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听觉P300(即P3)评估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疗效已达显著进步以上的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听觉ERP检查及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在治疗后,研究组靶刺激P300潜伏期缩短(P〈0.05)和波幅升高(P〈0.05),PANSS评定提示阴性因子分、反应缺乏因子分及抑郁因子分下降和激活因子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P300各项目和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ERP的P300可反映出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能改善U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将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5Hz组、10Hz组、伪刺激组,每组30例。3组在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刺激部位均选择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 DLPFC),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每天1次,每周5次,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和阴性症状量表( SANS)量表评定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比较,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SAN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9,39.73,31.90;P均<0.05),10Hz组较伪刺激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SAN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5.60,-5.70,-7.67;P均<0.05);10Hz组较5Hz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SAN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4.97,-5.80,-7.40;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10Hz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SAN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5,-7.03,-7.23;P均<0.05);5Hz组和伪刺激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SA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0Hz rTMS模式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理社会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治疗联合心理社会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52例).分别在两组入组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评定.结果 3个月后,实验组PANSS评定阴性量表分、反应缺乏因子和抑郁因子评分均下降(分别为t=2.01,2.10,2.04;P均<0.05),事件相关电位靶刺激P3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升高(分别为t=3.04,P<0.01;t=2.04,P<0.05).结论 心理社会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首次发病并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告知注意事项,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与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6月末分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评定和不良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第1、2、3、6月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同期两组间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同期两组间TE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末,两组WHOQOL-100各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5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及伪刺激治疗组,共接受20次rTMS治疗。治疗开始及疗程结束时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Anderson的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真刺激组SANS总分减分率为52.38±14.48%,伪刺激组SANS总分减分率为1.84±3.34%,两组阴性症状的改善状况差异明显(P〈0.01)。治疗前后,rTMS真刺激组的PANSS总分和N分减分率也明显高于伪刺激组(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合并rTMS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治疗联合心理社会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52例)。分别在两组入组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 SS)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评定。结果 3个月后,实验组PAN SS评定阴性量表分、反应缺乏因子和抑郁因子评分均下降(分别为t=2.01,2.10,2.04;P均<0.05),事件相关电位靶刺激P 3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升高(分别为t=3.04,P<0.01;t=2.04,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对7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不同性别进行分组,应用舒必利治疗,以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男性平均用药剂量大于女性平均用药剂量,有显著性差异(P=-0.034〈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男女用药剂量不一样,女性患者平均用药剂量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利培酮系统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时间为8同,随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采用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分别于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随访结束时,两组病人的PANSS总分及阴性、阳性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并且研究组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对男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安全性研究。方法:将100例男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齐拉西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对照组给予氯氮平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 PSP)及不良反应发生量表评定认知功能影响及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98,P<0.05);治疗后,治疗组WAIS-RC评分及PSP评分均显著提高,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6,2.54;P<0.05);治疗12周后,两组间临床疗效相当,且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4,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男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与单用氯氮平治疗临床疗效相当,但安全性高,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波西汀合并氯氮平对伴有阴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法,将11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瑞波西汀+氯氮平)和对照组(氯氮平+安慰剂)。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末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周末,研究组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心理健康维度及社会功能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瑞波西汀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安全有效,并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PD患者45例,根据年龄分组,≥60岁为PD老年组,〈60岁为PD非老年组。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ERP检测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AIS-RC)检查,测定患者的ERP的N2、P3波潜伏期、波幅和患者的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全智商(FIQ)等。结果:老年组PD患者ERP的N2、P3波潜伏期的异常率为73%,非老年组PD患者相应为33%,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老年组PD患者WAIS-RC测试异常率为60%,非老年组PD患者为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病程、受教育年限、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与ERP异常无相关性(P〉0.05);病程与患者的VIQ、PIQ、FIQ无相关性(P〉0.05);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与VIQ、PIQ、FIQ呈负相关(P〈0.05);受教育年限与VIQ、PIQ、FIQ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组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异常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D患者。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VIQ、PIQ、FIQ)不仅与年龄有关,而且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受教育年限相关。