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的直径大于正常直径50%以上的永久性扩张。而一旦破裂,病死率达到80%~90%[1],是一类威胁老年人健康的致死性疾病。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相比于传统手术可以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单纯Ⅱ型内漏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6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EVAR术后治疗Ⅱ型内漏的发病率、诊断方法、随诊情况以及干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EVAR术后发现单纯Ⅱ型内漏36例,发生率10.84%;21例(58.3%)为术后即刻动脉造影显示Ⅱ型内漏存在,另15例(41.7%)EVAR术后即刻动脉造影未发现内漏,随访过程中发现Ⅱ型内漏存在。随访时间3~1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9个月。Ⅱ型内漏自愈率为47.2%(17/36)。随诊过程中瘤体直径无明显增大27.8%(10/36)。失访率13.9%(5/36)。4例Ⅱ型内漏因瘤体直径增加10mm给予经动脉途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二次干预治疗率11.1%(4/36);术中即刻动脉造影Ⅱ型内漏均消失,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靶动脉栓塞者随诊12个月无内漏复发,瘤体直径缩小;1例髂内动脉和瘤腔内栓塞,术后复查CTA提示Ⅱ型内漏存在,瘤体直径较栓塞术前缩小3mm,栓塞术后随访21个月Ⅱ型内漏仍存在,瘤体直径无继续增大;1例瘤腔栓塞术后10个月发现Ⅱ型内漏复发且瘤体直径增大10mm,栓塞术后15个月动脉瘤破裂,急诊行腹主动脉瘤切除、腹主动脉至双侧髂总动脉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术成功,术中确诊为腰动脉来源导致Ⅱ型内漏;目前开腹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情况良好。结论:EVAR术后Ⅱ型内漏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在中、远期随访中Ⅱ型内漏的出现甚至导致瘤体直径增加并不少见,甚至可以导致破裂。因此对于EVAR术后严密随访十分重要,尤其对于瘤体直径增大者。应用支撑导管行经动脉途径栓塞术,有助于到达靶动脉开口部位。应用弹簧圈进行靶动脉开口部位确切栓塞可能会降低Ⅱ型内漏的复发率,且安全。其远期疗效有待于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多的病例积累。  相似文献   

3.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直径增大50%以上定义为动脉瘤。目前,AAA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广泛应用于AAA的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和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低,尤其对一些有严重合并症、对传统开腹血管重建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提供了治愈机会[1]。但符合传统EVAR标准解剖结构的AAA仅占总数的20%~50%[2]。原有常规手段尚无法满足所有复杂形态的腹主动脉动脉瘤的治疗。大多数动脉瘤颈短,成角大,瘤体累及重要脏器或脊髓供血动脉等复杂形态AAA无法接  相似文献   

4.
<正>早在1991年,Parodi等[1]首次报道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现在腔内修复术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一种重要选择。典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因其足够长、足够规则的瘤颈锚定区和不太扭曲的瘤体,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成功率可达到98%[3-4]。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及医疗水平的提高,EVAR的手术适应症也在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复杂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病例  相似文献   

5.
