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郭宁  周跃华  张晶 《人民军医》2009,(12):809-810
目的:观察比较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149例(22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118眼)和对照组(73例,110眼),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和常规LASIK治疗,分别比较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残余散光度和高阶像差。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屈光度和残余散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各项高阶像差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6阶像差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优于常规LASIK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近视患者19例30只眼,采用SMILE矫正,记录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屈光参差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30只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显著提高,术后1天、1周、1个月裸眼视力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而术后1、3、6个月裸眼视力稳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按近视程度较高眼及近视程度较低眼分别统计,术后1天,1周,1、3、6个月的双眼裸眼视力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只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屈光参差均得到有效矫正,术后1天,1周,1、3、6个月同一患者的近视程度较高眼与近视程度较低眼的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双眼屈光度差值平均为(0.40±0.27)D。结论 SMILE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视力好、屈光状态稳定、不受术前双眼近视程度差异的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屈光参差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追踪观察部分低常远视力飞行学员入校1年后屈光状态及变化特点,为有关招飞体检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选择招飞时0.8≤远视力<1.0(低常远视力)的飞行学员137人172眼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招飞时远视力≥1.0飞行学员134人268眼为对照组;采用电脑验光方法进行动静态屈光检测和比较分析. 结果 ①招飞时两组屈光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925,P<0.01);1年后散瞳前两组屈光构成和变化特点无明显差异(x2=1.990,P>0.05),新增混合性散光,近视明显增多,远视明显减少;散瞳后屈光变化与散瞳前相反;与招飞时比较观察组近视减少,对照组新增部分近视,两组屈光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66,P<0.05).②两组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明显低于散瞳前,远视屈光度明显高于散瞳前(均P<0.01).③散瞳前后两组间屈光不正超标均无明显差异(x2=3.287、0.332,P>0.05);超标屈光构成以近视为主,混合性散光次之.结论 ①1年后低常远视力组飞行学员屈光状态较招飞时略有改善,散瞳前屈光构成和屈光度变化特点与对照组基本相同;②对照组屈光波动幅度较大与其远视居多有关;③近视是两组屈光超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散瞳前后电脑验光屈光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散瞳前后不同屈光状况下电脑验光屈光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应用盐酸环喷托酯散瞳样本322例(644眼),采集其散瞳前后电脑自动验光结果,按照散瞳后屈光度分为远视组、正视组和近视组,建立散瞳前后屈光度的回归模型。结果:不同年龄组散瞳前后屈光度差异显著(P〈0.01);按照不同年龄组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各年龄组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在0.93以上;而远视组和正视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较低。结论:近视组散瞳前后屈光度均呈现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透镜切除术(femtosecond lenticule extraction,FLEx)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只眼),按照非随机自愿原则分为两组:FS-LASIK组患者30只眼,采用飞秒手术系统制作角膜板层瓣联合准分子激光仪进行屈光治疗。FLEx组患者30只眼,采用飞秒手术系统制作角膜板层瓣并同时完成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前测量中央角膜厚度≥500μm,计划治疗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00μm。术后跟踪随访6个月。记录术后1周,1、3和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验光值、眼的高阶像差值、对比敏感度值。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及术前屈光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危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时,FLEx组30只眼,96.7%的欲矫正屈光度与实际矫正的屈光度值相差在±0.75 D以内,93.3%的裸眼logMAR视力在4.9及4.9以上(平均4.99±0.13),80.0%的最佳矫正视力未变,13.3%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3.3%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3.3%的BSCVA下降一行。FS-LASIK组30只眼,90.0%的欲矫正屈光度与实际矫正的屈光度值相差在±0.75 D以内,86.7%的裸眼logMAR视力在4.9及4.9以上(平均4.98±0.12),83.3%的最佳矫正视力未变,6.7%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6.7%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3.3%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两组中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两行及两行以上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屈光度的变化:FLEx组的平均屈光度术后1周时为(+0.25±0.79)D,术后半年时为(-0.05±0.56)D,半年内平均屈光度数变化0.30 D。FS-LASIK组的平均屈光度术后1周时为(+0.72±0.92)D,术后6个月时为(-0.15±0.65)D,半年内平均屈光度数变化0.87 D,向近视方向漂移,表明FLEx组术后屈光度比FS-LASIK组更稳定。在6 mm瞳孔直径下检查术后眼的高阶像差值,无论是总高阶像差值还是球差值,FLEx组均明显小于FS-LASIK组(P〈0.01)。在暗光5 mm瞳孔直径状态下,FLEx组术后6个月时各空间频率(1.5、3、6、12、18 c/d)下的对比敏感度值均高于FS-LASIK组(P〈0.01)。结论 FLEx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在术后屈光度的稳定性、避免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以及提高术后对比敏感度方面,FLEx术比FS-LASIK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35例67只眼,常规LASIK,术后随访12~3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视觉。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91.0%者61只眼。双眼屈光参差度数手术前为(4.56±2.15)D,手术后为(0.52±0.26)D,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1例有正常近立体视,8例为亚正常立体视,26例为立体盲。术后1年,14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19例为亚正常立体视,2例为立体盲。术后1年的近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年的近立体视较与术前戴框架镜比较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并改善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相似文献   

7.
