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95例,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Hcy10 mmol/L,n=44)与观察组(Hcy≥10 mmol/L,n=51)。比较两组患者24 h血压、24 h血压变异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NIHSS评分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为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与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4、0.256,P0.05);观察组患者24 h舒张压变异性与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03、0.198,P0.05)。结论 24 h收缩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老年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自愿参加者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列入观察组48例,选择同期做常规康复训练的患者42例为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肢体FMA总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侧FMA总评分及MBI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7.193,P0.05;t=3.780,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任务导向性训练后,较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治疗组(丁苯酞治疗)56例。观察2组治疗15d和90d后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血管生成素1(ANG-1)、内皮素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记录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15d后治疗组ANG-1、内皮素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15d、90d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90d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5d(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6%vs 77.1%,P=0.006)。2组治疗15d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P=0.918)。治疗15d后治疗组NIHSS评分减少值与ANG-1、内皮素1、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r=0.578,P=0.025;r=0.549,P=0.036;r=0.613,P=0.012)。结论丁苯酞用于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且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有效调控血清ANG-1、内皮素1、VEGF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低血糖后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低血糖后脑梗死患者,按NIHSS评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 d、7 d、14 d测两组的NIHSS评分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g/L)。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VEGF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VEG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低血糖诱发的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而改善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44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入院期间接受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在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治疗基础上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FMA)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收缩压及舒张压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早期神经康复对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接受正规神经康复治疗方案。2组患者于溶栓前、溶栓6h、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d和30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于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d和30d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记录并发症及继发障碍发生的情况。结果 2组溶栓6h、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d和30dNIHSS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1)。2组康复治疗14d和30dFMA、BBS、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康复治疗30d 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MA、BBS、M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肩痛1例,对照组坠积性肺炎2例,体位性低血压1例,肩痛2例,肩手综合征1例,治疗组并发症和继发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vs 24.0%,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效减少并发症及继发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6例,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法(FMA)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66.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干预后FMA及M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 d预后的关系,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3例。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1 d内收缩压下降10%~20%,入院7 d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入院14 d内血压稳定在上述水平。动态监测2组患者14 d内的血压变化,采用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死亡/残疾比率。结果 2组入院14 d 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14 d NIHSS评分、死亡/残疾比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入院NIHSS评分、入院血压及1 d血压下降幅度等因素后,降压治疗独立影响急性脑梗死14 d预后,降低14 d死亡/残疾的风险(OR=0.338,95%CI:0.136~0.840,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可降低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脑梗死后遗症,分为脑梗死后遗症组A(n=75)和对照组B(n=74),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过高和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亚急症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功能的改变以及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与EPC功能的关系。方法招募高血压亚急症患者13例,血压正常者20例(对照组),取外周血提取原代EPC培养后以Transwell小室和CCK-8法评估EPC的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通过检测FMD、血浆和EPC分泌的NO、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对照组相比,EPC细胞功能(包括迁移、增殖和黏附能力)明显下降(P0.05);血浆及EPC分泌的NO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血浆及EPC分泌NO水平均与EPC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呈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FMD与EPC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两组血浆和EPC分泌的GM-CSF、VEGF、IL-6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血压正常者,高血压亚急症人群的EPC功能(迁移、黏附和增殖)明显下降,且NO水平和FMD均与EPC功能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2例,按照是否合并急性脑梗死或无症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86),无症状脑梗死组(n=82),非脑梗死组(n=94),比较三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情况。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症状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无症状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脑梗死组患者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于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降压时以降低血压负荷为主,而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时应降低收缩压兼顾降低血压负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14 d总有效率;治疗前与治疗14 d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8]、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640,P<0.05)。观察组治疗14 d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7.459、9.320、13.993,P<0.05)。观察组治疗14 d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37、29.253,P<0.05)。观察组治疗14 d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GSH-Px和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0.127、9.575、22.761,P<0.05)。观察组治疗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3.540,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明显,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叶酸与维生素B12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神经功能、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叶酸与维生素B12,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内皮功能情况,并比较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9.566、2.542,P 0.05),但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显著(t=6.972,P 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型NO合成酶(e NOS)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9.067、4.477、5.749、2.581,P 0.05),内皮素(E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12.936、5.989,P 0.05);但观察组患者NO、eNOS水平升高及ET水平降低更显著(t=5.220、3.200、6.823,P 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随访42例患者中,复发脑梗死5例,复发率为11.90%,对照组随访41例患者中,复发脑梗死12例,复发率为29.27%,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23,P 0.05)。结论 叶酸与维生素B12的使用会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神经功能及内皮功能,并可明显减少患者脑梗死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内科》2016,(2)
目的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护理,干预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评分、BI指数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促进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对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早期自主及被动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锻炼。两组疗程均为4 w。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测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Fuge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FMA和ST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MB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MB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可改善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60例脑梗死后遗症、60例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以CD133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数量,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脑血管各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数量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改善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后遗症组、危险因素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21 d时,外周血EPCs数量均较发病24 h时间点高(均P0.05),发病后EPCs逐渐升高,且在14 d时间点达高峰(P0.01),此后逐渐下降,在30~90 d时EPCs水平与发病24 h无差异(P0.05)。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是脑血管病外周血EPCs独立的影响因素。外周血EPCs数量与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与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无关(均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14 d时,NIHSS评分随着外周血EPCs上升而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NIHSS评分与外周EPCs呈负相关(均P0.01);在发病后21~90 d时,这种相关性不复存在。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呈动态变化,且数量上升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检测外周静脉血EPCs数量可以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观察不同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液循环中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的变化,以及探讨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汕头市中心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并住院的年龄在30~75岁的高血压患者232例。以动态血压结果为分组标准,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24例)、1级高血压组(101例)、2级高血压组(45例)、3级高血压组(62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外周血中的EMP水平(个/μL),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危血液学指标,并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收集夜间血压下降率等参数。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血循环中EMP水平的变化及血压昼夜节律与EM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3级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循环EMP(CD31+/CD42b-)水平高于白大衣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组患者[(1 275.00±372.58)个/μL vs.(692.86±265.25)个/μL、(851±266.75)个/μL、(976.92±562.59)个/μL,均P0.001]。EMP水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存在负相关(r=-0.682,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MP与夜间血压下降率(r=-0.682,P0.001)、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存在线性相关。其中以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偏回归系数最高(β=-0.437,P0.01)。结论血循环EMP水平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血循环中EMP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靖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探讨中频脉冲电疗的最佳刺激强度。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6例,分为低频率组、中频率组、高频率组各22例。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对各组均使用YKL-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中频脉冲电疗,低频率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20~30 Hz,中频率组给予31~40 Hz,高频率组给予41~50 Hz。各组共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runnstrom分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运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其变化值(⊿NIHSS、⊿Brunnstrom、⊿FMA、⊿MBI)。结果总体患者治疗后的Brunstrom分期、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IHSS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中频率组Brunstrom分期、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NIHSS均低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P均<0.05)。结论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且31~40 Hz的脉冲电强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etrin-1蛋白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观察组),同期收集老年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和Netrin-1蛋白水平。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BBS、△NIHSS分别为康复后FMA、BBS、NIHSS评分减去治疗前FMA、BBS、NIHSS评分。同时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与Netri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Netrin-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48.43±87.81)ng/Lvs(262.04±88.32)ng/L,P=0.000]。观察组治疗3个月FMA、BBS评分明显增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etrin-1蛋白、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MA、△BBS、△NIHSS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P0.01)。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etrin-1蛋白与脑梗死面积、△FMA评分、△BBS评分、△NIHSS评分绝对值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血清Netrin-1蛋白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与神经功能康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