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兔肠系膜上动脉(SMA)由自身左颈总动脉血流经恒压灌流泵灌注。阻断家兔SMA1小时或以35mmHg低压灌流SMA2小时,然后以90mmHg恒压再灌注2小时,发现缺血小肠再灌注后出现逐渐加重的组织损伤,表现为血浆酸性磷酸酶活性、乳激和镁进行性增加,小肠组织水肿、出血,小肠绒毛坏死,以及体动脉压降低,心肌缺血损伤等。这种再灌注损伤甚至比小肠持续缺血3小时者更严重。再灌注损伤取决于缺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缺血小肠的再灌注损伤,阻断家兔SMA血流1小时或35mmHg低压灌流SMA2小时,然后以90mm Hg恒压再灌注2小时。结果发现缺血小肠再灌注后出现逐渐加重的组织损伤,表现为血浆ACP活性、乳酸和镁进行性增加,小肠粘膜出血,小肠绒毛坏死和组织水肿进行性加重,以及体动脉压降低,心肌缺血损伤等。这种再灌注损伤,甚至比小肠持续缺血3小时者更严重。本文对缺血小肠再灌注损伤在休克发病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作者探索建立小肠绒毛初始淋巴管的活体观察方法。以大鼠为对象,麻醉、剖腹、暴露粘膜,显微镜观察。比较了4种示踪剂,经镜下活体观察及冰冻切片确认0.5%荧光素钠是一种既能活体显示初始淋巴管又不影响小肠功能的示踪剂。实验证明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很快流经小肠粘膜微血管壁,弥散到粘膜固有层,其后荧光素钠逐渐进入粘膜初始淋巴管内,并经粘膜下层淋巴管排出。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地观察到粘膜固有层内荧光逐渐减少,初始淋巴管逐渐充盈、集拢、排出的动态过程。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荧光进入固有层初始淋巴管的时间、灰度、象素。结果证明建立的显示小肠粘膜初始淋巴管的方法是科学实用的。  相似文献   

4.
以大鼠为对象,由颈动脉放血,血压维持在5.3kPa,处于休克状态。由静脉快速注射0.5%荧光素钠0.25ml。结果:出血性休克组荧光素钠通过微血管壁向固有层间质弥散的时间为31±8s,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的97±33s。显示休克时小肠绒毛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肠绒毛固有层内荧光素钠集中后进入初始淋巴管,测量淋巴管的面积、灰度,出血性休克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集中和排除时间都明显快于正常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休克时淋巴形成和排除过程明显快于正常对照组。荧光素钠经小肠绒毛淋巴管排除后,残留在绒毛固有层间质的数量,休克组远少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5.
大鼠肾缺血与再灌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钙含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细胞化学方法结合EDX微区分析及生化测试方法,从细胞水平研究了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钙含量在缺血-再灌流损伤过程中的改变情况,并探讨了其机理。结果表明:缺血1h,可致细胞内钙含量增高,质膜Ca2 -ATPase活性下降;膜通透性无明显变化。再灌流期,细胞内钙含量持续增高;质膜Ca2 -ATPase活性在再灌流早期(2~4h)基本恢复至正常,在再灌流晚期(12~24h)下降;再灌流期膜通透性逐渐增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钙含量增加在缺血期、再灌流早期及晚期某机制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荷叶水煎剂对离体家兔小肠平滑肌收缩效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用体重为2.0~2.5 kg的健康家兔20只,取其小肠平滑肌,置于恒温灌流槽中,用37℃的台氏液灌流,待小肠收缩波形稳定后,依次用含有不同浓度(0.1,0.2,0.4,0.6及0.8 g?kg-1)荷叶水煎剂的灌流液作用于小肠平滑肌,观察小肠平滑肌的收缩张力及收缩频率;并用阿托品(5 g?kg-1)、乙酰胆碱(0.5 g?kg-1)、维拉帕米(5 g?kg-1)、多巴胺(2 g?kg-1)等药物探讨荷叶水煎剂引起小肠平滑肌收缩张力变化的机制.结果:灌流浓度在0.2 g?kg-1至1g?kg-1范围内,小肠平滑肌的收缩张力增强,并有剂量依赖性;而收缩节律无明显变化;且荷叶水煎剂可改善阿托品对小肠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结论:荷叶水煎剂可兴奋小肠平滑肌,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兴奋小肠平滑肌M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7.
