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亚健康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证侯的产生与亚健康具有密切关系:亚健康状态的存在是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亚健康状态对于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影响的规律-主要是影响了血脂异常中医证侯虚证的形成.建议在治疗血脂异常时应高度关注亚健康.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600例血脂异常中医症状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具有中医病名诊断意义的特异性症状较少;②症状统计支持血脂异常的辨证从虚论治,特别是支持以补肾为先治疗原则的确定;③中医辨证所依据的症状很少由单纯的血脂异常所导致,而大多是由MS及其各组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所引起;④中医症状的分布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无相关性规律,与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诊断也无相关规律性发现.总之,既总结出了一些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同时也对目前血脂异常研究中的一些所谓"共识"提出了疑义,期望能对血脂异常的症状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研究单纯性血脂异常患者及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制定《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51例血脂异常患者的90项中医证候,按单纯性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合并2型糖尿病进行分组。运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分组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寻找其共同的证候规律。【结果】以血脂异常为主的代谢紊乱人群具有共性的中医证候规律,肝脾功能失调,痰、湿、瘀内阻是其核心的病机。【结论】中医药治疗这类代谢紊乱性疾病应遵循"异病同治"原则,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把握其肝、脾功能失调,以及痰、湿、瘀内阻的核心病机进行多靶点的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4.
代谢综合征(MS)是指伴有胰岛素抵抗的一组疾病的聚集,肥胖、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是其主要特征。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重新定义MS后,西医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预防治疗方面有从"征"向"病"发展的趋势。MS所包含的临床证候与中医痰、瘀证高度重合,明确MS的中医学病名,有利于开展专项深入研究。从文献学角度考察,"脾瘅病"是MS中医病名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64例糖尿病并血脂异常与600例血脂异常的人群中医证侯研究.发现二者虚证所占比例均较高,且前者虚证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发现,前者中医确定证侯明显高干后者.糖尿病直接影响了血脂异常中医证侯特别是虚证的形成.治疗糖尿病并血脂异常应在关注血脂异常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并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建议应以补虚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症状、中医证候的分析,探讨MS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候组合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遴选MS患者20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MS症状分布特点及其中医证候分布、证候组合形式的规律。结果 MS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口干咽燥等16个;9个主要证候的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证、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湿热证、燥热证、肾虚证、气郁证、阳虚证;证候组合中2证组合占复合证候组成的50%,其中实证以痰湿证+血瘀证多见,虚证以气虚证+阴虚证多见。3证组合占复合证候的50%,均为虚实夹杂证。结论 MS以复合证候为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瘀证均明显高于阴虚证及燥热证(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关性.方法:将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空腹血糖受损(IFG)相关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当血糖水平为5.6 mmol/L-6.0 mmol/L时,中医确认证候所占比例较血糖3.9 mmol/L-5.5mmol/L水平有所升高,并且其比例还略高于血糖为6.1 mmol/L-6.9 mmol/L的水平.如果IFG需要治疗,那么从纠正中医证候的微观指标来讲,当血糖为5.6 mmol/L-6.0mmol/L时应同6.1 mmol/L-6.9mmol/L一样进行中医药的干预,即本组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结果支持将IFG的节点从6.1 mmol/L提前至5.6 mmol/L;②血糖水平为5.6 mmol/L-6.1 mmol/L,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中的痰浊阻遏证显著增加,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为如何对IFG进行中医药干预提供了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吴疆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4):3836-3838
目的 关注肿瘤患者的情感障碍,了解肿瘤患者抑郁症发生机率和相关因素,采用中医干预治疗观察疗效.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和一般状况调查表,以自评和访谈方式,对我院神经科和中医科经诊的50名肿瘤患者并发抑郁症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以6周为一个疗程,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给予干预性治疗.总结治疗前后抑郁改善情况.结果 按照中医理论,通过对抑郁症患者证候调查显示.临床主要以"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郁痰阻证、心脾两虚证"四种证候类型多见.经辩证治疗后,大多数患者抑郁情绪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恶性肿瘤除疾病导致抑郁症.按照中医理论与辩证论治原则进行中医干预治疗后,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辨识证候要素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证候要素是指组成证候的主要元素.分析50年代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医治疗与2003年对SARS的中医治疗,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即中医界提出的辨证方法丰富多样,所涉及的证候要素却十分集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证候集中在"毒、热、湿、内风、痰与阴虚"6个基本要素,SARS的相关证候集中在毒、热、湿、瘀、阴虚、气虚、痰等7个基本要素,其他要素的出现概率均低于20%.说明在历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辨识证候要素已经潜移默化地发挥了重要效应,因而提取证候要素应该是病证规范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它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在面对重大突发疾病时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word ‘Bi’ (痹) in Chinese means an obstruction. Bi Syndrome refers the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the obstruction of qi and blood in the meridians due to the invasion of external pathogenic wind, cold and  相似文献   

12.
潜证的本质是机体的病理改变尚未达到引起临床症状的程度,潜证的显著特点是"无证可辨",这就要求我们另辟蹊径来解决潜证的辨证论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首要的是把握患者体质,因为体质中隐藏着潜证的虚实寒热等信息,这也是潜证辨证论治的出发点。在详辨体质的基础上,再结合病变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和邪气的致病特点,则可进一步确定潜证的病位、病性,再参照现代科学的证型研究成果,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实现对潜证的准确辨证与论治。  相似文献   

13.
柴胡证与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名异质亦不同。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纲;柴胡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而发热四大主证为凭;而半表半里只不过是前人对少阳区域划分的一种形式,故三者不能概而言之、一方统之。柴胡证专指小柴胡汤证,而不合《伤寒论》中以柴胡名方的另五个汤证。其四大主证之口苦、咽干、目眩三证在柴胡证辨证中应统为一证,不宜单列。“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以“伤寒中风”为前提。虽日“但见一证便是”,但临证亦需详查。  相似文献   

14.
阳明病的分类问题,受注家的学术思想影响,或以经证与腑证分类,或以热证与实证分类.张仲景于原文中并未提经腑两字,也未言热证、实证,实乃后世为便于归纳而有所阐发.明确阳明病的发病、性质、证候分类,对于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正确指导临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阳明病的分类问题,受注家的学术思想影响,或以经证与腑证分类,或以热证与实证分类。张仲景于原文中并未提经腑两字,也未言热证、实证,实乃后世为便于归纳而有所阐发。明确阳明病的发病、性质、证候分类,对于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正确指导临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等,排粪造影检查表现为搁架征。导师柳越冬教授在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方面有其丰富的经验,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缜密的辨证施治思路,在大力倡导中医中药治疗的同时,亦十分重视适时选择手术疗法。尤其对本病的气滞血瘀型有其独特见解,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Rasmussen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光  刘兴洲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4):1298-1300
Rasmusse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后天获得性进展性疾病,多起病于儿童期,以大脑半球损害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言语、运动功能丧失及难治性癫痫为特征.目前病因仍不明确,早期诊断困难,通常经过数月至数年的时间,发现进行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证据后才开始考虑该病.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也难以控制癫痫发作,但外科大脑半球切除术能明显控制癫痫发作,术后60%的患者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手术不使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加重,并能阻止疾病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