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肘部尺神经炎的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5例肘部尺神经炎患者行带尺神经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返动脉后支的吻合支、尺神经前置的方法治疗,观察肘部尺神经血供特点及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2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1年半,平均11.6个月。按Pasque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优1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2%;与术前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肘部尺神经炎的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5例肘部尺神经炎患者行带尺神经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返动脉后支的吻合支、尺神经前置的方法治疗,观察肘部尺神经血供特点及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 1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0.6个月.按Pasque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6%;与术前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肘管段尺神经血供,为带血供尺神经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防腐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肘管段尺神经的血供来源和血管外径及血管长度的相关资料;模拟临床尺神经前置术,测量带血供尺神经所需游离长度及无张力前移距离。结果肘部尺神经血供未内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剖动脉和尺侧返动脉背侧支,3条营养血管起始外径分别是1.6±0.4mm、1.2±0.4mm和1.5±0.8mm;与足神经伴行长度分别是15.7±2.1cm、5.0±0.9em和5.9±1.1cm;至肱骨内上髁距离分别是15.0±1.3cm、4.5±1.1cm和5.0±1.2cm。模拟临床尺神经前置术,带血供尺神经所需游离长度为12.6±1.9cm,无张力前移距离为1.8±0.6cm。结论带血供尺神经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症切实可行,带血供疋神经所需游离长度平均为12.6cm·,无张力前移距离平均为1.8cm。  相似文献   

4.
<正>肘部迟发性尺神经炎也称肘管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外周神经嵌压性疾病,可引起手部尺侧麻木、疼痛,及手部肌肉萎缩等症状,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尺神经前置术,我科自2007年3月~2010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充分游离、松解受压尺神经,并将尺神经伴行动脉与尺神经一起前移,深筋膜瓣包绕固定治疗肘部尺神经炎26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尺神经前移术的解剖及其临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必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4 8侧成人上肢标本对肘部尺神经的营养血管伴行长度及其分支 ,屈肘时尺神经拉长长度、移位和摩擦点等进行观测。2侧上肢标本摹拟手术。结果 :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分别与尺神经伴行长度为 14 .8± 1.1cm、4 .9± 1.0cm、6 .3± 1.1cm ;尺神经在肘部发出 1~ 2支关节支 ,2~ 3支肌支 ;肘关节自伸直位至屈曲 135°尺神经平均向近端拉长 5 .2mm ,向远端拉长 3.4mm ,并有向前移位和拉紧 ,以肱骨内上髁为固定摩擦点 ,以尺骨冠突内侧结节为活动摩擦点。结论 :保护尺神经血供及其肌支行尺神经前移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肘管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术式设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测2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及32例患者尺神经移置前后的解剖变化。结果 尺侧上副动脉可与尺神经一同前置;皮下前置伸肘位时尺神经易受牵拉,肌下前置伸、屈肘时均不受牵拉;新肘管可充分容纳尺神经。结论 尺神经松解加肌下前置术符合生物力学及神经生理学要求,为治疗肘管综合征较佳术式。  相似文献   

7.
丁土旺  陈春仙 《中原医刊》2006,33(19):72-72
肘部创伤性尺神经炎又称肘管综合征、肘尺管综合征或肘后迟发性尺神经炎,是尺神经在肘后的肘管内受压或慢性损伤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自1991年1月至2003年6月,笔者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肘部创伤性尺神经炎2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尺神经前置手术治疗尺神经损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尺神经前置手术方法治疗尺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临床分析病例采用尺神经前置方法治疗的19例尺神经损伤。结果:19例尺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经1个月~4年随访,按一般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84.2%。结论:尺神经前置手术方法治疗尺神经损伤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游离皮瓣移植一个新的供皮区——上臂内侧皮瓣。它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尺侧上副动脉,我们进行了70具尸体解剖研究并于临床应用于7例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由于此皮瓣皮肤色泽优美、富有弹性、质地细赋、厚薄均匀、无毛发生长,因此临床上用来修复面颈手部组织缺损时,与周围正常皮肤色泽协调,无论从美容和恢复功能两方面均能获得满意疗效。尺侧上副动脉的血管变异较大,有时甚至缺如。在尺侧上副动脉管径过细不宜作显微吻合时,可使用一支由肱动脉上部向外侧发出的供应肱二头肌及其表面皮肤的肌皮动脉,作为供血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artin-Gruber吻合支对肘部尺神经损伤临床及电生理诊断的影响。方法总结了5例存在Martin-Gruber吻合支的肘部损伤病例,就其临床表现、电生理表现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因为前臂段存在Martin-Gruber吻合支,肘部尺神经完全损伤的患者原尺神经支配的手内肌功能可以部分保留,导致临床及电生理表现与实际神经受损程度不符。结论充分认识和了解MGA的解剖及电生理特点对于临床医师及电生理医师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时上肢正中、尺神经损伤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尺神经血供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22例成人专供研究用的上肢,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了尺神经营养动脉的数目、长度、口径、起始和分布区域,及其进入神经干的样式等,营养动脉的主要来源动脉是:肱动脉、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背侧支、尺动脉和骨间前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采用尺神经带血管蒂深筋膜下前置术和肌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均接受尺神经前置治疗。其中,26例患者采用尺神经带血管蒂深筋膜下前置术,采用保留尺侧下副动脉在尺神经上的吻合支,行带血供尺神经深筋膜下前置术治疗。26例采用肌下前置术,尺神经从肘管游离松解后,尺神经前置于肌肉深面。结果 52例患者随访15~32个月(平均27.1个月)。尺神经带血管蒂深筋膜下前置术26例患者:术后Pasque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优1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2.3%;肌下前置术26例患者:术后Pasque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优11例,良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3.1%。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管综合征患者宜行尺神经带血管蒂深筋膜下前置术。  相似文献   

