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302 例梅毒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梅毒发病的特点,提高对梅毒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改善预后。方法:对302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2例梅毒患者,一期49例,二期233例,早期潜伏18例,晚期2例,误诊率18.21%(55/302),HIV抗体检测均阴性。经正规抗梅治疗,6个月后,血清阴转率:一期46.94%,二期39.48%,早期潜伏44.44%,晚期0%。结论:目前临床上以早期梅毒为多见,晚期梅毒将逐渐增多,对早期梅毒应规范治疗,以减少晚期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赵金柳  肖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483-4485
目的:探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123例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9例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21例为隐性梅毒。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 RPR 滴度变化,比较滴度升高患者与未升高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复查 RPR 滴度,48例患者滴度升高,占31.4%;15例患者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余升高2倍。48例滴度升高的患者,隐性梅毒患者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例升高,有症状神经梅毒4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治疗1个月后滴度升高比例最高。12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复查脑脊液 RPR,7例患者脑脊液 RPR 滴度升高,占5.7%。男性,年龄36岁~45岁的患者,治疗后 RPR 滴度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0.01)。结论晚期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1个月,有部分患者 RPR 滴度反而上升,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必要时进行重复驱梅治疗,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治及预防体会。方法 对13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1例,于生后2,4、6、9、12月龄复查血RPR滴度。血清RPR全部阴转,无1例需复治。结论 先天性梅毒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早期足量、正规治疗,定期随访是诊治的关键。积极开展婚前及孕期梅毒筛查是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二期梅毒临床症状与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上有皮肤损害,高度量为二期梅毒患者进行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结果 40例临床症状疑为二期梅毒的患者中有30例联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被动乳胶凝试验(TPPA)均为阳性。治疗后30例患者中有17例3—9个月后复查,治疗3个月后复查TRIST 2例转阴,6个月后复查14例转阴,9个月后复查l例仍未转阴,滴度为1:2。17例治疗后TPPA均为阳性。结论 二期梅毒必须结合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的临床、血清、病理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5/2001-05三家医院早期梅毒患者156例。结果:先天早期梅毒8例,都为二期梅毒:后天早期梅毒148例,有潜伏期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显性梅毒,其临床、病理、血清各有不同。结论:在临床上要重视皮疹的鉴别,可以借助于活组织检查,要考虑。RPR假阴性可能,尽量做RPR滴度(到l:32)和TPHA等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在治疗上要坚持正规足量治疗,防止吉海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神经梅毒中无症状型6例,脑血管型12例,脑膜炎型5例,麻痹性痴呆型8例,脊髓痨型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正规驱梅治疗,随访半年,其中24例治愈,8例好转。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应尽早诊断、治疗,定期复查,积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效果。方法:对72例早期梅毒患者用随机对照方法,比较口服阿奇霉素与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G两种给药方法对早期梅毒的疗效。结果:35例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G组治疗早期梅毒的有效率(3个月随访)为86%(30/35);37例口服阿奇霉素组治疗早期梅毒的有效率(3个月随访)为89%(33/37)。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早期梅毒用口服阿奇霉素与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G治疗,均有效、可靠。尤其是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的观察分析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梅毒新生儿临床资料。结果:20例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母亲产前TRUST阳性者17例(85%),其余3例母亲产前未检查。其中有早期先天性梅毒的典型临床表现者1例,不典型临床表现者6例,无症状者10例,新生儿后期出现症状的3例。在分娩时新生儿TRUST试验滴度≥母亲滴度4倍者14例。20例先天性梅毒患儿治疗后痊愈9例,好转10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RPR及TPHA检查确诊先天梅毒。并对其进行正规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杨腊枝  胡美霞  陈丽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50-151,153
目的探讨妊娠期筛查和治疗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筛查、诊断和治疗妊娠期梅毒的时机分为A、B、C三组,A组孕周≤16周;B组16周〈孕周≤28周;C组孕周〉28周,比较分析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的情况。同时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34例未治疗的妊娠期梅毒孕妇的资料,与治疗组比较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筛查孕妇11679例,诊断妊娠期梅毒70例,其中Ⅰ期梅毒1例(1.43%),Ⅱ期梅毒2例(2.86%),余均为潜伏期梅毒67例(95.71%)。A、B、C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分别是0例、3例和6例,感染率分别为0、11.11%和25.00%,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早产、新生儿梅毒感染、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梅毒儿、围生儿死亡等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孕期及时筛查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较好控制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耳鸣习服疗法(TRT)治疗耳鸣的效果。方法:对108例耳鸣患者进行TRT,内容包括声治疗和心理咨询,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以及治疗3个月后填写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和烦躁量表,根据THI量表、烦躁量表得分变化评估疗效。结果:将耳鸣残疾度量化2级及以下的患者合计为轻度,治疗前为13例(12%,13/108),治疗1个月为36例(33%,36/108),治疗3个月为62例(56%,62/108),3级及以上患者合计为重度,治疗前为95例(87%,95/108),治疗1个月为72例(58%,72/108),治疗3个月为46例(42%,46/108),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后轻度和重度患者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1)。治疗3个月和治疗1个月轻度和重度患者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P<0.01)。将耳鸣烦躁级量化表小于二级的患者合计为轻度,治疗前,1个月,3个月分别为10例(9.3%,10/108),39例(36%,39/108),62例(57%,62/108),二级及以上患者合计为重度,治疗前,1个月,3个月分别为98例(91%,98/108),69例(64%,69/108)和46例(42%,46/108)。治疗前后烦躁程度轻度和重度患者的构成比治疗前和治疗1月,轻度和重度患者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20,P<0.01)。治疗1月和治疗3个月轻度和重度患者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4,P<0.01)。结论:耳鸣习服疗法治疗耳鸣能够取得较好疗效,并且效果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4种梅毒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8 468例标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结果者再作梅毒胶体金法(SYP)、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结果:共检出ELISA阳性621例,其中经TPPA确认阳性有566例,SYP阳性有575例,与ELISA法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1.1%、92.6%。