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部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先报道此病,描述为类似胸腺瘤的局限性纵隔淋巴结增生性疾病。此后文献多有报道,并分别命名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血管瘤样淋巴结增生症和淋巴样错构瘤等。由于该病少见,对其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术前易误  相似文献   

2.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即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或巨淋巴结增生症,是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次报道原因不明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以淋巴组织肿瘤样生长为特点的少见病变。笔者搜集经病理学证实,置有典型影像学特点的胸部、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各l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GLNH)、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血管瘤样淋巴结增生症、淋巴样错构瘤等.CD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未明的、介于炎症及肿瘤之间的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54年由Castleman首先描述,并于1956年提出其特征~([1]).  相似文献   

4.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195 6年由Castleman等[1] 首先报道此病,描述为类似胸腺瘤的局限型纵隔淋巴结增生性疾病,此后文献多有报道,并分别命名为Castleman病(Castle man’sdisease ,CD)、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和淋巴样错构瘤等[2 ] 。由于该病少见,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MR淋巴造影(MRL)对肢体淋巴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3.0T MR对582例肢体淋巴水肿患者进行MRL.并对淋巴结形态及显影情况,淋巴管数目和淋巴速度等进行评估.结果 原发性与继发性淋巴水肿淋巴回流障碍MRL均显示或为淋巴结受累、或为淋巴管受累、或为两者均受累.根据MRL显示的淋巴管数目,原发性淋巴水肿可分为淋巴系统不发育、发育不全和淋巴系统增生3类;继发性淋巴水肿可分淋巴管闭塞减少型和淋巴管开放增多型.动态MRL显示原发性淋巴水肿受累肢体淋巴回流速度平均为(1.0±0.62)cm/min,显著慢于继发性受累肢体平均流速(2.22±1.64)cm/min(P<0.01).在原发性与继发性淋巴水肿中,对侧相比患侧淋巴结MRL均表现为显影数目少、显影延迟和显影信号低.结论 动态MRL能够评估肢体淋巴水肿淋巴系统形态及功能改变,为淋巴水肿诊断提供有力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4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呈鲜红色,量约1200 ml(3次),伴尿急、尿频,无尿痛及腹、腰痛,无发热、寒战.既往有高血压史10年.体检:尿潜血(++),蛋白质≥3 g/l,白细胞4~6/HP,考虑泌尿系感染,给予利复星静脉滴注后,患者血尿、尿频、尿急症状消失,持续抗感染、降压治疗半个月,多次复查尿常规,尿蛋白均≥3 g/l,24 h尿蛋白量为0.88 g,血肌酐151 μmol/l.  相似文献   

7.
胃反应性淋巴样增生(RLH)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良性增生。名称较多如滤泡性胃炎,反应性淋巴网状增生,假性淋巴瘤等.国内报告不多,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一例报告如下。董××,女性,48岁.住院号113130.空腹胃痛八月余,呈间歇性发作,近一个月来反酸呕吐,柏油样便。查体无异常发现。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普通法俯卧位像,胃窦部痉挛,粘膜皱襞粗大紊乱(图1)。低张造影府卧位象,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MSCT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病变部位、形态表现、增强表现、淋巴结肿大及其他结外器官的受累情况等.结果 (1)形态表现:弥漫性增厚型8例(72.7%),其中胃5例,肠3例;局限性肿块/结节型3例(27.3%),其中胃2例,肠1例;肿瘤导致管腔"动脉瘤样扩张"2例,均发生于肠道;另有1例回盲部局限性肿块/结节型,病灶致局部肠腔狭窄.(2)增强表现:10例(90.9%)中度或明显强化,9例(81.8%)均匀强化.(3)淋巴结及其他结外器官受累情况: 5例(45.5%)累及区域淋巴结,1例(9.1%)累及区域淋巴结及膈下远处淋巴结,1例(9.1%)同时累及膈肌两侧淋巴结;2例(18.2%)伴有其他结外器官受累.(4)临床分期:Ⅰ~Ⅱ期9例(81.8%),Ⅳ期2例(18.2%).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可为胃肠道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提供可靠依据,建议将胸部和腹盆腔联合增强扫描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质MR淋巴造影对评价淋巴动力学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用改良的Danese手术方法在13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肢一侧形成淋巴水肿模型,另一侧作为对照.在每只大白兔双侧后肢足背部趾蹼处注射0.2 ml欧乃影,按摩注射部位30 s.分别于对比剂注射前后进行三维MR淋巴造影及延迟淋巴造影成像.测量不同延迟时间引流区域淋巴结的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结果对照侧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髂淋巴结/后腹膜淋巴结分别于注射对比剂10、20、30 min后信号强度达到峰值.实验侧在淋巴水肿的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引流远端腹股沟及髂窝淋巴结信号强度峰值高度及峰值时间下降和延迟. 结论间质MR淋巴造影可以定量地评价引流区域淋巴动力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回肠未端淋巴沪泡增生症为回肠末端孤立淋巴小结及集合淋巴小结(Peyer淋巴丛)的非特异性增生。1914年由Marina—Fiol,Rof及StrOmbeck首先报道。  相似文献   

11.
