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依恋模式以及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防治青少年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6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以33名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匹配的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施测.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症组依恋回避维度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正相关.对照组依恋回避维度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表现出高回避、高焦虑的依恋模式,在家庭环境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低、矛盾性突出.不安全依恋模式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与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江西省2所高校大学生408名,采用隐性逃课倾向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核心自我评价组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核心自我评价与隐性逃课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呈较为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人格量表的N量表(神经质)与隐性逃课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并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及隐性逃课倾向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产生影响,并通过人格量表的N量表(神经质)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611名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艾森克个性测验量表对苏州市611名12~18岁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性别上精神质高分组与和分组均无差异;内外向高分组中女生明显为多(X2=21.73,P<0.005);神经质高分组中性别无差异;在年龄方面精神质、内外向和神经质的高分组与低分组均有显著差异(X2分别为26.61、41.33、22.51、25.07、24.34、30.08,均P<0.005).精神质的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在组织性、道德宗教观、矛盾性、知识性、亲密度和控制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分别为7.75、6.53、5.39、4.06、3.00、2.98,均P<0.01);内外向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在娱乐性、亲密度和情感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t分别为6.35、4.25、4.16,均P<0.01);神经质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在矛盾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情感表达、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分别为7.00、5.40、5.09、5.01、4.70、3.74、3.29,均P<0.01).结论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父母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的关系,为预防由于父母性格问题导致的孤独症儿童养育环境不良因素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成人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79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和79例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SD组儿童父亲掩饰程度、母亲内外向、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得分均低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95,-2.33,-2.50,-3.15,-3.41,-3.15,-3.92,-3.42,P值均<0.05);病例组儿童家庭矛盾性、父亲神经质和母亲神经质得分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50,2.29,2.23,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控制性、父亲掩饰程度、母亲内外向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父母性格偏离,家庭环境不良,且与患儿发病有关.应重视父母的心理健康及家庭环境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神经质、孤独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孤独量表(UCLA)、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304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积极的家庭环境因子预示着个体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r=-0.343,-0.324,-0.376,-0.325均P0.01),消极的家庭环境因子预示着个体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r=0.336;P0.01)。2神经质在家庭环境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孤独感在神经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家庭环境可以通过神经质-孤独感中介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间接效应。结论家庭环境不仅可以直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还通过神经质-孤独感中介链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董泽松  祁慧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179-1181
研究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为改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某高校1446名大一学生,采用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和生活目的测试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总分及韧性、控制维度和生命意义感总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21,3.855,5.424,3.651,P值均<0.01).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坚韧人格总分及各维度与生命意义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1,0.365,0.254,0.321,0.268,P值均<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坚韧人格的韧性、挑战维度和性别因素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影响因素(P值均<0.01).结论 坚韧人格对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有重要影响,可通过完善坚韧人格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分层抽取的南宁市某高校1 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总分为(4.36±0.55)分;女生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网络欺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班干部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班干(P值均<0.05).网络欺凌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呈负相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5,-0.102,0.171,P值均<0.01);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8,-0.095,P值均<0.01);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283,P<0.01).网络欺凌通过心理韧性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84.44%;其还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韧性,进而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15.56%.结论 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在网络欺凌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张海芳  陈青萍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39-1340
目的探讨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工具,调查陕西省西安市3所中学的320名高中生,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中生家庭环境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矛盾性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密度和控制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密度和矛盾性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和孤独倾向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多项显著负相关(r=-0.118--0.326),矛盾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多项显著正相关(r=0.151-0.341,P〈0.01)。家庭组织性、亲密度、娱乐性、矛盾性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R^2=0.225,0.179,0.339,0.279)。结论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高校制定合理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2所高校758名大一学生,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分量表、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与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33,P值均<0.01),与家庭功能类别呈正相关(r=0.18,P<0.01).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功能通过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通过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直接到手机成瘾这3条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效应为2.95,中介效应为1.48.结论 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