对非进行性单纯性近视度数为-1.25—-12.00 DS,散光度数为≤1.50 DS,近视屈光参差度≤-5.00 DS的144例(288只眼)进行角膜放射状切开术矫治。按照上海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研制的RK-SMUED软件和美国Teknar A/P Ⅲ型超声眼仪所测得的角膜厚度设计手术方案。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将同一近视屈光度,不同手术方案术后裸眼视力进行  相似文献   

8.
黄静  卢炜  周跃华 《人民军医》2009,(9):606-607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选择屈光度差≥2D近视92例,分别检查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矫正前后双眼视功能,分析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结果:(1)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0.6与〈0.6组近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2)高度屈光参差组(2~5.75D)与重度屈光参差组(≥6D)矫正后近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矫正前后融合功能及远、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显著(P〈0.05)。(4)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矫正后,具有正常近立体视功能的屈光参差度数为(3.125±0.685)D,具有异常近立体视功能的屈光参差度数为(3.928±1.549)D,立体视锐度缺失的屈光参差度数为(6.817±2.667)D。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动验光仪(电脑验光)在招飞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按招飞体检方法散瞳,暗室内验光,由两名专业体检医师交叉检测确认屈光度。电脑验光由专业验光师操作,使用日本TopcomRM-700型自动验光仪。结果对62人(124眼)分别进行散瞳后电脑验光和散瞳后人工检影,对比两种方法屈光度结果:符合98眼(79.0%),屈光性质相同24眼(19.4%);不符合1眼(0.8%),屈光性质不同1眼(0.8%)。51眼(41.1%)为屈度不合而屈光性质相同,电脑检光结果大于人工检影结果有33眼(26.6%),电脑检光结果小于人工检影结果18眼(14.5%)。应用电脑验光测出各型散光112眼(90.3%),应用人工检影法测出散光8眼(6.5%)。结论散瞳前后电脑验光所得的屈光度是一样的,但本组资料显示,电脑验光所得屈光度偏大,因而在招飞体检时对一轮学生使用为宜,屈光淘汰者仍以检影所测得度数为准。电脑验光与散瞳检影有一定的差异,尽管电脑验光有简便实用的特点,但仍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检影,只有掌握好时机、方法,才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翟军印  耿美香  舒建  耿熏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F0003-F0004
病例男,32岁,术前查体:裸眼视力双眼(OU)4.0,屈光度:右眼450度近视合并75度散光(轴向170度)(OD-4.50DS-0.75DC×170),左眼525度近视合并50度散光(轴向100度)(OS-5.25DS-0.50DC×100)。于2008年1月在本院行双眼LASIK手术,手术顺利。术后第1d双眼裸眼视力均达到5.0,术后常规使用典必殊、盐酸洛美沙星、阿昔洛韦眼液行抗炎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2年视力及稳定性。方法对22例(4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ICL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和2年UCVA及BCVA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这3个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残留屈光度(等效球镜)较小,术后2年较1个月和6个月在数值上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UCVA≥0.5的眼数比例分别为100%、100%和97.62%;UCVA≥1.0的分别为66.67%,73.81%和71.43%。术后2年时,BCVA同术前相比,只有2眼(4.76%)与术前相同,14眼(33.33%)较术前提高1排,17眼(40.48%)较术前提高2排,有9眼(21.43%)较术前提高了3排。术后2年患者满意度达100%。结论 ICL植入术术后远期视力稳定性好,患者满意度高,建议在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手术中采用OUP-SBK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矫治近视的疗效。方法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的患者578例,随机分为薄角膜瓣组378例745只眼和厚角膜瓣组200例389只眼。分别在手术后1d、1周、1和3个月随访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屈光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薄角膜瓣组球镜和柱镜较厚角膜瓣组偏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UCVA达到1.0的百分率,术后1 d薄角膜瓣组为90.2%,厚角膜瓣组为91.4%;术后3个月薄角膜瓣组为95.6%,厚角膜瓣组为96.6%;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BSCVA较术前丢失1行的比例薄角膜瓣组为11.0%,厚角膜瓣组8.8%,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屈光度±0.50 D以内薄角膜瓣组为90.6%,厚角膜瓣组为92.6%;±1.00D以内薄角膜瓣组为97.5%,厚角膜瓣组为97.4%;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用OUP-SBK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手术效果稳定,可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基质床厚度,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且角膜薄的患者以及二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20μm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只眼分为两组,A组为超薄瓣LASI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25 D),柱镜度0~2.50 D(平均-0.96 D);B组为LASE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35 D),柱镜度0~2.75 D(平均-0.90 D)。分别于术后1周和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波前相差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A组视力1.11±0.37,B组视力为0.76±0.3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1、3和6个月A组UCVA分别为1.13±0.26、1.12±0.34和1.12±0.25,B组UCVA分别1.08±0.26、1.11±0.25和1.10±0.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与术前比较无1例下降。A组无Haze,B组少量Haze出现。术后1周,1个月两组均表现为轻度过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屈光回退现象,B组回退(-0.16±0.53)D,A组回退(-0.14±0.49)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1、3和6个月两组总高阶相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和球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总高阶相差增加倍数低于A组(P<0.05)。