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DP方案或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D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基因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暨中山医院暨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呼吸内科2014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收治的72 例局部晚期基因野生型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贝伐单抗组(34 例)与血管内皮抑制素组(38 例),前者接受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治疗,后者接受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治疗。按照RECISIT 1.1 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大小变化,检测血清VEGF、CEA、细胞角蛋白21-1 片段(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变化,评价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贝伐单抗组患者CR、PR、SD、PD、DCR、ORR分别为2 例、12 例、15 例、5 例、41.18%、85.29%,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CR、PR、SD、PD、DCR、ORR分别为2 例、16 例、14 例、6 例、47.37%、84.21%,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DCR显著高于贝伐单抗组(P<0.05);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CEA下降趋势较贝伐单抗组明显(均P<0.05)。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胃肠反应、皮肤反应、心脏毒性发生率高于贝伐单抗组患者,贝伐单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P<0.05)。结论:在局部晚期基因野生型NSCLC患者中,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DP方案疗效优于贝伐单抗联合DP方案,可根据患者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尽量减轻治疗期间的毒性反应,规避临床风险。  相似文献   

2.
 转移性结直肠癌应用最多的靶向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均是单克隆抗体,作用靶点分别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治疗,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均可增加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增加肝转移灶的切除率。k-ras基因突变是西妥昔单抗的疗效预测因子。对于贝伐珠单抗目前尚无明确的疗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刘洪金  付艳  贾森浩 《中国肿瘤》2015,24(8):708-714
摘 要:[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受体的影响。[方法] 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贝伐珠单抗对结直肠癌肿瘤细胞VEGF相关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贝伐珠单抗药物组结直肠癌细胞的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VEGFR1和VEGFR2表达水均明显上调(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可引起了结直肠癌细胞VEGFR1和VEGFR2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靶向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靶向治疗的成功应用为大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就目前大肠癌靶向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新药贝伐单抗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万灵 《中国肿瘤》2010,19(8):534-53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贝伐单抗为重组人源化抗VEGF的单克隆抗体,其治疗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目前,FDA已批准贝伐单抗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乳腺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除此之外,贝伐单抗在肝癌、胃癌、食管癌等其他恶性肿瘤的应用也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现就贝伐单抗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株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联合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阿瓦斯丁,Avastin)和化疗药物诱导多种白血病细胞株凋亡的可行性,研究体外应用VEGF、贝伐单抗和化疗药物Ara-C对白血病细胞株增生、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生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VEGF和贝伐单抗以及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VEGF可刺激多种细胞株增生,以U937细胞增生最明显,呈明显的量效关系;FCM检测细胞周期显示VEGF作用组S期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贝伐单抗作用组S期细胞减少;FCM检测显示经VEGF作用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细胞减少,而贝伐单抗作用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加,但二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贝伐单抗和Ara-C 48 h后,细胞凋亡率较单用Ara-C组明显升高(P<0.05),联合VEGF、Ara-C组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率较Ara-C组降低(P<0.05),同时联合应用VEGF、贝伐单抗和Ara-C组细胞凋亡率与Ar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可明显刺激部分白血病细胞增长,抵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作用,贝伐单抗可通过中和VEGF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的增生,提高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熊建萍  余锋 《肿瘤学杂志》2011,17(8):580-582
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其有效治疗靶点。贝伐单抗可选择性结合VEGF,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从而达到抗肿瘤目的。全文就贝伐单抗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的应用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进展期胃癌化疗效果不佳。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的新手段。目前这些策略主要包括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道的靶向治疗、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道的靶向治疗、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等。近期有关HER2、EGFR、VEGF、mTOR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拉帕替尼、RAD001(everolimus)等综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报道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9.
