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相邻椎体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轻、中度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应用相邻椎体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腰痛、腰椎活动情况及融合椎体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4.6个月时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均得到满意复位,复位率达96%,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退变率仅为6%,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多节段内固定。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相邻椎体单节段内固定不但可以达到骨性融合、满意复位、坚强骨性融合,而且较三椎体二节段固定可明显降低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整块自体脊柱棘突修整成短“T”形后椎间植入加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04~2008—04,采用后路棘突椎间隙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治疗68例腰椎滑脱与椎体不稳症,观察其疗效。结果: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所有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52例,良1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全部病例均于术后3~4个月融合,无手术撑开的椎间隙高度回落丢失与再滑脱。结论:后路自体棘突椎间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能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速度快,融合率高,避免了用髂骨、异体骨或椎间融合器等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路有限减压相邻椎体单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应用前路有限减压相邻椎体单节段植骨内固定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观察复位、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矫正丢失、腰痛、腰椎活动情况及融合椎体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6~29 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3~5 个月时达骨性融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复位率达95%.重建的椎体高度无丢失,神经功能恢复1~2级.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融合节段相邻椎问盘未见明显退变,临床效果优于多节段内固定. 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前路有限减压相邻椎体单节段植骨内固定可达到满意复位、坚强骨性融合、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且较三椎体二节段固定可减少固定节段、降低腰椎活动受限及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RF提拉复位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柱状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11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减压RF提拉复位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柱状植骨术治疗,术后随访0.5~3年.观察固定节段椎体有无移位、失稳,植骨是否融合,症状有无复发.结果:按照疗效评价标准,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0.9%(10/11).植骨融合率:第1年87%;第2年全部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无丢失,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RF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柱状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具有稳定、安全、植骨接触面大、不易脱出、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78例患者优58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6%。植骨融合率93.6%。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是目前比较适合于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腰椎滑脱患者行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使用JOA下腰痛手术评价系统评定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距离、滑脱角度的改变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对41例患者随访6~30(16±2)个月,未发生感染及神经根损伤,X线片检查未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或移位,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植骨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按照JOA评定标准:优33例,良5例,优良率为92.7%。患者术后1、6个月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距离及滑脱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创后路单边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器治疗需行内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28例。随访8~16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认为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方法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余理  高宏  汪银魁 《兵团医学》2017,52(2):30-31
目的:探讨经后路钉棒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路椎间融合(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6年,融合率达94%,优良率达96%,无假关节形成、融合器移位、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对于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后路椎间融合(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能尽可能保留脊柱后部结构,明显增加了融合术后的稳定性,恢复椎间高度,取得了高融合率和高综合改善率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志先  谭峰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227-1228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应用RF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椎体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05~2010-05间对32例腰椎滑脱病人术中采用RF内固定系统杠杆原理使椎体复位、固定,椎管减压后行椎体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0~36个月,临床优良率为90.1%,腰椎滑脱复位率为90.6%,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螺钉无折断、松动,无其他远期并发症。结论:应用RF内固定系统对滑脱腰椎复位内固定加上椎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技术对腰椎前中后柱均起稳定作用,滑脱椎体复位、融合效果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对23例腰椎滑脱病人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复位,辅以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或(和)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23例平均随访18个月(6-36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临床效果优18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达95%。