倪兆敏 《放射学实践》2000,15(6):383-383
患者,男,48岁.低热,夜间盗汗3个月,无咳嗽、咳痰. 体检:T36.5℃,P80次/min,BP14/10kPa,R20次/min.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腹平软,无压痛,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叩击痛(-)脊柱四肢正常,神经系统(-). 化验:红细胞4.75×1012/l,白细胞6.6×109/l,中性70%,淋巴30%,血小板124×109/l,血红蛋白116g/l. B超:脾实质内见多个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约1.2cm× 0.9cm~3.3cm×2.0cm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其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状,境界尚清,后腹膜见一肿大淋巴结.考虑脾内占位性病变伴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2.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变局限于肿大的淋巴结的原因不明的良性病变,又称为Castleman病[1]、纵隔淋巴结样错构瘤或血管滤泡样淋巴结增生.本病临床上较罕见,我院于2003年曾收治1名该病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侵袭程度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样癌(pLELC)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病理证实的pLELC患者的术前CT影像表现、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其中88例行胸部CT增强检查。结果:103例pLELC患者按侵袭程度分为可切除组(Ⅰ~ⅢA期,62例),晚期不可切除组(ⅢB~Ⅳ期,41例)。影像上,可切除组常表现周围型(58/62,93.5%),多数近中线结构(33/62,53.2%),病灶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37/62,59.7%),伴局部“晕征”(41/62,66.1%),且多数与胸膜关系密切(47/62,75.8%);而不可切除的组中央型及周围型差异不明显(20 vs. 21),多数近中线结构(38/41,92.7%),易累及胸膜(35/41,85.4%)、出现血管漂浮/包埋(34/41,82.9%),多数存在分叶(28/41,68.3%)、阻塞性炎症(34/41,82.9%)、邻近支气管累及(26/41,63.4%)及淋巴结增大/转移(37/41,90.2%)。结论:可切除原发性肺淋巴上皮样癌CT表现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X线表现.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经骨髓、淋巴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X线资料.结果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X线表现主要为肺间质性病变或渗出性病变,骨质破坏,骨质硬化,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肠壁结节样增厚和肠腔狭窄.结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X线表现虽然没有特异性,但是正确认识它对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近四年来,我院收治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4例,其中内镜发现2例,钡餐、手术各1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例1 男,22岁。间歇性右下腹疼痛、腹泻1年。查体:右下腹有明显压痛。粪常规:鞭虫卵0~1/低,钡餐:回肠末端有蜂窝状粘膜不规则改变,有大小不等的颗粒状充盈缺损。剖腹探查见回肠末端距回盲瓣约15cm处肠壁增厚,触之有砂粒样感,局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行右半结肠切除。活检报告为回肠良性淋巴滤泡增生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前哨淋巴结(SLN)显像等指导活组织检查技术(SLNB)在口腔鳞癌分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Cn0期口腔癌患者31例,肿瘤旁黏膜下注射专利蓝和99Tcm-右旋糖酐(DX),分别采用蓝染法、淋巴显像法、术中γ探测法定位SLN.行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对常规切片阴性者采用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鼠抗人角蛋白抗体(Ael/AE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计算SLN的检出率及评价cNo期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真实状态.结果 用蓝染法、γ探测、淋巴显像分别检测出25(80.6%),31(100.0%),30(96.8%)例的SLN,SLN分别为44,55,51枚,平均每例1.4(1~3)枚.非 SLN(NSLN)1302枚.常规病理检查SLN转移(阳性)6枚(6例),其中1例伴NSLN转移.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检出I例SLN转移.续切片+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出2例SLN转移.未发现单独的NSLN转移病例.结论 蓝染法、γ探测和淋巴显像对SLN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指导的SLNB检测可显示cN0期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的真实状态;连续病理切片和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微小转移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7.
