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痉挛中巴氯芬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晴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9-3149
痉挛是脑血管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的必然阶段,脑血管病所致肢体瘫痪及肌肉痉挛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是神经科和康复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康复技术的发展,运动治疗及针灸、理疗等对脑卒中偏瘫痉挛起着重要治疗作用,但是无论何种方法,因其作用维持时间短,痉挛的缓解只是暂时的,口服巴氯芬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持续有效缓解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归纳躯干控制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缓解肢体痉挛方面的意义。方法痉挛是中风后最常见的问题,通过临床治疗中,对处于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痉挛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及结果的观察,发现并分析在康复治疗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24周后躯干和肢体的痉挛均有明显缓解,分离运动比较容易诱发,运动功能改善明显;48周时观察,Brunnstrom分级普通提高1级或2级,对患侧肢体的感觉增加,对使用患侧支撑时的恐惧感减少,对患侧的控制意识和自理能力增加。结论重视躯干功能的早期训练对增加患侧躯体意识、预防患者忽略、预防健侧过度代偿、预防痉挛的发生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促进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方法:80例病毒性脑炎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分成运动组及对照组,两组均于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针灸及中频电疗法,运动组加用运动疗法早期干预;采用Fugl-meyer积分评价运动功能,Ashworth痉挛等级评价肌痉挛。结果:患肢运动功能恢复运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19.286,P<0.01),运动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9.928,P<0.01)。结论:运动疗法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本院诊断为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式,保持良肢位,并进行常规的被动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锻炼.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肌肉痉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各部位痉挛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锻炼能有效提升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缓解患者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值得在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痉挛性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功能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痉挛型CP的康复首选功能训练,主要是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疗法及Peto引导式教育等方法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矫形支具可以帮助患儿开发残存功能和代偿功能。目前神经阻滞技术和肉毒杆菌毒素的应用在降低CP患儿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各种矫形手术的日趋完善也为痉挛型CP患儿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脑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技术,并配合传统针刺疗法和按摩疗法,对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儿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分,痉挛用Ashworth痉挛级评分。结果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运动功能,减少其功能残疾的发生,有效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脑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艳  刘逢光 《现代康复》2001,5(2):40-41
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对病毒性脑炎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技术,并配合传统针刺疗法和按摩疗法,对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儿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分,痉挛用Ashworth痉挛级评分。结果 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康复组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M<0.01)。结论 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运动功能,减少其功能残疾的发生,有效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康复现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沈莉  胡永善 《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44-1145
痉挛性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功能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痉挛型CP的康复首选功能训练,主要是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疗法及Peto引导式教育等方法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矫形支具可以帮助患儿开发残存功能和代偿功能。目前神经阻滞技术和肉毒杆菌毒素的应用在降低CP患儿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方面取得了显的治疗效果。而各种矫形手术的日趋完善也为痉挛型CP患儿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综合性康复措施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并对今后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10.
对20例急性脑血管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3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法及Barthel指数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发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肢、下肢)及ADL能力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早期康复地地急性脑血管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急性脑血管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3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法及Barthel指数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发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肢、下肢)及ADL能力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顺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309-330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康复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从患者入院第1天开始即设计良好的肢体位置,进行患肢按摩和肢体的被动活动。对照组按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护理方法,患者肢体处功能位,急性期卧床静养限制活动。结果两组患者经1个月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患侧上下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能明显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应用Fugl-Meyer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针刺疗法如何最大限度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的肢体运动功能。方法60例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按病历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软瘫期针刺患者肢体,痉挛期采用上肢阳经、下肢阴经的抗痉挛针法。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方法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评分(38±26)分,治疗后(61±25)分;对照组治疗前(49±20)分,治疗后(58±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者性意义,t=2.106,P<0.05。结论①针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疗效显著。②利用现代功能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更真实、确切、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肌肉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对36脑血管病后肌痉挛患者用国产BTX-A注射,注射剂量、位点根据受累肌肉大小多少程序个体化用药,观察注射前后肌力肌张力变化分别以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随着注射部位肌肉痉挛程度降低,配合康复治疗对痉挛性肌张力增高患者较前明显改善。结论:BTX-A肌肉注射配合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后肌痉挛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9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除常规治疗外,康复组从入院第一天起即同时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经1个月的治疗,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康复组优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整体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卒中后痉挛的缓解使改变患者的异常模式成为可能,有利于运动训练进行,使患者肢体功能得以提高,但抗痉挛药物的介入时机尚不确定。目的:比较不同肌张力的脑卒中患者应用替扎尼定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应。设计:分层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黑龙江省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对象:以2001-01/2003-12黑龙江省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选择标准:①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 RI确诊为急性脑卒中首次发作。②不伴有听理解障碍及认知障碍,能配合训练,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③病程…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病偏瘫上肢的恢复较下肢困难,我们必须尽早开始早期康复治疗,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期更换体位和被动运动,以预防感染、褥疮和深静脉炎;急性期过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在康复治疗中避免新的损伤。在恢复后期,随着上肢功能的恢复,要进行精细技巧和协调的动作训练,以进一步促进肢体神经功能的恢复。实践证明:针灸、音乐电疗和温泉疗法,对脑血管病偏瘫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还应始终坚持心理康复、理疗和对各种慢性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小儿病毒性脑炎运动障碍患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促进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方法:80例病毒性脑炎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分成运动组及对照组,两组均于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针灸及中频电疗法,运动组加用运动疗法早期干预;采用Fugl-meyer积分评价运动功能,Ashworth痉挛等级评价肌痉挛。结果:患肢运动功能恢复运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19.286,P&;lt;0.01),运动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9.928,P&;lt;0.01)。结论:运动疗法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截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脊髓性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以抗痉挛治疗,配合沿脊髓损伤平面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康复组截瘫肢体运动功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3% 和96.7% ,对照组分别为33.3% 和60% ,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贾柯其 《现代康复》1999,3(5):525-52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9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除常规治疗外.康复组从入院第一天起即同时给子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经1个月的治疗,对患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康复组优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整体功能恢复及减步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