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局部浸润性强,复发率高。近年研究表明,血管增殖在胶质母细胞瘤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贝伐单抗(bevacizumab)可以特异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与其受体结合,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贝伐单抗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赵晓辉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1):1351-1354
贝伐单抗是重组人源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IgG1型单克隆抗体,能与所有VEGF异构体结合,从而阻断VEGF与VEGFR结合,以抑制VEGF活性,是一种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药物,联合化疗用于非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可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提高有效率;2006年10月美国FDA推荐贝伐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用于非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贝伐单抗治疗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血管栓塞、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但高血压、蛋白尿、血管栓塞等可以通过对症处理得到控制,且与常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不相互重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安全性较高,多数患者耐受性良好。本文就贝伐单抗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序贯应用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2岁,中位年龄为53岁,均经改良根治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免疫组化检查HER-2为(-)或(+)。治疗方案:贝伐珠单抗15mg/kg d1,多西他赛 75mg/m2 d1,3周为1周期。治疗6个周期未出现病情进展者应用贝伐珠单抗(15mg/kg)单药维持治疗,每3周1次。结果 全组8例中获CR 1例,PR 3例,SD 4例。有效率(RR)为50%,疾病控制率(DCR)为100%。7例经联合治疗6~9个周期后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时间为2~31.3个月,中位维持治疗时间为15.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2.3个月。全组5例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2例伴发热;5例患者出现指甲毒性,其中3例1、2级,2例3级。贝伐珠单抗应用4~36.5个月过程中,1例发生血栓3级,1例高血压2级,1例高血压3级,2例蛋白尿2级。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序贯应用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HER 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高血压发生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5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后,高血压发生中位时间为46天,发生率为18.9%(10/53),其中3—4级发生率为5.7%(3/53),未出现高血压危象,给予降压治疗后血压均可控制。发生高血压者与未发生高血压者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07)。结论高血压为贝伐单抗常见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合理降压治疗后血压可控制,高血压的发生不能预测贝伐单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陈笑  方明治 《癌症进展》2019,17(2):145-148
贝伐珠单抗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阻断药之一,可通过影响VEGF信号通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近年来,贝伐珠单抗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抗血管生成的治疗中,尤其是其在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肾细胞癌等肿瘤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不同于使用传统细胞毒性化疗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使用VEGF信号通路阻断药会出现蛋白尿、高血压、出血等不良反应,而贝伐珠单抗的临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蛋白尿这一不良反应的限制,不仅降低了整体的临床获益,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使用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是否会导致蛋白尿的发生,与患者的用药剂量、用药疗程、肿瘤类型、是否合并使用肾毒性药物、是否具有肾脏相关基础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对于使用贝伐珠单抗导致蛋白尿,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且无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本文就使用贝伐珠单抗而产生蛋白尿的发生原因、可能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案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Li 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0):796-797
目前,临床上应用针对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单抗药物主要包括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和正在研究中的Panitumumab等。伊立替康作为一种对结直肠癌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在联合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首先获得了突破,并迅速被FDA批准,联合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用药。现就近年来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伊立替康和分子靶向治疗的单克隆抗体之间的联合研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5.
临床前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高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与患者的不良临床预后相关,提示VEGF在乳腺癌尤其是TNBC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尽管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在TNBC一线及新辅助治疗中并不能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优势,但在二线及维持治疗中可使患者受益,提示特定亚群TNBC的治疗可选择性应用靶向VEGF药物。所以,探究新的生物学预测指标,将有助于VEGF靶向药物应用于特殊的TNBC亚群,以获得最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能直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许多恶性肿瘤细胞均有自分泌VEGF的功能,肿瘤细胞增殖与其内部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贝伐单抗(Bevacizumab)是抗VEGF的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与VEGF结合,阻止和减弱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起到抗肿瘤的作用。2004年FDA已批准罗氏公司的贝伐单抗(商品名Avastin)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我们对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2004年6月~2005年12月使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的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贝伐单抗(BV)与西妥昔单抗(C225)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大肠癌(CRC)的作用。分子靶向药物BV与C225能特异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生物效应,临床应用治疗CRC有效且耐受良好,它与细胞毒药物不同,主要是抑制肿瘤生长,而不是缩小,与化疗联合应用可望增强疗效,延长生存期与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抑制新生血管以达到控制肿瘤是目前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已广泛应用,包括贝伐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以及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心脏毒性、血栓形成、出血、蛋白尿、胃肠道穿孔、伤口愈合不良以及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较常见的疲乏、腹泻、手足综合征等,多数不良反应为1及或2级,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抑制新生血管以达到控制肿瘤是目前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已广泛应用,包括贝伐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以及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心脏毒性、血栓形成、出血、蛋白尿、胃肠道穿孔、伤口愈合不良以及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较常见的疲乏、腹泻、手足综合征等,多数不良反应为1及或2级,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血管形成在乳腺癌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促血管形成因子.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正在成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新策略,重组人源性抗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rhMAb VEGF、Bevacizumab、Avastin)正是通过抗VEGF作用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本文就VEGF与乳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