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毅  蔡冰 《现代医学》2000,28(5):326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子宫肌壁间肌瘤的手术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39例患者采用多切口分别剜出肌瘤的方法摘除多个肌瘤,保留子宫;术中采用宫缩剂、止血带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等方法止血。结果7例伴不孕症的患者术后3例妊娠;随访33例中3例肌瘤复发。结论子宫肌壁间肌瘤剜出术,保留了育龄妇女的生育及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采用手术剜出肌瘤并修复保留的子宫治疗31例子宫肌瘤患者,并与同期31例行子宫全切术的病例进行比较,发现子宫肌瘤剜出术具有以下优点:①保留青年妇女的生育功能和提高受孕率。②不影响子宫的生殖分泌功能,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③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康复快,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套扎法对45例肌壁间肌瘤及阔韧带肌瘤行剔除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对45例有症状且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套扎法行肌瘤剔除术。其中肌壁间肌瘤36例,阔韧带肌瘤9例,患  相似文献   

4.
方程  李鸿雁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917-19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不同部位的肌瘤的处理特点。方法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30例腹腔镜手术全部完成,其中1例病理报告为高分化平滑肌瘤,立即追加开腹行全宫切除术,单发性肌瘤24例,其中浆膜下肌瘤4例,肌壁间肌瘤14例,阔韧带肌瘤4例,宫颈肌瘤2例。多发性肌瘤6例,肌瘤数2~5个。肌瘤的直径1~13cm,术中出血10~100ml,术后住院平均3.5d。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在选择好病例的基础上,对浆膜下肌壁间肌瘤,阔韧带肌瘤,宫颈肌瘤分别采用电切,分离,缝扎等术式,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尤其对保留子宫未生育妇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6个月,分析治疗前后患者FSH和LH的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患者子宫肌瘤体积、月经量显著减少,经期缩短;FSH及LH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有低热及轻度腹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及止血方法。方法:腹腔镜下对68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有蒂浆膜下肌瘤9例,阔韧带肌瘤1例,肌壁间肌瘤及无蒂浆膜下肌瘤58例,其中38例于切开浆肌层前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20例于切开浆肌层前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20U。结果:6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失血量20~300ml,平均(85.00±60.59)ml;手术时间(120.45±40.38)min;术后肛门排气(1.79±0.40)d;术后病率0;无1例子宫肌层血肿形成;术后住院天数(7.84±1.30)d,无严重并发症。用垂体后叶素出血量明显少于缩宫素组。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手术的一切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留器官的手术方法;垂体后叶素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7.
沈燕  何爱琴 《河北医学》2008,14(12):1486-1487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育龄妇女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肌瘤患者选择保留子宫的微创手术。2002年10月至2004年6月,我院对30例要求保留子宫的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双侧子宫动脉阻断合并肌瘤剥除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肌瘤的复发率,经密切配合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子宫肌腺症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为子宫切除术与子宫腺肌瘤剔除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女性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多数妇女希望施行微创手术并保留子宫,因此,我们尝试对56例子宫腺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剔除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唐艳芬  龙凤宜 《广西医学》2008,30(2):189-19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32例,同期开腹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32例,观察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腹腔组手术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两组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手术方法,适当选择病例,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比开腹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止血作用.方法 选择105例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均为子宫肌壁间肌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术中用止血带止血.观察组65例,用垂体后叶素12U+0.9%氯化钠注射液10ml子宫肌层注射 ;观察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 术中平均出血量,垂体后叶素组(29.26±10.34)ml,明显少于止血带组的 (52.54±15.48)ml (P<0.01),平均手术时间垂体后叶素组为(30.25±9.67)min,明显短于止血带组的 (50.31±15.12)min(P<0.05).结论 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1.