金钱豹胃和小肠的组织学及嗜银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钱豹胃和小肠的结构特征及嗜银细胞的分布情况,为动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及比较解剖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金钱豹胃和小肠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金钱豹的胃壁和小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胃黏膜层较厚;胃腺呈单管状,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嗜银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胃壁肌层发达,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小肠黏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入肠腔形成许多肠绒毛,绒毛内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上皮下陷入固有膜中形成管状肠腺,肠腺主要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嗜银细胞组成;十二指肠黏膜下层中有大量的黏液性腺泡组成的十二指肠腺;小肠肌层内层为环行平滑肌,外层为纵行平滑肌.嗜银细胞在胃和小肠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其中空肠部位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胃体和十二指肠次之;回肠部最低.嗜银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细胞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或固有膜内.结论:金钱豹胃肠的结构特征和嗜银细胞的分布型与胃肠道各部位消化功能及其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小肠在机体衰老生理方面的意义,我们曾对豚鼠小肠绒毛内所见到的一种颗粒性物质进行过初步观察, 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为进一步确定存在于豚鼠小肠绒毛顶端的这些颗粒物的性质,我们借助荧光显微镜和电镜,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睾丸小叶内淋巴间隙的结构特点。方法 灌流固定半薄、超薄切片 ,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结果 淋巴间隙宽窄不一、相互交通 ,呈多形性及迷路状。结论 淋巴间隙分为管周淋巴间隙及被膜下淋巴间隙 ,淋巴间隙之间是通过间质组织内大、小不一的孔隙相互交通  相似文献   

10.
刘学红  张泳  张金萍  张剑 《解剖学报》2009,40(5):837-839
目的 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血管内破生长因子(VEGF)在人胎早期小肠毛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和PV法检测第2、3、4月龄段,nNOS和VEGF在14例人胎小肠绒千的表达.结果 第2月还胚龄时,nNOS在小肠绒千中呈阳性表达,VEGF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呈阳性表达.第3-4月胎龄段,nNOS和VEGF在小肠绒毛中部分细胞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nNOS和VEGF与人胎早期小肠绒毛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大黄素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从细胞因子IL-1、TNF-α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黄素组(25mg.kg-1)和阴性组(0.04%氢氧化钠溶液)分别给大鼠小肠给药0.5ml后,用3%牛磺胆酸钠4μl.g-1在脾部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复制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之后的12、24、48h分别处死动物,取血观察血淀粉酶、血脂肪酶、IL-1、TNF-α,并取组织作病理切片,光镜下检查,评分。结果模型组在12、24、48h均可明显增加血淀粉酶、血脂肪酶、IL-1、TNF-α的水平,24h引起胰腺凝固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小肠绒毛脱落,根据小肠脱落的程度进行评分;大黄…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选用大鼠右肾切除、左侧肾蒂夹闭60min肾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流、再灌流加别嘌呤醇(AP)和再灌流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动物血清肌酐(Scr)、肾系数和肾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60min肾缺血后再灌流24hr,动物的Scr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动物的水平(P<0.01)和假手术组动物的水平(P<0.01);光镜下肾组织损伤较单纯缺血组动物明显加重,表明再灌流可以加重缺血肾损伤,动物发生缺血性急性肾衰(IARF)。给AP和SOD处理后,肾衰动物的Scr水平、肾系数分别较单纯再灌流组动物明显降低(P<0.01)。整个肾组织病变尤其是线粒体病变、刷状缘损伤大为减轻。说明AP和SOD可以减轻IARF,自由基可能参于肾缺血再灌流损伤,膜和线粒体损伤可能是IARF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小肠绒毛血管丛构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解剖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豚鼠、小鼠、大鼠、兔和猴小肠血管铸型,着重研究和比较了小肠绒毛血管构筑。 1.豚鼠、小鼠、兔和猴的小肠绒毛血管丛属于簇型,不同于大鼠的喷泉型。兔有些绒毛血管丛表现为虹吸型。 2.豚鼠、小鼠、大鼠、兔和猴的小肠绒毛血管丛的构筑各有一些特点,种间存有差异。 3.豚鼠、兔和猴的小肠绒毛血管丛中、下部由微直血管构成。豚鼠和兔的微直血管具有门静脉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流后右心耳心房肌细胞特殊颗粒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脑缺血30min组肌细胞内特殊颗粒的分布密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小,分布区域由集中于核周变为散布于肌膜下,并于间质内出现裸颗粒.不同时程的再灌流组特殊颗粒的分布密度在24h内与缺血30min组无明显差异,以后随再灌流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至再灌流7d组增高最显著,但仍未达到假手术组密度.提示脑缺血及再灌流与心钠素的贮存部位——心房肌细胞特殊颗粒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胚胎小肠黏膜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免疫反应(GnRH-IR)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 法,对44例胎龄在第9~38周新鲜人胚胎小肠的 GnRH-IR 细胞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及其形态进行观察;用体视学方法测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皮和固有层内 GnRH-IR 细胞的数密度.结果:GnRH-IR 细胞最早出现在人胎第11周的十二指肠上皮内,12周以后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空肠的固有层;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同肠的上皮和同有层内 GnRH-IR 细胞的数密度依次减小;在第21~24周以前,上皮内的 GnRH-IR 细胞的数密度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大,而后则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小;固有层其数密度随胎龄增加而增大,但在21~24周前增长较明显,以后增长缓慢.各段小肠上皮与固有层 GnRH-IR 细胞数密度比较,21周以前上皮内其数密度比固有层大,以后逐渐比固有层小.结论:人胚胎小肠内的 GnRH-IR 细胞形态多样,在人胚胎第11周开始出现,并广泛分布于小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其数密度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依次减少,在上皮和同有层内 GnRH-IR 细胞的数密度随胎龄增加而出现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离体兔小肠灌流水肿实验模型系采用美国生理学家Guyton(1979)描述的肠灌流标本。