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腰椎退变性滑脱92例,对其X线平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好发于第4腰椎,滑脱程度多在Ⅰ度以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结论X线平片与CT结合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卢云峰  段文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4):4327-4328
目的:通过CT与X征象对比分析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统计137例138个滑脱椎体的病变特点、程度、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小关节、椎体及椎间盘等病变征象。结果:137例中女性占69.34%,46岁以上占80.29%,腰4、腰5椎体滑脱占97.10%,且97.83%为前滑脱,其中Ⅰ度滑脱占91.30%,合并小关节病变65.94%,椎体及椎间盘退变42.03%,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占32.61%。结论:CT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DS)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正确的扫描方法及合理应用窗技术能较好的显示DS及并存的腰椎退行性病变,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常规椎间盘CT扫描在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CT扫描对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椎间盘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见假性椎间盘膨出征,少数见双边征;椎弓崩裂并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缘层面拉长,椎小关节多正常,部分可见椎弓峡部裂隙征;退变性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可不同程度变小,椎小关节均见矢状改变、半脱位及退行性变.结论 腰椎间盘CT扫描可初步诊断腰椎滑脱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CT表现和病理解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了37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均进行椎体间盘连续薄层CT扫描.结果:滑脱均在1度内,其中发生于L4者31例,L5者4例,L3者2例;CT表现:椎间隙狭窄35例,椎间盘膨出37例、脱出16例,双椎体缘征18例,关节突关节半脱位37例、旋转31例,关节突关节面囊变15例、增生硬化32例,韧带肥厚17例、钙化21例,间盘空泡征23例.结论:椎间盘连续薄层CT扫描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正确认识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有完整影像及临床资料的腰椎滑脱症172例,探讨腰椎滑脱的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72倒腰椎滑脱中,椎弓崩裂性滑脱41例,退变性滑脱131例.椎弓崩裂性滑脱CT表现:椎弓裂隙征;椎管冗长征;假性椎间盘膨出;双椎体后缘;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腰椎退变性滑脱CT表现:椎弓完整,小关节面滑移不对照,下关节突前移,单层面双椎体后缘,椎管诸径狭窄,可出现椎体阶梯性滑脱.结论 CT对腰椎滑脱症的分型,诊断价值明确,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646-647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方法统计87例不同年龄组CT诊断为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变征象。结果87例中女性占79.31%,40岁以上占86.2%,L4~5椎体滑脱占96.55%,且97.7%为前滑脱,其中Ⅰ度滑脱占89.66%,合并小关节病变66.67%,椎体及椎间盘退变49.4%,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占28.74%。结论CT诊断DS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正确的扫描方法能较好地显示DS,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总结分析了1992年7月至1995年9月因腰腿痛进行X线检查的病例,共4440例,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3组:(1)单纯平片检查3472例;(2)CT检查968例;(3)平片加CT检查30例。在3472例腰椎平片中发现退变性滑脱312例,占8.98%。结果表明平片是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腰椎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尤其对退变性滑脱发生的部位及形态类型的显示明显优于CT。而CT的优势在于能清楚地表现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X线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X线与CT征象分析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因。方法:对65例71个滑脱部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椎间盘变性退变,脊柱周围韧带的松弛、薄弱造成的脊柱椎体力学失稳是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主要因素。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CT对于判断滑脱原因、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的X线平片、CT扫描以及MRI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2005~2009年8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病例患者的X线、CT、MRI图片资料.结果:3种方法均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作出定性诊断.X线对诊断滑脱的程度价值较大,CT能直观地反映出滑脱后椎管的形态,还可显示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及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硬化、椎间关节积气及黄韧带肥厚、间盘突出,MRI能准确显示腰椎滑脱症的发生部位和滑脱程度;能显示椎弓峡部裂,能有效显示滑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还能显示滑椎的椎间盘变性、膨出、脱出及椎管的形态变化.结论:影像诊断,CT可以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诊断补充检查手段,而普通X线平片则可以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0.
腰椎滑脱21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脊柱滑脱的X线、CT影像表现,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对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定诊断为腰椎滑脱的病例21例,全部病例行腰椎正侧位片摄影,其中17例行腰椎过伸、过屈位摄影,16例行腰椎双斜位摄影,11例行腰椎CT扫描,采用与椎间盘平行的角度,自病变椎体的上一椎体下缘扫描至下一椎体上缘,层厚5 mm,间隔5 mm.结景21例病例中真性滑脱9例,其中X线腰椎双斜位摄影7例,确诊6例,腰椎过伸过屈位摄影8例,5例显示有椎体移位程度的改变,CT扫描5例,确诊5例;假性滑脱12例,其中X线腰椎双斜位摄影7例,确诊4例,腰椎过伸过屈位摄影10例,椎体移位变化均不明显,CT扫描6例,确诊6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椎小关节及间盘退变.结论 腰椎双斜位摄影更容易直接显示真、假性滑脱的存在;过伸过屈位摄影对于判定滑脱腰椎的稳定程度有重要意义;CT扫描对显示病变区椎管形态、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及软组织状况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1.