垂体后叶素在肌壁间子宫肌瘤挖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杜瑛 《重庆医学》2003,32(11):1520-1521
目的 为了评价垂体后叶素在肌壁间子宫肌瘤挖除术中的作用 ,为子宫肌瘤挖出术的患者减少术中出血及缩短手术时间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法 将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患者应用催产素肌瘤挖除术 ,另一组患者应用垂体后叶素肌瘤挖除术 ,两组患者进行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结果 应用垂体后叶素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催产素肌瘤挖出术组 (P <0 0 1)。结论 应用垂体后叶素能明显减少子宫肌壁间肌瘤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时间 ,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术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18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单发肌瘤102例,多发肌瘤78例;单发肌瘤包括肌壁间肌瘤62例,浆膜下肌瘤36例,阔韧带肌瘤4例。结果除1例阔韧带肌瘤靠近子宫动脉中转开腹外,其余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62&#177;38)ml;手术时间(112&#177;35)min;术后(3.8&#177;2.8)d肛门排气;术后住院天数(5.8&#177;0.8)d;无严重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主要与肌瘤生长部位及其大小有关。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目前较为理想、安全有效的保留子宫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用垂体后叶素的止血作用. 方法 选择90例子宫肌壁间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用垂体后叶素12U+0.9%氯化钠注射液10mL子宫肌层注射;对照组40例用缩宫素20U、+0.9%氯化钠注射液10mL子宫肌层注射.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时间.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垂体后叶素组为(86.78±35.67)min,明显短于缩宫素组的(103.46±40.12)min( P<0.05),术中出血量垂体后叶素组(60.58±31.24)ml,明显少于缩宫素组的(105.49 ±59.36)ml(P<0.01).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效果优于缩宫素,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较大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方法 对53例较大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前经阴道B超测量肌瘤大小,分为肌瘤直径5~7.9 cm组,肌瘤直径8~12 cm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穿破内膜例数、术后妊娠时间、孕周、产科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等差异.结果 8 ~12 cm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穿破内膜率均较5 ~7.9 c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妊娠时间、孕周、肌瘤部位、产科妊娠并发症和分娩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严密随访下,较大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后妊娠、分娩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超监护下采用宫腔镜经宫颈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内突型肌壁间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术中联合B超监护下,对32例子宫壁间内突肌瘤患者进行手术,采用钳夹、扭转、牵拉等方法成功实施手术。结果32例内突壁间肌瘤中,有29例为1次切净,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0.6%。其手术时间:最长2.25h,最短30min,平均44min;出血量:最多出血量80mL,最少出血量5mL,平均22mL。32例中有3例出现并发症,约占9.38%,其中术后发热(合并重度贫血)1例,子宫出血1例,TURP综合征1例。结论B超监护下采用官腔镜经宫颈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内突型肌壁间肌瘤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来评价腹腔镜下假包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预后和生育结局。方法 2007年3月~2012年3月,673例浆膜下和肌壁间肌瘤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假包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指标为术后合并症,症状缓解,需要再次手术及生育结局。结果浆膜下肌瘤占42.4%,肌壁间肌瘤占57.6%,平均手术时间是96±41 min,平均失血量是128±46.2 ml,82.3%的患者在术后48 h出院,无近期并发症。2.3%的患者因肌瘤复发而接受了二次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有生育要求的297例患者中71%最终成功妊娠,剖宫产率为49.8%,阴道助产分娩8%,自然分娩率为42.2%,无子宫破裂。结论腹腔镜下假包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保留了纤维假包膜,通过保留子宫肌层的完整性而增强了愈合,没有近期手术并发症,有较好的妊娠率和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下高难度子宫肌瘤剔除术8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进行高难度子宫肌瘤剜出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对85例子宫肌瘤直径超过9cm或肌瘤个数超过4个或子宫肌瘤位于子宫肌层深部及子宫后壁、阔韧带内、子宫颈而行子宫肌瘤剜出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过程顺利,2例因肌瘤数目超过10枚而中转开腹,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85.5&#177;4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5&#177;46.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d。结论:高难度子宫肌瘤剜出术可在腹腔镜下完成,关键在于手术者的手术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苏煜 《华夏医学》2012,25(2):189-19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阴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术中诊刮在减少肌瘤剔除术后阴道出血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因子宫肌瘤在我院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78例,记录术后阴道出血;从以上患者中选肌壁间肌瘤30例为对照组(A组).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内膜诊刮患者30例为研究组(B组),比较术后阴道出血.结果:肌瘤剔除术后阴道出血与肌瘤的位置有关,黏膜下、肌壁间、浆膜下3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组术后阴道出血明显少于A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肌瘤剔除术后阴道出血与肌瘤生长部位有关,与子宫肌瘤患者伴发内膜病变有关,肌瘤剔除术中进行诊刮术,能明显减少术后阴道出血,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肌瘤,多发生在30~50岁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20%~50%,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保留子宫剔除肌瘤的患者越来越多,笔者所在医院妇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4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艾战平 《中外医疗》2014,33(4):81-8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腹腔镜下对53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单发肌瘤17例,多发肌瘤36例;粘膜下肌瘤并肌壁间肌瘤5例,肌壁间肌瘤并浆膜下肌瘤12例,单纯肌壁间肌瘤19例;阔韧带肌瘤2例,宫颈肌瘤5例。结果53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03.62±47.09)min;出血量(91.2±83.41)mL:术后肛门排气(1.52±0.31)d;术后病率0%;术后住院天数(4.89±1.80)d;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主要与肌瘤生长部位(壁间肌瘤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长)及其大小有关。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保留性器官的理想术式。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并改进手术技巧,做好术前及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