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的技术方法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对评价正常淋巴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价值及技术方法。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4只,在每只大白兔双侧后肢足背部趾蹼处注射0.2 m l欧乃影,按摩注射部位30 s。分别于造影剂注射之前及注射按摩后5、10、20、30、60、90、120 m in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淋巴造影成像(3D CE-MRL)。测量不同延迟时间引流区域淋巴结的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引流区域各组淋巴结、淋巴管及胸导管显示清晰。腘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髂淋巴结/后腹膜淋巴结分别于注射造影剂10 m in、20 m in和30 m in后信号强度达到峰值。双足注射部位未见炎症反应。结论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可以有效可靠地显示引流区域淋巴管、淋巴结的解剖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乔治  焦华波 《人民军医》2002,45(5):307-307
巨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病 )是临床上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 ,195 4年由Castleman首先描述 ,195 6年确定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1 病例报告患者男 ,35岁 ,因下腹部包块 8个月入院。查体于左下腹可扪及 10cm× 8cm× 8cm包块 ,固定、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白细胞 4 1× 10 9/L ,血小板 92× 10 9/L。B超及CT均报告盆腔内实性占位 ,其内可见钙化灶 ,膀胱等盆腔器官受压移位。术前病理报告可见成熟的淋巴组织。术中发现肿瘤位于盆腔腹膜外 ,与左侧髂血管联系紧密 ,为相互粘连成团的巨大淋巴结 ,切面呈灰…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24岁.多饮、多尿1个月.每日饮水量约16 000 ml,24 h 尿量15 000 ml,在外院检查血糖5.3 mmol/L,服中药治疗半月,烦渴、多饮、多尿症状无好转.门诊以"尿崩症"收入我科,入院查体: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1次/min.皮肤干燥,双肺呼吸音低,未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WBC 12.35×109/L、中性粒细胞0.76、RBC 5.6×1012/L、HCT 0.461 L/L、Hb 164 g/L、PC 304×109/L,血糖3.67 mmol/L,肝肾功能、血生化、ANA(-)、Ani-dsDNA(-)、SSA(-)、SSB(-),尿常规:尿蛋白(-)、尿比重1.005.CR示双髂骨、股骨头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值大小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38例胃癌的MSCT资料,测量胃周淋巴结短径径值,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8例中,经MSCT于23组胃引流区检出淋巴结共217个,其中阳性淋巴结105个(阳性率48.4%),阴性淋巴结112个;阳性组淋巴结的短径均数为(9.7±6.2)mm,阴性组淋巴结短径均数为(6.0±2.1)mm,两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淋巴结按短径径值大小分为4组,短径1~5mm组阳性率为20.8%(5/24),6~9mm组阳性率为42.5%(54/127),10~15mm组阳性率为61.2%(30/49),15mm以上组阳性率为94.1%(16/17),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短径值>5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95.2%(100/105),特异性为16.1%(18/112);以短径值>10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43.8%(46/105),特异性为81.2%(91/112)。结论:随着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的增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增加,但以某一径值作为评估转移阈值,无法同时保证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故MSCT评估胃癌淋巴转移不能单纯依靠径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