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呼吸力学的监测指标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意义。方法:38例开胸手术的患者常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除常规监测外,在平卧位、侧卧位监测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并分别记录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导管位置前、后的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时的Peak、CT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双腔气管导管位置正常时,平卧位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肺通气时,侧卧位与平卧位相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异常时,无论双肺通气还是单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准确地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Peak监测能早期预警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输尿管软镜(FUR)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后,在平卧位及侧卧位依次以听诊法和输尿管软镜检查法判断和调整双腔管的位置,再以纤维支气管镜(FOB)复核,记录导管位置及调整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平卧位经听诊法认定导管错位需予调整者28例,听诊法判断DLT正确就位后,经FUR检查,发现导管错位需予调整者42例,平卧位时FUR对导管位置的调整率大于听诊法(42%∶28%,P0.05)。所有患者平卧位下经FUR检查及调整导管位置后以FOB复核,DLT均位置正确。患者侧卧位后,经听诊法认定导管错位需予调整者12例,听诊法判断DLT正确就位后以FUR检查,发现导管错位25例,侧卧位时FUR对导管位置的调整率大于听诊法(25%∶12%,P0.05)。所有患者侧卧位下经FUR检查及调整导管位置后以FOB复核,DLT均位置正确,术中双肺隔离满意,单肺通气(OLV)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96%,气道峰压(Paw)30 cm H2O。结论输尿管软镜可以方便有效地用于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定位,其定位准确性与纤维支气管镜类似,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氦氧机械通气对盐酸所致兔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的肺组织炎性反应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空氧组(空气氧气混合组,O组,N2∶O2=1∶1)、氦氧组(H组,He∶O2=1∶1),每组5只.N组仅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其余3组采用气管内灌注稀盐酸的方法建立ALI模型,N、M组给予空气通气,O、H组给予相应气体通气.通气治疗4h后处死家兔.分别于初始(气管插管)、模型建立、通气治疗4h3个时间点记录各组家兔气道峰压、胸肺总顺应性、动脉血气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结果:初始各组气道峰压、胸肺总顺应性、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建立后,与N组比较,M、O和H组的气道峰压升高,胸肺总顺应性、PaO2下降(P<0.05),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4h后,H组气道峰压较M组和O组下降、胸肺总顺应性上升(P<0.05),但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M、O和H组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但M、O和H组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提示,H组肺组织血管和(或)肺泡腔内的炎性渗出明显轻于O组.结论:氦氧机械通气能降低兔ALI模型的气道峰压,改善胸肺总顺应性,减轻肺组织的炎性渗出,但对PaO2、PaCO2及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在微量泵输注全麻下腹腔镜腹腔手术体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探讨既可保持良好的手术操作条件,又可维持最低气道压和合理通气,为手术设定合理的气腹机限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和子宫附件手术患者64例,分上腹组和下腹组,每组32例。测定在气腹压为OKpa、1.3Kpa和1.9Kpa时,平卧位、低位位和头高位的气道峰压(peak)、平台压(plat)、胸肺顺应性(compl)、PETCO2、SPO2、HR和BP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平卧时IAP=1.3和1.9Kpa时,平均peak和plat比IAP=OKpa时分别增加25%、49%、30%和58%,顺应性下降分别为26%和40%,头高位和头低位时peak均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微量泵输注全麻下气腹压在1.3-1.9Kpa可避免高气道压对通气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持麻醉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反比通气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反比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犬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Siemens900C呼吸机和HP1165A监护系统,观察反比通气时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平均气道压和动态胸肺顺应性变化。结果:反比通气组的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显著低于常规通气组(P均<0.01),平均气道压和动态胸肺顺应性显著高于常规通气组(P均<0.01~0.05)。结论:反比通气在改善ARDS呼吸动力学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通气,对ARDS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双侧气道峰压差用于判断双腔管位置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侧气道峰压差与双腔气管内导管对位的关系,寻找其到住的简易方法。方法:297例手汗症患者行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用Datex气体分析仪观察不同情况下双侧气道压力的变化,并根据其调整双腔气管内导管的位置。结果:双侧气道峰压差大于6.8cmH20,提示导管对位不良。用此法导管临床到位率达97.5%。结论:双侧气道峰压差有助判断双腔气管内导管的临床到位情况。  相似文献   

7.
