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针灸治疗75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通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以观察其病程长短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针灸介入贝尔氏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机,为针灸更有效治疗贝尔氏面瘫提供客观化的依据.方法:75例患者随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1~7d)27例、静止期组(8~20d)23例与恢复期组(21~90d)25例,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每日1次.于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①3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积分比较,3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发展期组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P<0.01);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3组临床疗效比较,发展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0.05),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但发展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最为明显,在临床应用中把握此段治疗时机,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不同病期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方法:6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就诊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和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FDI)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主要穴位:患侧风池、地仓、颊车、牵正、四白、阳白,健侧合谷。配穴:大椎,患侧攒竹、鱼腰、翳风、承浆、水沟、听会、颧髎、下关、迎香。操作方法:风池、合谷、大椎针用泻法,其他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于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①针灸对贝尔氏面瘫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均有治疗效果(P0.01);②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发展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0.05);③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且发展期介入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优于其他两期。  相似文献   

3.
程永红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13-1714
目的分析总结86例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分为:急性期或发展期、恢复期或静止期、后遗症期或恢复期,结合病例与临床疗效,对各期病程的治疗方法、护理方法进行回顾及分析。结果86名病患中痊愈41例(47.7%)、22例好转(30.2%)、有效12(15.1%)、无效6例(7%)。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期治疗,可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及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热敏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0d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分(Portmann评分)]和治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0d后Portmann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30d后Portmann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促进面部肌肉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李悦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8):1294-1296
目的:观察并分析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54例。联合组采取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温针灸组仅予温针灸治疗,电针组仅予电针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计分法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结果:温针灸组、电针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48%、77.78%、94.44%,联合组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2周、3周、4周后,面神经功能H-B量表计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其它2组(P0.01),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16年6月~2018年5月接诊的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治疗措施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对比治疗疗效、治愈所用时间、患者治疗满意度、临床症状、消失所用时间以及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为96.8%,对照组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针顶颞前斜线的下2/5与Bells面瘫临床疗效之间的治愈率和时效性关系。方法:把96例Bells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取头针针刺顶颞前斜线下2/5加体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疗效标准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系统进行评价,其中每组又根据发病时间分为发展期、静止期和恢复期,其疗效标准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显愈率为79.2﹪,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三期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发展期显愈率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P<0.01)。结论:头针顶颞前斜线下2/5治疗Bells面瘫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波、雷火灸配合护理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本科室收治的54例周围性面瘫病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微波照射、雷火灸治疗配合专病护理的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对照组仅用微波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配合雷火灸能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病恢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使用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使用针对性干预的效果。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瘫患者共90例,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针灸治疗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分、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保证综合疗效,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32-2633
分析了采用择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选取自2014年的10月~2016年的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择期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接受治疗后的面瘫评分更高;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两组患者在面瘫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比可见明显差异(P0.05)。周围性面瘫采用择期针灸治疗可起到满意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邵雅楠 《中国康复》2019,34(9):477-479
目的:观察表情肌康复训练联合常规针刺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3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表情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2组患者H B面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0d后,2组H B面神经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d后,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Sunnybrook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针刺治疗相比,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和治疗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各期的治疗方法、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治疗3个疗程后急性期有效19例,无效1例;恢复期有效28例,无效4例;后遗症期有效6例,无效2例.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期治疗,同时强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应用相同内科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组加用(面部局部三线取穴法:神庭、印堂、水沟、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太阳、下关及颊车)针灸治疗,每天1次,持续2个疗程,共计28 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7、14、28天患者双侧面动脉及其分支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及阻力指数(RI)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Vs、Vd均低于其健侧,RI均高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灸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述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Vs、Vd均逐渐增高,RI逐渐降低,针灸治疗组变化更加明显。治疗7 d后,针灸治疗组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Vs、V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8 d后,针灸治疗组患侧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基本恢复正常,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侧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仍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实时动态、定量监测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过程中面动脉血流参数变化,可作为针灸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对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预后影响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随机将6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率8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疗法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其预后与病程有关,治疗介入时机宜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给予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和面神经麻痹程度。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面部残疾指数和面部神经麻痹程度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可改善患者面部残疾,缓解面部神经麻痹,提升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组)84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9.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针灸及辨证论治加上西医对症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刘海云  鄢琼  杨娜   《护理与康复》2017,16(3):273-274
目的观察面瘫操在辅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A组(急性期)、B组(静止期)、C组(恢复期),每组4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配合面瘫操辅助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A组有效率100.00%、B组有效率95.00%、C组有效率82.50%,3组面瘫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瘫操能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发病早期辅以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杨清山深部揉压按摩法治疗静止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治疗机制。方法将142例静止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73例予杨清山深部揉压按摩法治疗,对照组69例予针刺加艾灸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5%,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FDIp和FDIs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杨清山深部揉压按摩法治疗静止期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笔者通过观察针灸辅以面部按摩治疗100例周围性面瘫,为治疗这类病例提供新方法。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周围性面瘫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针灸为主要治疗方式,辅以面部按摩 B组(对照组):单纯的针灸治疗。结果:针灸辅以面部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痊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结论:针灸辅以面部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痊愈率高,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