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健民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93-109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人40例,冠心病患者125例,其中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5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氯吡格雷组(40例);常规治疗组(40例),分别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UA、AMI、ACS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且氯吡格雷组下降水平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抑制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4项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和P-LCR)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小板4项参数采用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采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并在溶栓治疗后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溶栓较好组(37例)和溶栓较差组(23例);选择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入组后先实施常规治疗,并于发病6 h内给予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治疗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治疗组、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D-二聚体含量及治疗各时间段(1、2、3、6、12、24、48、72、96 h)治疗组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溶栓较好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较差组(P0.05)。溶栓治疗前,治疗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后,溶栓较好组F(1+2)水平峰值为治疗后2 h,溶栓较差组为治疗后6 h,溶栓较好组F(1+2)峰值后水平均低于溶栓较差组(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均在溶栓治疗后2 h达峰值,且两组达峰值后均下降,其中溶栓较差组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较溶栓较好组平缓(P0.05)。结论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动态监测血浆F(1+2)和D-二聚体水平,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有一定预测作用,同时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情况调整阿替普酶用量,对颅内出血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为稽留流产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稽留流产患者80例为病例组,根据早孕期子宫实际大小与孕周的不同,将稽留流产患者分为早期稽留流产组和晚期稽留流产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进行常规检查的正常妊娠妇女8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稽留流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孕期妇女应常规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沭阳仁慈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群D-二聚体在体内的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的40例病人治疗前和治疗之后6,12,24小时D-二聚体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受分析的治疗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所测得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溶栓治疗的患者6,12,24小时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以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动态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小红  卢丽为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149-2150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BNP的检测价值,探讨其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剖宫产术后证实为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60例体检为正常的女性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中D-二聚体和BNP的含量,探讨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BNP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BNP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BNP的表达升高,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BNP对早期判断血栓的形成及指导治疗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D-二聚体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4h、24h、48h血标本NO、ET和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33例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ET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溶栓后有效组24h后NO明显升高,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效组无显著变化。有效组4h后ET明显下降,以后降幅较小,但明显低于无效组。结论 血浆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指标,溶栓治疗后NO、ET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了120例肺结核(肺结核组)患者、12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性胸膜炎组)和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析3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肺结核组及结核性胸膜炎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胸膜炎组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胸膜炎组的血小板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特别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易形成血栓性疾病,监测凝血相关指标,对预防血栓性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亚杰  马晓波 《现代养生》2023,(10):745-74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性质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7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诊断情况分为恶性肿瘤组245例、良性肿瘤组230例、非肿瘤患组即对照组240例。通过STAGO全自动血凝仪进行FIB和D-二聚体水平测定,比较三组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对照组D-二聚体、FI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肿瘤组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有关系(P<0.05),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与肿瘤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在该院门诊接受产前检查的50例子痫前期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5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依据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孕妇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与重度子痫前期组(20例)。比较孕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P0. 05),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孕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纤维蛋白原的特异度与准确度明显低于D-二聚体与两项阳性检测结果的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二聚体的灵敏度明显低于纤维蛋白原与两项阳性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二聚体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纤维蛋白原阳性率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二聚体阳性预测值与两项阳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子痫前期的早期有效诊断指标,而纤维蛋白原可以在子痫前期患者被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D-二聚体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 h、4 h2、4 h4、8 h血标本NO、ET和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33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ET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溶栓后有效组24 h后NO明显升高,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效组无显著变化。有效组4 h后ET明显下降,以后降幅较小,但明显低于无效组。结论血浆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指标,溶栓治疗后NO、ET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与下肢骨折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是否存在相关性及临床监测意义。方法筛选我科老年人下肢骨折病人110例,其中确诊DVT阳性者45例,DVT阴性者65例,入院后抽血检查FIB与D-D,比较DVT阳性组(实验组)和DVT阴性组(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有无存在差异,把确诊DVT患者给予一致的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后3、7、11、19天再次测定FIB与D-D。结果老年人下肢骨折后DVT阳性者与DVT阴性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数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与下肢骨折后发生DVT存在相关性。联合监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并发DVT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于DVT阳性组给予治疗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两者临床监测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静 《智慧健康》2022,(30):156-160
目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血浆D-二聚体检验判断病情进展与疗效评估中临床价值分析。方法于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筛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于同期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中,两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应用免疫比浊法)。对比疾病不同时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血浆D-二聚体对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未缓解组及缓解和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未缓解组(t=7.319,P=0.000),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2.068,P=0.000),未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20.409,P=0.000);治疗后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t=6.335,P=0.000),未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t=3.755,P=0.000),未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5.714,P=0.000),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799,P=0.074),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白血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白血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缓解组比观察组未缓解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缓解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未缓解组,组间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可将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判断疾病变化的重要依据,可通过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疾病进展进行准确判断或是作为评定治疗效果的有力依据,应用价值显著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6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和65例对照组,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并通过t检验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DVT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F值升高较D-二聚体或纤维蛋白原升高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7,(6):827-828
目的探讨PCT、NT-Pro BNP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慢阻肺患者为观察组,包括稳定期45例、急性加重期40例;同时选取70例同期入院检查为普通肺炎康复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入院时的NT-Pro BNP、PCT、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清NT-Pro BNP、PCT、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阻肺患者的NT-Pro BNP、PCT、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能有效反映其病情程度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12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用全自动血凝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初筛指标之一,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比较敏感而特异的诊断指标之一,并为其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介入导管溶栓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周抗凝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抗凝和介入导管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 d后凝血功能指标、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5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每分钟血流量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5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介入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母草胶囊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宫体内注射250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组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基础上结合益母草胶囊。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用药后15 min和用药后30 min产妇宫缩强度,治疗前后血浆FIB、FDP和D-二聚体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产后2h和产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用药后15 min和用药后30 min产妇宫缩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血浆FIB、FDP和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益母草胶囊治疗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可增强产妇宫缩强度,降低血浆FIB、FDP和D-二聚体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为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对照女性与20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3天、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宫颈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术后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1天、3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处于血栓前状态,手术能促进宫颈癌患者凝血和纤溶水平的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及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于鞍山市某医院就诊的6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研究组患者又按化疗后的临床分期阶段分为未缓解组(n=29)及缓解组(n=34),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时期(研究组化疗前后)未缓解组、缓解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未缓解组、缓解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未缓解组及缓解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未缓解组、缓解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未缓解组、缓解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此外,未缓解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缓解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视作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检测指标,可通过对其进行动态监测,以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