纤维内镜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毛振北  蒋迅 《临床医学》2009,29(1):62-64
目的研究使用纤维内镜给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方法和意义,总结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应用的规律。方法行开胸手术或单肺通气的患者100例,分别在平卧位和侧卧位时先用听诊法定位,再用纤维内镜确定调整导管位置,记录结果。结果平卧位和侧卧位时纤支镜检查分别有68%和43%的导管需调整位置,右侧导管较左侧导管更容易错位,导管错位在侧卧位时以偏浅为主,平卧位过深与过浅相当。结论使用纤支镜给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是一种更加准确、直观、可靠的方法,在插管、改变体位后和手术过程中以及使用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时必须常规进行纤支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正单肺通气(OLV)下的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适用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目前OLV的方法主流上以双腔气管插管和支气管封堵器为主, 支气管封堵器通常与单腔气管导管配合使用, 操作简单, 对气道损伤小, 患者平卧位、侧卧位时均可放置~([1]), 近年来大量应用于OLV。双腔气管插管和支气管封堵器各具优缺点, 相比较而言, 临床上双腔气管插管使用比支气管封堵器更常见。  相似文献   

9.
王希颖  刘玖昀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1):1215-121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用于双腔支气管插管肺部手术麻醉的重要性。方法58例需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下行胸科手术的患者,在插管及放置手术体位后,分别以听诊法和纤支镜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结果插管后听诊法导管位置满意30例(51.7%),改变体位后14例听诊肺隔离不满意,进一步行纤支镜检查发现4例导管发生近端移位,发生率28.6%(4/14)。结论准确定位双腔支气管导管、合理进行单肺通气是双腔支气管插管麻醉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原皓  邹亮  孙莉 《医学临床研究》2014,(8):1457-1458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容量保证(PCV-VG)单肺通气(OLV)模式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ASA Ⅰ~Ⅱ级)分为两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采取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手术进胸前先行双肺定容通气(VCV),潮气量(VT)10mL/kg,通气频率(f)12次/分钟;进胸后行OLV。A组采用VCV模式,VT为8mL/kg,f为12次/分;B组采用PCV-VG模式,压力限定设为双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peak),VT为8mL/kg,f为12次/分。分别于OLV前(T1)、OLV30min(T2)、OLV60min(T3)、和恢复双肺通气(TLV)30min(T4)4个时点观察患者 VT、分钟通气量(MV)、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和计算肺有效动态顺应性(Cdyn)。【结果】与A组比较,B组Ppeak、Pmean降低,VT 、MV、PET CO2无显著性差异,而Cdyn升高。【结论】老年患者食管癌根治术OLA时采用PCV-VG模式可降低Ppeak ,同时又保证了通气量,改善了Cdyn ,利于老年患者肺保护。  相似文献   

11.
胸科手术常需单肺通气,大多通过一些气道管材来实旋,常用的有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导管。支气管封堵导管由于插管和定位比较方便,对肺的损伤小,以及双肺隔离较彻底且可选择性阻塞一侧肺或肺叶,而被广泛应用。支气管封堵导管须从单腔气管导管内置人到需萎陷侧肺支气管内,为保证单肺通气时准确对位的效果,常需借助纤维支气管镜来定位。作者采用盲探法完成多例麻醉,并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气管内置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是实现分肺通气途径之一。双腔支气管导管有2个管腔,将其用于胸科手术中可达到双肺隔离及分肺通气的目的,避免分泌物阻塞健侧支气管和肺,便于控制通气和手术操作。双腔支气管导管有周定的弯曲,没有嵴沟,可避免气管撕裂,同时又降低了导管扭曲的发生率,还可为外科医生创造良好的手术视野,可对双肺使用不同的呼吸模式,进行不同的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13.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在双腔支气管插管麻醉中的应用。方法46例需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下行胸科手术的患者,在插管及改变手术体位后,分别以听诊法和纤支镜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结果插管后听诊法导管位置满意32例(69.5%),改变体位后10例听诊肺隔离不满意,进一步行纤支镜检查发现7例(15.3%)导管发生近端移位,发生率70%(7/10)。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有助于提高双腔管插管的成功率,在双腔管插管时和改变体住后,宜常规行纤支镜检查定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中非通气侧肺高频喷射通气(HFJV)在I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合并I型呼吸衰竭全麻单肺通气胸科手术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7例,全麻快速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HFJV组(H组)单肺通气后非通气侧肺行HFJV;对照组(C组)行单肺通气。分别于麻醉前(T0)及0LV前(T1)、OLV后10min(T2)、30min(T3)、60min(T4)、术毕恢复双肺通气后10min(T5)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肺内分流量/心输出量(Qs/Qt)],同时监测气道压力并计算肺顺应性(Cdyn)。【结果】C组有4例患者由于严重低氧血症退出该研究;与T,时比较,Tz~Ta时两组PaO2均下降,Qs/Qt、气道峰压(Pmax)升高、Cdvn下降(P〈0.05);与C组比较,H组Tz~Tt时Paoz显著增高、Qs/Qt显著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Cm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频喷射通气辅助单肺通气可降低I型呼吸衰竭患者肺内分流,维持较好的PaO2。  相似文献   

15.