用于活塞车床伺服刀架的音圈电机,当其体积受到限制时,车削过程中音圈上将产生大量的焦耳热,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由一个弹簧来提供本应由音圈电机提供的驱动力的直流分量的方法,以减少音圈上产生的焦耳热;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给予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椎小关节变性及不稳与腰椎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25例腰椎滑脱而未见椎弓峡部断裂患者的腰椎CT,主要观察滑脱椎体小关节的情况。结果 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表现有关节突增生硬化、肥大及碎裂,椎小关节面毛糙、间隙狭窄、消失,小关节半脱位等。结论部分腰椎滑脱仅与椎小关节变性不稳定变有关,CT可以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59岁(49-68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和MRI或CI’检查。本组患者均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滑移分度:Ⅰ°19例,Ⅱ°14例,Ⅲ°2例,其中L5/S1 27例,L4/5 8例。均表现为下腰痛,间歇性跛行或坐骨神经症状。35例全部采用后路去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进行术前、术后功能和症状评分。结果随访12-35个月,平均23个月,依据x线片和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本组患者均获骨性融合,JOA评分术前平均16.25±1.06分,术后平均24.78±1.27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优良率94.3%。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椎管造影伴CT扫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重新评价椎管造影伴CT扫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2例伴腰椎退行性侧弯,18例伴腰椎退行性滑脱,3例同时伴腰椎退行性侧弯和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术前采用CT、MRI和椎管造影伴CT扫描(椎管造影后同时摄动力位片)进行综合诊断,并与术中减压探查结果相比较。结景CT、MRI和椎管造影伴CT扫描的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8%,76%和83%,综合三项影像学结果,则诊断一致率为100%。椎管造影伴CT扫描在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侧弯及动力性腰椎管狭窄症时优于CT和MRI。结论椎管造影伴CT扫描检查尽管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之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其中合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52例(44%)。由于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诱因,故一并讨论其诊断和治疗问题。诊断依据和手术指征是放射性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神经功能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X线平片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CT扫描证实有椎间盘突出,中央椎管矢状径<11.5mm,侧隐窝矢状径<3mm,黄韧带厚度>4mm或伴有骨化以及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方式是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间盘切除同时扩大侧隐窝以使被卡压的神经根获得彻底减压,使其能移动0.5~1cm。除有退变性或椎弓崩裂性滑脱不作融合术。术后随访45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优良率86.5%,无腰椎不稳和腰椎滑脱等并发症。为获得优良效果,作者强调在处理椎间盘突出的同时必须彻底解除侧隐窝狭窄对神经根的压迫,才能彻底根除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峡部断裂型腰椎滑脱的患者多裂肌MRI影像学改变,并与退变型腰椎滑脱及正常体检健康者比较,发现其中规律,探讨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3组:峡部裂型组患者60例,其中L3滑脱3例、L4滑脱35例(Ⅰ度15例,Ⅱ度20例)、L5滑脱22例;退变型组患者60例,其中L3滑脱4例、L4滑脱32例(Ⅰ度20例,Ⅱ度12例)、L5滑脱24例;体检资料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所测对象的年龄及体重指数(BMI)进行比较,并对所有患者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所纳入对象的L3/4、L4/5、L5/S1 椎间隙水平层面多裂肌净横截面面积占多裂肌区域横截面面积(LCSA/GCSA)的比值.数据间的显著性差异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Student′t检验.结果 峡部裂型组患者3个不同层面数据与退变型组相应节段滑脱患者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裂型组L4不同程度滑脱患者3个不同层面数据与退变型组L4相应程度滑脱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峡部裂型组与退变型组及对照组相比,其多裂肌退变明显,可考虑其作为腰椎滑脱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S)的关系。方法:选取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2例和同期无腰腿疼无脊椎滑脱的同年龄段患者56例作为对照。将DS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做比较;将DS组病例按其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分组比较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和滑脱程度的差异:同时做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S组与对照组的L4—5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滑脱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滑脱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无相关性(r=-0.13,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变化是腰椎退行性变的结果而菲其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有限减压术组)31例和观察组(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腰椎JOA评分优良率及治疗前后的滑脱率、Prolo评分、VAS评分。结果:B组中不同滑脱度者的JOA评分优良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的滑脱度、Prolo评分、VAS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