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从文献调研、理论探索还有,临床实践方面证实,肝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方法:通过对历代医家关于肝阳、肝阳虚证文献的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结果:历代医家对肝阳、肝阳虚证的理、法、方、药均有阐述,后世医家对肝阳虚证临床治疗有较多经验。结论:在中医肝藏象理论研究中应重视肝阳理论的研究,逐渐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肝阳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2.
肝阳理论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文献调研、理论探索还有,临床实践方面证实,肝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方法:通过对历代医家关于肝阳、肝阳虚证文献的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结果:历代医家对肝阳、肝阳虚证的理、法、方、药均有阐述,后世医家对肝阳虚证临床治疗有较多经验。结论:在中医肝藏象理论研究中应重视肝阳理论的研究,逐渐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肝阳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3.
对于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临床医家多从脏腑论治,且多具有各自独特的论治特点.从脏腑论治,脏腑兼证论治,及兼夹病理产物三方面探讨临床各家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结果表明,临床医家多从肾虚论治绝经前后诸证,亦有一些医家强调在肾虚的基础上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心论治,以及从夹痰瘀等病理产物论治等,治疗多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健脾、养心、祛痰化瘀等法.  相似文献   

4.
<正> 钱乙在张仲景的附桂八味丸中减去附、桂,制定六味地黄九,用以专治肝肾阴亏之证。本方精练严谨,寒燥不偏,又可随证加味成为诸衍生方,运用自加,施治宽广,效验确凿。历代医家对本方之价值多作译义颂评。清汪昂说:“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兼补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沈仲圭也说“本方为滋养强壮剂,药性和平,应用广泛,为补虚益损之祖方,为肝肾阴虚用方之标准,可以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肺结核、性神经衰弱、糖尿病、老人频溺、小儿遗尿等”;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为《伤寒论》经典名方,组方精妙,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现代医家,亦沿用清代的认识,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证。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就认为:"乌梅丸组方体现了张仲景所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和《难经》:‘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理论。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乌梅丸有两个作用,一是治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另一是治蛔厥。乌梅丸在临床中治疗寒热错杂,阴阳失调,虚实夹杂之厥阴病,有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归纳、整理日本学者江布洋一郎所著《经方医学》中有关麻黄汤和桂枝汤的类方的内容 ,介绍了日本医家对仲景诸方证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出自《景岳全书》。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引刘草窗方。是治疗因土虚木乘、士受木制、升降失常导致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的一副有效名方。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组成。方解中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所以张景岳称为“治痛泻要方”,故有今名。  相似文献   

8.
更年期综合征,祖国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历代医家对本证论述甚少。我们依据临床所见,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前人的治疗经验对本病进行了摸索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我们着手从肝、脾、肾三脏进行辩证,针对发病脏腑选方用药。下面笔者试以脏腑辩证为纲,对本病证,因、论、治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9.
但凡习中医,大多知晓《柴胡疏肝散》。本方见于明代医家张景岳之《景岳全书》,依其方药组成及方解分析,该方乃属“入法”中的“和解法”,具体而言,系调和肝脾之主方,其功效疏通肝气。原方为散剂,现多以汤剂为主。  相似文献   