黄珺 《护理研究》2006,20(5):1179-1180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雾化吸入对气管插管覆机械通气病人的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49例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雾化吸入长托宁,对照组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记录雾化前及雾化后10min、30min、60min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雾化后观察组气道峰压、呼吸阻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肺顺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托宁雾化吸入用于气管插管度机械通气病人,可有效降低病人的气道峰压、呼吸阻力。同时改善肺顺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盲插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胸科手术的安全性,寻找一种简单、实用、适合基层医院行单肺通气的方法。方法 40例行单肺通气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组(DLT组)和支气管封堵组(BOD组),每组20例。DLT组常规插入双腔气管导管,用听诊器听诊确定导管位置并固定;BOD组先常规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固定后从中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至目标肺侧支气管。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定位时间,单肺通气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气道压(PAW)、脉搏氧饱和度(SpO2),术后声音嘶哑、咽痛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盲插DLT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及术后声音嘶哑、咽痛的发生率较BOD组显著升高(P<0.05);BOD组单肺通气(OLV)30 min、60 min患者气道压比DLT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侧肺萎缩及手术视野暴露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相比更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且可减少术后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盲插支气管封堵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单肺通气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时胸肺顺应性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凌斌  孙洁  顾云帆  李斌  李冰沁  刘萍 《临床荟萃》2000,15(12):533-534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时胸肺静脉静态顺应性(thoracic compliance,静态Ct)、动态顺应性(动态Ct)、气道峰压(Peak)、气道阻力(Res)、平台压(Plat)变化规律,为亚低温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9例因脑部疾患行亚低温治疗机械通气的患者,于治疗前、亚低温时及复温后行上述各项检查。结果 亚低温时胸肺静态Ct、Plat无明显变化(P〉0.05),而胸肺动态Ct明显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在胸科手术中实行双肺隔离及单肺通气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08例开胸手术患者,采用DLT气管插管,并配合纤支镜行DLT定位,术中行单肺通气。根据监测,及时调整DLT的位置,保证健侧肺通气顺畅。结果:106例患者成功置入DLT,8例术中有移位,经纤支镜及时调整。结论:正确的运用DLT插管,不断的提高DLT插管技术和术中管理水平。可为开胸手术创造良好的手术视野,能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及时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用CT个体化确定双腔支气管插管型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CT片测量支气管起始部内径选择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型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胸外科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根据身高经验选择,观察组(B组)根据CT片上支气管分叉处直径选择与支气管直径寸相同或稍小的双腔导管,用光纤支气管镜观察导管位置。结果:A组导管临床定位满意率只有90%,镜下检查导管位置正确率仅有86%;B组临床满意率100%,镜下位置满意率98%,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测量支气管分叉处直径,选择适宜型号的双腔导管,能达到双肺安全有效的隔离,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普通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和可视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用于开胸手术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开胸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普通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和可视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比较两组双腔气管导管定位时间及观察插管应激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结果可视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组气管导管定位时间比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普通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组短,定位及术中管理便捷;可视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组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普通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组也没有差异。结论可视双腔气管导管定位时间短,定位准确,易于术中管理。但是仅有左侧双腔一种类型,应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