<正>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近年来出现的针对动脉扩张病的微创疗法。临床治疗目的在于重建腹主动脉血流,防止瘤样病变发展,改善其预后。1991年,阿根廷外科医师Parodi等[1]首次报道,采用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AA)并获得成功,成为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史上的里程碑。此后,该技术在世界各地大型医院或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进步,腹主动脉瘤(AAA)的治疗模式和血管外科医生的思维模式有了明显改变。目前,腔内修复术(EVAR)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病死率低的特点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现已成为AAA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有症状的AAA及瘤体直径>5cm的无症状AAA都具有腔内手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高危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DTAA)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24例高危DTAA患者行EVAR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因动脉瘤部位、破裂、高龄或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合行开放手术。EVAR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每年行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100%)。围手术期死亡2例(8.3%),分别死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2例(8.3%)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46%)术后即时造影显示近端Ⅰ型内漏,其中3例内漏量大,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另8例随访观察。1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8.6±4.2个月)。1例患者术后4年发生支架型人工血管移位并发Ⅰ型内漏,1例术后2年出现迟发性Ⅲ型内漏,均成功行EVAR。1例死于结肠癌。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CT证实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和内漏。随访期间动脉瘤最大直径缩小0~18 mm(平均6.3±3.1 mm),4例辅助性动脉旁路在随访期间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EVAR治疗高危DTAA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尚可接受,对某些病例可能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和再次手术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19年9月大理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完成的170例EVAR手术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再次手术干预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是外科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如不治疗病死率可高达90%,多需要紧急的外科处理。虽然现代外科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近20年来rAAA的开放手术病死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传统开放手术死亡率仍高达50%[1]。随着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不断成熟与普及、腔内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择期腹主动脉瘤手术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同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肾腹主动脉瘤(JAA)腔内修复术(EVAR)中肾动脉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对24例JAA采用EVAR治疗,年龄范围58~81岁,平均(70.9±8.6)岁,其中男性23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瘤颈长度范围1.7~10.5mm,平均(6.0±4.3)mm,因瘤颈锚定距离不适于标准的腔内修复方案,而行肾动脉烟囱支架置入术,以延长瘤颈长度使之符合EVAR要求,同时有效保护肾动脉,然后再完成标准EVAR操作。结果 24例手术全部获成功,成功率100%。24例患者使用31枚肾动脉支架,其中左侧肾动脉烟囱术22例,右侧肾动脉烟囱术1例,双肾烟囱1例。结果:20例患者AAA瘤腔隔绝良好,4例因存在近端1型内漏而置入Cuff支架,共5枚;所有患者肾动脉血流良好。随访2~26个月,平均13.3个月,无死亡病例,肾动脉烟囱支架通畅,3例近端少量1型内漏术,随访瘤体无增大,1例肱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转外科修复;1例股动脉夹层形成,随访观察中。术前与术后1月肌酐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动脉烟囱技术治疗近JAA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率及病死率较低,是传统EVAR技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文治技术”在合并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血流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我们对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的肾下性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该患者由于腹主动脉瘤合并双侧髂总动脉严重扩张,覆膜支架覆盖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瘤的时需覆盖双侧髂内动脉开口,可能造成髂内动脉血流受阻而引起盆腔缺血。我们在进行左髂总动脉腔内修复时应用了“三文治技术”,以覆盖病变血管同时保留一侧髂内动脉血供。结果手术成功地对腹主动脉瘤及双侧髂总动脉瘤进行了覆膜支架的腔内修复,同时保留了髂内动脉血供。结论在复杂腹主动脉瘤髂内修复时,使用“三文治技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保留分支血管血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91年阿根廷医师 Parodi等成功在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采用带人造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 ,它是将支架经股动脉定位在瘤体恰当位置上 ,释放支架、扩张球囊后 ,形成人工血管 ,建立新的血流通路 ,从而将瘤体旷置 ,属于腔内介入疗法 [1 ]。西京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自 2 0 0 1年以来为 2例患者成功施行了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效果满意。手术的麻醉实施有其特殊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例 1,男性 ,71岁 ,体质量 82 kg,ASA 级。螺旋CT报告腹主动脉瘤体上起自 L3 椎体下部 1/3,下至 L5椎体下缘即髂总动脉分叉处 ,上下范围 9.2 cm ,瘤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疗效,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腹主动脉病变患者224例,其中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05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腹主动脉瘤破裂4例,腹主动脉穿通性溃疡4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2例,腹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术后二次介入治疗4例;男性206例,女性18例;年龄36~90岁,平均(69.0±9.2)岁。