13.
肘管综合征又称为创伤性尺神经炎、迟发性尺神经炎、肘部尺神经卡压。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上肢神经卡压症之一。症状严重者需手术治疗,我们采用单纯尺管切开减压、尺神经前移和显微神经松解术等治疗19例,现做一总结复习。  相似文献   

14.
手背尺侧皮瓣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30例成人上肢标本,对手背尺侧皮瓣的动脉、静脉及神经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①手背尺侧皮瓣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尺动脉腕背支(93.33%),骨间前动脉腕背支(3.33%)及其他动脉等。这些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成网,分布于整个皮瓣。尺动脉腕背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起端外径分别为1.39mm和1.25mm。②手背尺侧皮瓣的静脉,主要是贵要静脉及其属支。贵要静脉在尺骨茎突高度的外径为2.14mm。③手背尺侧皮瓣的神经是尺神经的手背支,其起端外径为2.07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artin-Gruber 吻合支对肘部尺神经损伤临床及电生理诊断的影响.方法 总结了5例存在Martin-Gruber吻合支的肘部损伤病例,就其临床表现、电生理表现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因为前臂段存在Martin-Gruber吻合支,肘部尺神经完全损伤的患者原尺神经支配的手内肌功能可以部分保留,导致临床及电生理表现与实际神经受损程度不符.结论 充分认识和了解MGA的解剖及电生理特点对于临床医师及电生理医师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对上肢正中、尺神经损伤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尺神经外膜松解并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经确诊的26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尺神经外膜松解及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术中观察并记录尺神经卡压的部位、范围、粗细及质地等;术后观察患者感觉恢复、肌萎缩恢复、爪型手恢复及手指内收、外展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肘管综合征病例均获随访,23例明显改善,运动感觉均获恢复;2例感觉恢复,运动无恢复;1例运动、感觉均无恢复。结论:尺神经外膜松解并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时肘管综合征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者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7.
以肘网血管为蒂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以肘网血管为蒂骨膜瓣移位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骨不连提供解剖学资料 ,优化手术设计。方法 :在 3 4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肘关节周围非主干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吻合并测量其起点外径、长度及骨膜瓣可取面积。结果 :中副、桡侧副、尺侧上副、尺侧下副、桡侧返、尺侧返、骨间返动脉的起点外径均在 1mm以上 ;其中桡侧副、尺侧下副、骨间返动脉有骨膜支各供应肱骨下段外侧、肱骨下段内侧、尺骨上段背侧 ;桡侧副、桡侧返、骨间返动脉在肘关节桡侧有恒定的吻合 ,尺侧上副、尺侧下副、尺侧返动脉在肘关节尺侧有恒定的吻合。结论 :①肘网血管在肘关节桡、尺侧吻合恒定 ;②肘关节周围有 3个骨膜瓣供区 ;③各骨膜瓣供区的近端和远端至少有 1支肘网血管供应 ,可向近端或远端移位 ;④肘网血管为蒂骨膜瓣设计多样 ,应根据各骨膜瓣应用解剖要点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8.
带血管蒂肱骨骨膜瓣移位治疗肱骨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肱骨远端骨膜瓣移位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方法:采用桡侧副动脉为蒂肱骨远端外侧骨膜瓣和尺寸侧下副动脉为蒂肱骨下端内侧骨膜瓣的移位术治疗肱骨骨不连。结果:从1996年3月开始,经临床应用12例(肱骨中段骨不连6例,肱骨下段骨不连4例,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并肌组织嵌入2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以桡侧副动脉或尺侧下副动脉为蒂的肱骨远端骨膜瓣移位术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带血管蒂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5~2006年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的57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年龄、病程、病因、术中发现对手术预后的影响,观察感觉障碍、爪形指、第1背侧骨间肌萎缩、手指内收外展受限等的恢复进程,并检查肘部切口瘢痕触痛情况.结果:肘管综合征轻度27例疗效优良率为96.3%,中度15例疗效优良率为93.3%,重度11例疗效优良率为9.1%,4例肘部手术瘢痕有叩击痛.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可行、有效的方法.年龄小、病程短、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者术后恢复时间短、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超声扫查40例手尺侧麻木、内在肌萎缩症状患者的肘部尺神经,观察尺神经的前后径和横径,进行与对侧的对比分析,对明确为肘管综合征者实施手术治疗.[结果]高频超声扫查的40例尺神经患者,35例诊断为肘管综合征,5例为中枢性疾病,其中32例行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3例患者放弃治疗.[结果]高频超声可以观察肘部尺神经的周径,方便与对侧比较,并能显示神经受压的部位和行程,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