结论后路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彻底的减压、有限复位滑脱的椎体,充分的椎体间、横突间植骨融合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椎间盘蜕变的动物模型,并对其组织学和影像学改变进行观察。方法:采用SD大鼠30只,手术对照组15只,手术模型组15只。后正中切口,剥离骶棘肌并向两侧分开,显露L1~6棘突,切除,暴露双侧椎板、关节突,咬除L1~6的小关节的外1/2部分,切断椎板间韧带;对照组仅行皮肤切开。X线检查大鼠腰椎的影像学改变,收集大鼠腰椎间盘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的表现。结果:手术模型组于术后3个月时出现椎间隙的楔形改变,于术后6个月时出现终板软骨的钙化和椎间隙的狭窄,术后9个月时则更为明显,同手术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改变于术后3个月时即可见髓核的皱缩,终板的轻度钙化,纤维环的排列不规则,术后6个月和9个月时可见髓核的纤维化,终板钙化明显纤维环板层状结构消失。结论:腰椎失稳可以引起大鼠的椎间盘的蜕变,为不直接损伤椎间盘组织建立椎间盘蜕变动物模型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椎体后缘骨质反应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8例有腰腿疼痛症状及体征并进行16层螺旋CT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CT显示共61节腰椎间盘突m,中央型突出21节(34%),旁中央型28节(46%),椎间孔型12节(20%),以腰5/骶1节段突出最常见,约占51%。相成61节椎体表现为,骨质硬化32节(52%)、增生9节(15%)、骨质缺损并骨块20节(33%),均伴椎管狭窄或椎间孔狭窄;合并后纵韧带骨化7例(18%),椎间盘突出轻度25节(41%)、重度36节(59%)。旁中央型突出和重度突出易导致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及椎间孔狭窄(P〈0.05)。结论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较重,均伴有骨质变化,软骨结节、后纵韧带钙化、椎间孔狭窄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TLIF手术在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12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椎间融合器未见移位、松动,内固定无断裂、滑脱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22-29分,平均28.2分,满意率91.7%。结论TLIF手术入路在椎管外,椎管内干扰小,避免术后椎管内瘢痕形成,具有固定牢固、卧床时间短、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并行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使用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32例468椎,手术后椎体高度即刻恢复100%的319椎;95%以上80椎;90%以上60椎;80%以上的9椎。398例获得随访,随访10月~8年,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脊柱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椎椎体骨折经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疗效确切,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折的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9.5±6.7)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70.4±5.9)岁。对照组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常规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术后48h的疼痛程度,术前、术后及随访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及螺钉位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cm vs.(4.7±0.9)cm,(124.6±35.7)min vs.(132.4±42.5)min,(215.9±42.3)m L vs.(242.3±52.7)m L,(352.8±76.5)m L vs.(389.6±85.7)m L]。观察组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3.5±0.8)vs.(4.8±1.3),P=0.028]。术后两组椎间隙高度明显增加,随访12个月椎间隙高度较术后减小,观察组术后和随访高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1.2±2.4)mm vs.(10.5±2.2)mm,P=0.036;(10.9±2.6)mm vs.(9.2±2.5)mm,P=0.031]。观察组螺钉位置I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0.0%vs.75.7%,P=0.02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7%vs.17.1%,P=0.034),随访12个月椎间融合及椎体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92.9%vs.80.0%,P=0.026),JOA评分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8±7.9)%vs.(56.9±13.2)%,P=0.000]。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08年6月收治且随访10年以上的1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保守治疗组73例,男49例,女24例,L4-L5突出44例,L5-S1突出29例,随访时间17.61±3.87年;手术治疗组109例,均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男71例,女38例,L4-L5突出68例,L5-S1突出41例,随访时间17.17±3.47年.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神经功能评定、病变间隙及其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比较研究,观察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结果 保守治疗组73例中8例因出现间歇性跛行而行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治疗组109例中13例因原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行二次手术.随访终点手术治疗组病变间隙高度(0.62±0.15cm)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0.69±0.13cm,P<0.05),而Oswestry评分(23.9%±6.3%)、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0.83±0.11cm)与保守治疗组(分别为23.3%±6 5%、0.82±0.11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5例、手术治疗组9例出现影像学退行性不稳定表现,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依据UCLA标准,保守治疗组8例(12%)、手术治疗组23例(22%)出现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两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单纯髓核摘除术后远期病变椎间隙高度明显变窄,邻近节段退变较少引发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特征,使之与腰椎峡部裂引起的真性滑脱鉴别。方法对80例无腰椎外伤史和腰椎椎弓峡部裂史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CT扫描范围从滑脱椎体椎弓开始至下位椎体上缘,所扫层面与椎间盘平行。结果 CT扫描有以下特征:①椎间盘退行性改变。②椎骨和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腰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腰椎骨质疏松,椎小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下囊变、碎裂、关节间隙变窄或不对称和关节囊钙化;滑脱腰椎椎弓完整,椎体及附件整体向前(后)移位,向前滑脱时,滑脱椎体下关节突向前移位,其前缘几乎与下位椎体上椎小关节突前缘相平或超出下位椎体上椎小关节突前缘,关节方向向矢状方向转化。③椎管、椎间孔和侧隐窝狭窄。④终板双重轮廓。结论腰椎退变性滑脱有其CT特征,能与腰椎峡部裂引起的真性滑脱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