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带蒂皮瓣断蒂前夹蒂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萍 《天津护理》2006,14(6):342-342
通过皮瓣移植来修复受损组织的患者越来越多,施行带蒂皮瓣移植术,经夹蒂后成功断蒂。夹蒂训练是通过一定压力对带蒂皮瓣进行反复多次、间断性地阻断皮瓣血供,促使移植皮瓣尽早建立侧支循环。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我院收治了手足损伤患者15例并施行带蒂皮瓣移植术。经夹蒂训练后均成功断蒂,术后皮瓣生长良好。此项操作目前由病区护士来操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单侧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术,是我院手外科常用的手术,它适用于年龄大的病人,安全性高、手术的可选范围大、可一次性修复创面等优点。我院在单侧腹股沟带蒂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术的基础上施行首例双侧腹股沟带蒂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方法改进。方法双侧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术加颅骨成型术治疗脑缺氧后遗症。结果全部患者无术后脑受压并发症,运动、语言和智力有不同程度进步。结论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术加颅骨成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护士长:腹部带蒂皮瓣是我们手外科非常常见的手术,今天我们对1例应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掌皮肤缺损患者进行护理查房,目的是通过对腹部带蒂皮瓣学习认识,就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以期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首先请护士甲介绍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提高腹部带蒂皮瓣在手外伤伴软组织缺损应用中的修复质量。方法对58例手外伤伴软组织缺损病例应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腹部带蒂皮瓣治疗效果好,皮瓣成活58例,2例发生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结论腹部带蒂皮瓣是修复手外伤伴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重度尿道下裂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重度尿道下裂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带蒂(肉膜蒂)睾丸鞘膜联合带蒂岛状包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重度尿道下裂21例。结果20例一次成功,1例二次尿道修补成形。术后尿道瘘2例,随访2.6年.无尿道狭窄。结论带蒂睾丸鞘膜联合岛状包皮尿道成形取材方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是一组主要发生于胃肠道和腹腔、含有梭形细胞、类上皮或多形细胞、Kit蛋白高表达、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恶性转化的间质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GISTs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已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同。本院1998-03~2005—06收治GISTs4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胸脐带蒂皮瓣修复严重手部烧伤瘢痕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带蒂胸脐皮瓣治疗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手术操作较易,疗效确切,患者乐意接受,适合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9.
带蒂皮瓣移植术是手外科常用的术式之一,常用于修复各种组织缺损、器官再造、功能重建等。但带蒂皮瓣移植后3~4周需进行第2次手术断蒂[1],此期间患肢需要制动,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增加了经济负担。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带蒂皮瓣提前断蒂训练器进行断蒂训练,对带蒂皮瓣患者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穿支为基础的皮瓣在临床应用与解剖学研究发展较快,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行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1-3],作者在临床应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基础上^[4],改进了术式,采用腓肠内侧动脉带蒂肌瓣,行带蒂移植修复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伴骨与肌腱外露创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带血管蒂的上臂后侧筋膜瓣用于肘关节成形术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7例带血管蒂上臂后侧筋膜瓣转位肘关节成形术。结果:血运良好,术后经1~4年随访,肘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带血管蒂的上臂后侧筋膜瓣转位适合于肘关节成形,可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Carney三联症(CT)是指胃肠间质瘤(GISTs)、副神经节瘤和肺软骨瘤。与常见的成人GISTs相比,CT中的GISTs有着不同的临床、分子和形态特征,却与大多数儿童GISTs相似。这些GISTs中琥珀酸脱氢酶B(SDHB)染色均为阴性。我们在不同的GISTs中SDHB表达做了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解决传统的胃大部切除存在的返流性胃炎、倾倒综合症及胃排空障碍。方法 采用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术。结果 该术式治疗十二指肠溃疡20例,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 该术式保留了幽门的神经支配和生理功能,带血管神经蒂的胃窦浆肌瓣增强了残胃的收缩力,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胃大部切除存在的动力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43例带蒂组织瓣移位术骨科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带蒂组织瓣移位术临床应用的选择原则,受区创面的准备方法,手术注意事项等。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为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以前被认为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且多归类为平滑肌肉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GISTs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不包括典型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CT检查已经成为检测和诊断GISTs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带蒂颊脂垫具有血供丰富、易于解剖等特点,用于修复上颌窦瘘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已为广大临床医师所重视。笔者利用带蒂颊脂垫对17例临床患者进行上颌窦瘘修复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官腔镜下微电极配合取环钳治疗带蒂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4年12月在我院门诊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后,镜下微电极电凝后予取环钳摘除的带蒂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21例,分析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21例中18例(85.7l%)治疗成功,平均术时14min,成功病例中,肌瘤直径均〈2cm,瘤蒂直径均〈1cm。术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完全满意和满意率达100%。结论对肌瘤直径〈2cm、瘤蒂直径〈1cm的带蒂粘膜下子宫肌瘤,门诊宫腔镜下微电极配合取环钳治疗是安全、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3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90-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35例GISTs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GISTs进行光镜观察,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种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5例GISTs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的74.4%(35/47);其中梭形细胞为主者占27例,上皮样细胞为主者4例,两种细胞混合者4例。免疫组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和表达阳性率Vimentin为100%、CD117为88.5%、CD34 74.1%。结论: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形态学与平滑肌源性肿和神经源性肿瘤难于区别。CD117和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配合使用可做出正确判断;肿大小、核分裂相、细胞异型性,是诊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GISTs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腓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骨不连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方法:1999年7月~2004年2月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骨不连14例。结果:14例术后移植骨成活,骨折愈合,可行走,患肢可负重。结论:带血管蒂腓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骨不连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起源于消化道肌层Cajal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或其同源干细胞,其发生多数与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有关。GISTs的发病率、靶向治疗耐药率及术后复发率逐年升高,极大影响了患者预后,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前GISTs的研究热点。ETV1是转录因子ETS家族成员,可刺激KIT基因转录,KIT蛋白通过MEK-MAPK信号通路增强ETV1的表达,ETV1和KIT正反馈协同调节导致ICC/GISTs细胞内信号通路持续激活,从而促进肿瘤增殖。FOXF1在GISTs中呈特异性高表达, 可能与KIT和ETV1上游调节因子促进ICC/GISTs谱系特有基因表达有关。ETV1、FOXF1可能为GIST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向。本文就ETV1、FOXF1表达与GISTs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