大儿童的健康。是预防、控制以至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哈尔滨市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于2006年4月开展了流动人口聚集地儿童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共调查278名0~6岁流动儿童,建卡率93.52%,建证率92.81%,卡证相符率92.45%;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依次为97.12%、93.52%、93.17%、93.52%、96.76%。流动儿童的家长来源地域广泛,且绝大多数儿童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计划免疫知识,但多数人接到通知后会带儿童接种。基层免疫接种点能为外来儿童提供免疫接种服务,但多数接种点遇到过外来儿童家长拒种。除OPV强化免疫外,各村、居民委员会很少涉及计划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健康教育对计划免疫工作产生的效果,指导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的合格率。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来本基层单位接受疫苗接种儿童的家长作为主要对象,利用各种形式对其进行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结果在接受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后,本基层单位儿童计划疫苗接种率提升到97.9%,计划外免疫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3.4%,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各种相应的传染病。讨论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计划疫苗接种率,以及计划外疫苗接种率,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传播,值得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城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43-144
如何改进流动人口计划免疫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保护儿童健康,己成为各级卫生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服务形式和服务周期对计划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率的影响。方法:按两阶段PPS法抽取审评单位,调查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服务周期和基础免疫接种率,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予以质量控制,并应用SAS6.12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冗余度分析。结果:免疫服务形式与服务周期和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率两组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P<0.01),X1(乡集中接种)、X4(周旬接种)和X6(月接种)与基础免疫接种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X3(入户接种)、X7(按双月接种)、X8(其他周期接种)则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以X3(相关系数-0.339)和X8(相关系数-0.727)作用最为显著;Y1~Y77项接种率指标对典型变量的贡献大致相同,其中Y6(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稍低。结论:X3(入户接种)、X7(按双月接种)、X8(其他周期接种)是目前影响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率提高的最主要免疫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前后免疫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月以来在本社区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并统计2013年1~12月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012年1~12月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前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后(2013年1~12月),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08.37%)和接种及时率(97.00%)均较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前(2012年1-12月)(88.92%、84.32%)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5、4.82,P〈0.05)。在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前(2012年1-12月)统计的658名儿童中发生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达0.91%;而在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后(2013年1-12月)统计的722名儿童中发生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P〈0.05)。结论通过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与儿童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履行告知义务,可让家长了解相关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另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减少医疗纠纷提供了证据,起到了保护医务人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