TRUST阳性有158例。根据ELISA检测的原始吸光度值,将621例标本分为低、中、高吸光度组,与TPP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经TPPA确认后,阳性比例分别为83/132、182/188和300/301。结论:使用4种梅毒血清学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使结果更准确、可靠,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等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门市1999~2003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江门市1999-2003年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江门市1999~2003年性病资料及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前江门市梅毒疫情仍处在较高的发病水平;发病年龄以20—39岁为多,占70.86%;一、二期梅毒占87.57%。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梅毒的防治工作,规范梅毒的诊治,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梅毒Ⅰ、Ⅱ期患者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的64例梅毒Ⅰ、Ⅱ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Ⅰ期患者36例,Ⅱ期患者2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Barthel指数量表测评分值.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AS评分分别为(54.05 ±4.80)分和(52.94 ±5.05)分,SDS评分分别为(54.16 ±4.82)分和(55.43 ±4.1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SAS、SDS评分分别为(49.25 ±3.16)分、(48.49 ±3.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90 ± 3.07)分和(51.77 ±3.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Z=2.466,P=0.014),且其日常生活能力高于治疗前(Z=2.611,P=0.009).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善梅毒Ⅰ、Ⅱ期患者的精神障碍,同时还可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蔡川川  李芳谷  吴志华  杨日东 《右江医学》2012,40(3):306-308,456
目的探讨血浆梅毒螺旋体DNA(TP DNA)定量检测在潜伏梅毒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早期18例,晚期14例)潜伏梅毒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苄星青霉素治疗前后血浆TP DNA拷贝量。结果治疗前早期、晚期潜伏梅毒患者TP DNA阳性率分别为50%、28.6%,而TP DNA拷贝量分别为3.2×103~2.56×104、5.26×102~8.4×103 copies/ml;治疗后3个月早期、晚期患者TP DNA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1例,治疗后6个月早期、晚期患者TP DNA阳性例数分别为4例、2例。结论血浆TP DNA定量检测可用于潜伏梅毒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对1257例梅毒和9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测试。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1257例梅毒患者使用RPR随访了24个月。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中,6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组和32例未干预对照组进行了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比较。结果:在1257例梅毒患者青霉素治疗24个月后,455例一期梅毒患者转阴数为387例(85.05%),58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13例潜伏期患者转阴数分别为539例(91.51%)和102例(47.89%),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转阴数和转阴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和二期与潜伏期梅毒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8例妊娠梅毒中,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新生儿存活63例(95.45%),较之32例未干预对照组13例(40.63%)明显增高(P〈0.05);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13例(19.70%),较之32例未干预组为22例(68.75%)明显降低(P〈0.05)。结论:梅毒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肺心病哮喘持续状态2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盈援 《重庆医学》2006,35(18):1668-1670
目的探索治疗慢性肺心病哮喘持续状态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0月~2005年3月收治的218例慢性肺心病哮喘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哮喘持续状态在48h以内被控制的62例(28.4%);在72h以内控制的56例(25.7%);在120h以内控制的25例(11.5%);在168h以内控制的34例(15.6%);痊愈出院177例(81.2%);死亡41例(18.8%)。结论(1)治疗慢性肺心病哮喘持续状态.根据患者的病理变化.综合治疗.效果显著。(2)在治疗过程中.要恰当选择抗生素和平喘药;对那些血液黏滞度增高的患者.要加用血液稀释疗法。(3)测定血液黏滞度和氧饱和度.可以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应当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9.
谭旭斌 《河北医学》2016,(2):344-346
目的:比较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 3TP )与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诊断梅毒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80份确诊为梅毒的患者血清与60份确诊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阴性体检者血清标本分别采用3TP 法与ELISA法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 结果:ELISA法检测出现3例假阴性、4例假阳性,检测梅毒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00%(57/60)、93.33%(56/60)、93.44%(57/61),3TP 法检测出现3例假阳性,未出现假阴性,检测梅毒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60/60)、95.00%(57/60)、95.24%(60/63),两组检测方法诊断梅毒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梅毒血清标本全部稀释至3TP 法能检出最低的稀释浓度,此浓度下用ELISA法检测有47份标本S/CO在阳性范围内. 结论:3TP 法与ELISA法两种检测方法诊断梅毒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均能用于诊断梅毒血清学筛查,但是3TP 法相对在梅毒螺旋体低浓度时诊断敏感性更高一些,并且具有检测方法方便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五炭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126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美沙拉秦;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芩连五炭汤。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Baron内镜评分,氧化应激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并评价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有效率为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on内镜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Baron内镜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均显著升高、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OD、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IL-10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IL-10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2%,对照组为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芩连五炭汤治疗UC疗效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黏膜溃疡,调节机体氧化/抗氧化、平衡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