患者出院前,术后1、6、12个月及每年行主动脉CTA检查。统计不同时间段的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术中无死亡,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率分别为0.9%(2/224)和10.3%(23/224)。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13例、支架移位2例,瘤颈医源性夹层1例,脊髓缺血1例,入路血管损伤2例,外周血管血栓形成3例,严重低血红蛋白血症1例。随访12~48个月,随访期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率分别为8.9%(20/224)和4.5%(10/224)。随访期间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4例、间歇性跛行3例、外周血管血栓形成或闭塞2例及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感染复发1例。结论:采用覆膜支架置入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可靠,但严重并发症不客忽视。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精确测量及术中细致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此外,应重视术后定期复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杂型腹主动脉瘤(AAA)采用腔内修复(EVAR)治疗的操作要点和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组和普通型腹主动脉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后随访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症状的百分比、平均动脉瘤动脉瘤长度以及手术时长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中术后内漏、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对于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而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普通腹主动脉瘤和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之间在术前资料、围手术期和术后随访等大部分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病死率高,直径5 mm的AAA死亡率高达90%[1]。AAA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手术切除和人工血管移植,创伤大,风险高,高龄或者合并重要器官病变的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治疗。1991年,Parodi等[2]采用覆膜人工血管支架腔内置入(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近端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8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近端Ⅰa型内漏患者18例,采用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进行腔内栓塞治疗,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统计技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及操作时间。术后3、6、12个月及每年行超声或CT随访检查。结果 18例手术均为局麻,8例为常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10例为烟囱技术治疗后内漏。技术成功率为88.9%,2例患者栓塞后仍存在内漏,术中无出血、无异位栓塞并发症,4例术前有症状的患者出院时症状均消失。随访时间2~25(11±3)个月,随访期间无动脉瘤破裂,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随访的17例患者中,瘤体最大径缩小的患者10例(58.8%),瘤体最大径无变化7例(41.2%)。结论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a型内漏安全有效,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腹主动脉瘤临床特点及诊治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年龄在80岁以上腹主动脉瘤患者的高危因素、瘤体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高龄老年患者多同时合并高血压、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3.0~9.2 cm,平均(5.8±3.2)cm,瘤腔内多形成硬化斑、钙化斑或血栓。按瘤体大小分为A(3.0~4.9 cm)、B(5.0 cm以上)两组。腹主动脉瘤治疗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后A组、B组瘤体平均年增长率均显著下降[A组:(0.45±0.24)cm比(0.23±0.12)cm;B组:(1.02±0.1)cm比(0.68±0.22)cm,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瘤径≥5.0 cm时,瘤体年增长及血栓形成率显著增高。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安全有效,适用于高风险的高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作为近年出现的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治疗方式,因其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对于主动脉解剖形态复杂的病变,一直是困扰术者的难题.近年来,沈阳军区总医院采用EVAR治疗主动脉疾病580例,尤其对复杂病变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疗效满意.现将我院于2014年9月25日采用改良的EVAR对1例复杂AAA的报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髂内动脉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7月至2007年3月实施的腔内修复术中有6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涉及髂内动脉的处理。其中C型腹主动脉瘤57例(包括单侧髂总动脉分叉受累者35例,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受累者22例),髂总动脉分叉过高5例。手术方法采用髂内动脉单纯覆盖、髂内动脉栓塞并覆盖、髂内动脉重建,针对具体的病变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处理方法。结果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结束时6例(9.7%)Ⅰ型内漏。术后出现臀肌跛行5例(8.1%)、单侧下肢麻木1例(1.6%),无褥疮及结、直肠坏死表现。结论腔内修复术中保留一侧髂内动脉是合理的,尽可能避免同时破坏双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20.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临床定义为肾下腹主动脉直径≥3 cm,主动脉直径>正常直径50%以上的主动脉致死性疾病[1]。数据显示,该病在美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8%,尽管随着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开展,美国每年AAA的死亡人数依然能达到15 000,占疾病死因的第13位[2]。AAA的发病与老年、男性、吸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基因背景有关。AAA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3],目前认为该病是由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