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超薄瓣LASIK早期视力恢复快,LASEK视觉质量优于超薄瓣LASIK。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42例56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及矫正视力 .结果 术后1周裸眼视力超过0.5以上者49眼占87.5%,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低于术后3个月视力,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患者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患者,随机等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前者采取常规综合方法治疗,后者采取常规综合方法与胸腺肽α1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w后检测记录患者免疫功能、临床有效率、感染复发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两组IgG、IgA、IgM均无显著性变化(P ﹥0.05);常规治疗组仅 CD4^+/CD8^+有显著增加(P ﹤0.05),而联合治疗组CD3^+、CD4^+、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表达均有显著增加( P﹤0.05),CD8^+有显著减少( P﹤0.05),且联合治疗组在CD3^+、CD4^+、CD8^+、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表达、临床有效率、感染复发率及住院天数等指标上,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常规的综合治疗联用胸腺肽α1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感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丹胶囊对寒冷刺激小鼠模型的唾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含量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黄丹胶囊高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除对照组外,所有动物置于-20℃寒冷环境中刺激15 min,1次/d,连续3 d;黄丹胶囊高剂量、中等剂量、低剂量组3组小鼠于寒冷刺激前1 h,各组分别按1、2、4 g/kg剂量灌胃给予黄丹胶囊。第3 d寒冷刺激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1%毛果芸香碱注射液后取小鼠唾液,测定唾液中SIgA含量和溶菌酶活性。结果经寒冷刺激后,小鼠唾液中SIgA水平与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黄丹胶囊高剂量组SIgA含量较模型组非常显著地升高(P﹤0.01),中、小剂量组均有所上升但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黄丹胶囊高、中剂量组溶菌酶活性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中、高剂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小剂量组活性有所增加,但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与中、高剂量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在寒冷刺激下,小鼠上呼吸道体液免疫受到抑制,而黄丹胶囊能够提高寒冷刺激小鼠模型上呼吸道黏膜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刘百臣  张卯年  樊郑军  彭秀军  庞旭 《武警医学》2010,21(4):317-319,323
 目的 观察和分析Verisyse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高度近视13例19眼,术前平均球镜度数(-19.3±4.7 )D,平均柱镜度数 (-1.62±1.0 )D, 行Verisyse 人工晶状体置入术,观测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计数较术前略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眼压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2眼术中虹膜根部出血,1眼术中虹膜微小穿孔,2眼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 1眼术后人工晶体两次脱位.结论 Verisyse 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恢复快,效果显著,早期开展可见一些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36只眼PRK术后屈光回退患者施行LASEK。LASEK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1.98±0.65)D,平均角膜厚度为(470.17±18.46)μm,LASEK平均切削深度为(36.58±11.24)μm。结果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22只眼(占61.1%),0.8以上31只眼(占86.1%),0.5以上36只眼(占100%),平均屈光度为(-0.18±0.53)D,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角膜瓣混浊0级29只眼(占80.6%),0.5级5只眼(占13.9%),1级2只眼(占5.5%)。结论 LASEK治疗PRK术后屈光回退安全有效,长期效果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骨填充网袋(bone filling mesh container ,BFMCs)临床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4月~2010年10月我院症状性椎体压缩性骨析的90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男38例,女52例,年龄53~80岁,中位年龄67岁,61例(78%)为单纯性压缩骨折,23例(17%)为转移瘤,6例(5%)为血管瘤。所有患者为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进行过保守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1月、3月、6月疼痛评分(VAS法),并对伤椎高度及Cobb’ s角进行测量。对比术前术后疼痛评分的差异,评估伤椎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两组均无骨水泥外渗漏,C组骨水泥椎体外渗漏5例,未出现临床症状。A、B、C各组组内术后3天、1m、3m、6m的VAS评分与术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与术后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术后椎体中部及前缘椎体抬升百分比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C组与A、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obb’s角变化组内术后与术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术前与术后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组内术后与术前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治疗症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改善疼痛,抬升伤椎高度,后凸畸形矫正等方面具有满意效果,骨水泥椎体外渗漏率降低,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