10.
孟河医派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以其和法缓治的医疗风格而著称。孟河医家的传世著作中不乏妇科学的内容。以孟河医派代表人物的妇科临床医案为研究对象,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总结其重视肝脾、立法和缓,组方多法、用药轻灵等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组成,主治"大病后,胆寒,虚烦不得眠,惊悸不安",后世诸家通过加减化裁,因证设方,扩大了温胆汤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脾胃类相关病方面的应用。本文通过整理近十年各医家应用温胆汤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了其在脾胃相关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2.
钱乙最初创六味地黄丸一方,专治小儿五迟之证,后世鲜有发挥。直至明朝薛己大力赞赏推广,六味地黄丸才逐渐成为滋阴补肾的首要方剂。现在,医家主要将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肾阴亏虚之证,然而六味地黄丸的功用远不止于此。薛己作为第一位将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痰饮诸病及肝、脾、肺三阴经虚损的医家,临床使用六味地黄丸时,常根据患者的主证和兼证,灵活合并用药,且最常与补中益气汤等补益方合用,且根据患者的情况朝夕分补,以达到最佳疗效。治疗外科疮疡多由内疗外、攻补兼施,将六味地黄丸用于以虚损为病机的疡病。其临床运用六味地黄丸的方法,对后世的命门学说和温补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中医称为“乳疬”。《诸病源候论》云:“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因此,历代医家认为本病与肝(胃)肾关系最为密切。其发病机制,初起大多为情志郁结,痰浊凝聚,气滞血瘀,进而损及阴血,终成虚实互见,甚则肝肾亏虚,阴损及阳。而肝郁痰结,乳络壅塞为本病发生之关键。笔根据本病发病之机制及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3型,以辨证论治为主治疗本病,获效显,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四逆散源自《伤寒论》,为现代疏肝理气诸方之祖,其用药精练,临床应用广泛,是调理气机的基本方。临床应用其治疗肝气郁滞之胆石病,每获良效。现存文献对四逆散在胆石病方面临床应用多有报道,但尚无进一步研究。本课题通过研究该方对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T管引流胆汁成分的影响。探讨四逆散防治胆管结石的机理,同时深化对经典方的研究,拓宽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诸方,上溯岐黄,下逮百世,倍受历代医家推崇,为中医学理论的经典方剂,被后世奉为制方之圭皋,方剂之始祖.其对大黄的应用,因证配伍,权宜应变,常因配伍不同,用量用法各异,而作用不同,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厥阴病篇备受历代诸医家争议,依据胡希恕经方理论,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可将厥阴病理解为少阳之里证,即以寒热错杂兼里阳虚明确厥阴病,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突出厥阴病特点、扩充厥阴病系列方证。故肛门湿疹具有寒热错杂、偏于里寒可归于厥阴病,并辨明方证,形成寒热并调、肝脾肾同治、助阳化湿、养阴化湿等系列治法,使湿疹不囿于见湿治湿。  相似文献   

17.
调肝汤是源于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青主之方,出自《傅青主女科》专为行经后少腹疼痛而设,用于肝肾亏虚,精血暗耗,精亏血少,冲任失濡,血海空虚而导致的痛经。有调补肝肾,养血缓痛之功效。当代临床上对其应用远远超出了原方的使用范围,可用于因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所致的多种妇产科疾病,如闭经、崩漏、经行乳房胀痛,阴痒等证,运用调肝汤均获良效。本文就调肝汤近年来诸多医家在妇科临床应用典型病例作一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六味地黄丸和其衍生方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钱乙制定六味地黄丸用作专治肝肾阴亏之证,又可随证加减成为诸衍生方,扩大施治范围,如辨证使用得当,效验确凿。故历代医家对本方多作译义颂评,认为本方是补虚益损之祖方。现代中医叶橘泉、沈仲圭氏等在临床上加减应用,可治疗神经、内分泌、代谢、心血管、感染等疾病约20余种。作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认为用本方辨证施治,疗效很好,既验证前人的经验,又充实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新内容。现就笔者应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所治代表病例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邵余三应用逍遥散的临证治验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邵守俊逍遥一方,始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肝郁血室所致妇人诸疾之剂。全方可有疏肝、理气、行气、解郁、益气养血、燮理脾胃之功,是历代医家所推崇和应用之首方。以先父临证所见;大凡肝气郁于本经者,除本...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对痛泻药方的方证病机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章在考探中医肝脾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该方的临床运用案例,探讨痛泻要方方证病机及其临证变化用方的思路。认为本方主治的痛泻为脾虚肝强,肝旺乘脾,水湿下注证;该方具有健脾抑肝、除湿升阳、缓痛止泻的功效。临床应根据所主病证病机中的肝脾强弱均势,调整方中白术与白芍的用量,同时还可根据肝旺与肝郁、脾湿、脾滞及阳陷等病机演变,适当选配平肝、疏肝、渗湿、行滞及升阳等药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