ERP的检测对认知功能障碍测试比WAIS-RC更敏感,且不受患者的病程、受教育年限、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影响,能客观反映出PD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雌激素与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患者组)与20名正常女性(对照组)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并用ERPP300(即P3波)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①患者组雌二醇(E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靶刺激N1、N2和P3波及非靶刺激P2波潜伏期延迟,靶刺激P3波及非靶刺激P2波波幅降低;③患者组E2水平与P300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r=-0.43,P=0.02)。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存在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注意力、记忆力缺陷和认知加工缓慢等认知障碍,雌激素水平与认知功能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素质标志还是状态性标志。方法:从2010年1~12月期间在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中选取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患者60例,作为患者组;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共120例作为亲属组;选取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听觉ERP检测,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采用的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结果:①患者组、亲属组与对照组间ERP的N2、P3波的潜伏期和P3波的波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为P〈0.01);②患者组的N2波的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亲属组和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③患者组和亲属组的P3波的波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而患者组和亲属组P3波的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P3波波幅倾向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素质性标志,N2波潜伏期倾向于精神分裂症的状态性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结合简易智能量表(MMSE)综合评价ERP对MC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80例受试者分别编入MCI组、痴呆组及正常对照组,均进行听觉及视觉ERP检测,统计分析各组别ERP的特点。结果:MCI组与正常组及痴呆组比较,P300潜伏期和N2-P3以及P2-P3峰间波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其异常出现率也有差异。结论:P300可作为反映认知功能变化和作MCI诊断的一个客观的电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22例LI患者的ERP,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LI患者组ERP的N1、P2、N2、P3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107.32±23.32)、(202.73±29.74)、(310.09±31.49)、(365.41±46.46)ms和(-2.31±2.95)μV.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LI组ERP的N2、P3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1、P2潜伏期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结论:LI患者可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ERP可以早期发现并诊断认知功能障碍,并可于临床表现及MMSE认知量表均未异常时发现认知障碍,是有一定客观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d(GsRd)对氯化锂一匹罗卡品点燃慢性白发性颞叶癫痫(TLE)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苔藓纤维发芽(MFS)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氯化锂一匹罗卡品点燃TLE大鼠模型,将24只造模成功的TLE大鼠随机分为单纯TLE组(生理盐水10ml/kg腹腔注射)12只及加用GSRd干预组12只(GsRd2mg/kg腹腔注射),另选6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观察以了解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取脑进行Timms染色作病理学观察以了解海马MFS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LE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海马齿状回MFS明显增多(P〈0.05);与TLE组相比,GSRd干预组可显著提高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减少MFS(P〈0.05)。结论:GSRd可能通过抑制MFS减轻TLE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助于阻断慢性自发性TLE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癫癎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癫癎临床的相互关系,并对ERP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癫癎患者在发作间期进行ERP检测。以潜伏期、波幅为观察指标。检测Fz、Cz、Pz点的N100、P200、、N200、P300波潜伏期,P300波波幅。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Cz点N100、P200、N200、P300波潜伏期延长(P〈0.01),P300波波幅病例比较对照组降低显著(P=0.00);癫癎患者头颅CT/MRI异常组较头颅CT/MRI正常组N200及P300波潜伏期延长(P〈0.05)。用两种及以上抗癎药组较用1种抗癎药组P200波潜伏期延长(P=0.00);病程〉5年组较1~5年组P200波潜伏期延长(P=0.00)。结论:癫癎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并有相应的ERP改变。ERP能够客观、灵敏地评价癫癎患者的高级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缺乏客观的检测指标和判断标准,往往被漏诊。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通过对PSD发生率、相关因素、影像学特点、认知功能缺损及其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变,并与脑卒中非抑郁患者(N—PSD)进行对比,探讨PSD可能的发病机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P300在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以达到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目的。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能够完成随访,符合课题要求的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其中脑梗死82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所有患者均经脑CT及MRI证实,并记录病灶部位分布,96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每月随访一次,连续12个月。采用中国精神分类方案第3版(CCMD-3)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抑郁组(PSD组,36例)和非抑郁组(N—PSD组,60例)。统计PSD组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并选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酗酒史、慢性病史、负性生活事件、病灶部位分布等可能的危险因素在PSD组和N—PSD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有显著差别的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随访时对两组患者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评分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差异及MMSE评分的变化。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阳性参数采用Logistic(Forward:Wdald法)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一般资料:在96例脑卒中患者中,36例发生抑郁,其发病率为37.50%(36/96),其中轻度抑郁21例(58.33%);中度抑郁12例(33.33%),重度抑郁3例(8.33%)。PSD组与N—PSD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文化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酗酒史、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慢性病史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PSD组与N—PSD组间单因素分析有差别的指标(酗酒史、慢性病史、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三个因素均进入议程,发生PSD的OR值分别为3.516、3.047和3.987,P〈0.05。2、临床表现和发病时间:大部分PSD患者均有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少数严重患者有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病程分布以卒中后3~6个月发生PSD最多见(19例,52.78%)。3、病变部位:96例脑卒中患者中,病灶位于左侧27例,位于右侧45例,多发24例;病灶位于左侧半球合并PSD率最高(59.26%),右侧次之(33.33%),多发病灶抑郁率(20.83%)最低(P=0.013)。4、MMSE评分:PSD组MMSE平均评分为(20.14±3.01)分,N—PSD组为(22.77±3.7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S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比例(41.67%)明显高于N—PSD组(20.00%,P=0.022)。5、P300检查:PSD组P300检查30例出现异常(83.33%),平均潜伏期(383.14±13.20)ms,平均波幅(6.14±3.29)μV;N—PSD组检查9例出现异常(15%)平均潜伏期(342.70±15.38)ms,平均波幅(16.50±3.28)μ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比较PSD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发现:P300潜伏期与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881,P〈0.001),P300波幅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63,P〈0.001)。结论:1、PSD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7.50%左右,多发生在脑卒中后3~6个月之间,以轻度抑郁多见。2、PSD的发病可能与病灶位于左侧半球、近期出现负性生活事件、酗酒、慢性病有关。3、PSD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受损。4、P300可为早期诊断PSD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