利用蛙下肢灌流水肿实验的灌流方法设计的一项教学实验。该实验以家兔小肠为标本,经肠系膜前动脉插管灌流,并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渗透压和灌流压而引起小肠壁液量的变化。其结果以标本重量曲线的形式描记下来,借以探讨渗透压和毛细血管压的改变与水肿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阐述肠道靶学说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DNA凝胶电泳、电镜、光镜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等方法测定了大鼠缺血缺氧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用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 kPa,分别在休克2 h、3 h、5 h活杀动物.(2) 光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 cm,3%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光镜观察.(3)电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 cm,10%甲醛固定.脱水后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2 μ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4)细胞DNA凝胶电泳: 按戴纪纲等方法分离肠上皮细胞,提取DNA,肠上皮细胞悬液经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数调至1×109/L,加annexm v-FITC和碘化丙啶(PI)避光反应 10 min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肠上皮细胞,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DNA ladder呈明显的梯型条带;FACS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其最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与DNA ladder结果一致.而对照组未发现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讨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细胞凋亡特征是:凋亡细胞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休克3 h后最为明显,最先分布于绒毛顶端, 逐步扩散至绒毛中下部,固有层和隐窝也有部分凋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凋亡出现在休克后早期,说明凋亡过程可能与缺血缺氧和氧自由基有关.严重创伤休克后,大量过度的粘膜细胞凋亡,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防治,无疑对临床救治肠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结论:失血性休克可诱导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阐述肠道靶学说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DNA凝胶电泳、电镜、光镜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等方法测定了大鼠缺血缺氧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用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kPa,分别在休克2h、3h、5h活杀动物.(2)光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3%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光镜观察.(3)电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10%甲醛固定.脱水后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2μ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4)细胞DNA凝胶电泳按戴纪纲等方法分离肠上皮细胞,提取DNA,肠上皮细胞悬液经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数调至1×109/L,加annexmv-FITC和碘化丙啶(PI)避光反应10min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肠上皮细胞,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DNAladder呈明显的梯型条带;FACS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其最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与DNAladder结果一致.而对照组未发现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讨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细胞凋亡特征是凋亡细胞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休克3h后最为明显,最先分布于绒毛顶端,逐步扩散至绒毛中下部,固有层和隐窝也有部分凋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凋亡出现在休克后早期,说明凋亡过程可能与缺血缺氧和氧自由基有关.严重创伤休克后,大量过度的粘膜细胞凋亡,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防治,无疑对临床救治肠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论失血性休克可诱导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针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成员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以及磷酸化的ERK1/2(pERK1/2),探讨不给任何刺激时,用不同标本制备法检测ERK1/2在小鼠小肠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分别应用灌流固定脱水法(PF-DH),浸泡固定脱水法(IM-DH),快速冻结-冻结置换法(QF-FS)制备的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ERK1/2和pERK1/2在肠上皮中的定位。结果:应用PF-DH法,ERK1/2位于几乎所有上皮细胞的核中,而pERK1/2在上皮细胞中很难检测到。应用IM-DH法,ERK1/2位于所有上皮细胞的胞质和核内,pERK1/2仅位于小肠绒毛顶部的上皮细胞内,而不存在于肠隐窝区域的上皮细胞中。应用QF-FS法制备的标本中,ERK1/2定位于所有上皮细胞的胞质中,而pERK1/2主要存在于肠隐窝部位和肠绒毛顶部的上皮细胞中。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用不同的标本制备方法会影响ERK1/2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通过比较不同标本制备方法取材的小鼠小肠组织中的ERK1/2和pERK1/2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得出QF-FS法可能为最接近活体状态的小鼠小肠组织中的ERK1/2和pERK1/2定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发育中小鼠胃肠道胆囊收缩素免疫阳性(CCK-IR)细胞的发生、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小鼠胚胎11d至出生后45d胃肠道内的CCK-IR细胞.结果:小鼠胚胎16d小肠内出现CCK-IR细胞,胚胎期细胞散在分布于小肠绒毛上皮内,出生后可见于绒毛上皮和固有层的肠腺中.胚胎19d结肠内出现CCK-IR细胞,主要分布在结肠黏膜上皮和肠腺中.小鼠的胃体部仅于胚胎18、19d时偶见CCK-IR细胞;而胃窦部在胚胎期和出生后均未见CCK-IR细胞.从胚胎期直至出生后发育成熟,小肠和结肠内的CCK-IR细胞的数量持续增多,生后30d数量达高峰.结论:从胚胎期至生后30d,小鼠小肠与结肠内的CCK-IR细胞数量持续增加,并可见CCK-IR细胞伸出突起至其他细胞之间,细胞外也可见到免疫反应阳性物质.提示该细胞除内分泌外,还可能以旁分泌方式影响周围细胞的功能活动,其分泌的CCK可能促进小肠和结肠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