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郭康  李文才 《解剖学杂志》2011,34(5):619-622
目的:探讨Tenascin-C(Tn-C)和CD9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涎腺肿瘤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显色法检测Tn-C、CD9在多形性腺瘤(PA)、腺样囊性癌(ACC)、黏液表皮样癌(MEC)和腺泡细胞癌(ACCa)中的表达.结果:Tn-C、CD9在4种涎腺肿瘤中均有表达,Tn-C在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8例AC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获取预后信息。结果 18例AC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0岁。肿瘤大体上多界限清楚,镜下呈浸润性生长,主要由筛状、管状-梁索状、实体和微囊结构组成。肿瘤成分包括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肿瘤的腺上皮成分表达CK7、CK5/6和CD117,肌上皮成分表达SMA和p63,基底样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K5/6、p63和CD117。随访期内有2例患者肿瘤局部复发,无患者死亡。结论 ACC是一组具有形态学异质性的肿瘤,其腺上皮、肌上皮和基底样细胞成分的免疫表型各有特点,联合运用CK7、CK5/6、p63、SMA和CD117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ACC预后良好,具有基底样特征的实体型ACC可能是侵袭性更强的组织学亚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EC)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探讨涎腺MEC与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的细胞学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存档的21例头颈部涎腺MEC及190例涎腺PA的细胞学涂片。结果 MEC主要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背景可有黏液以及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黏液常见;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异型性,细胞核深染,染色质粗或略粗且分布不均,细胞核大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核分裂象少见;小核仁可见,部分病例核仁明显;瘤细胞胞质丰富。PA细胞学涂片黏液背景特点与MEC相似,其与MEC的不同之处主要为:单个散在分布的肿瘤性导管细胞少见;肌上皮细胞多见;细胞核染色略深,形状规则一致、大小均一、无异型性;瘤细胞胞质无MEC丰富。结论涎腺MEC与PA细胞学表现既相似又各有特点,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细胞学诊断及鉴别。黏液物质是细胞学诊断MEC的重要线索,但非该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改变。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是诊断MEC的必要条件,肌上皮细胞和成团的腺上皮细胞是诊断PA的必要条件,也是鉴别MEC与PA可靠的细胞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3次入院手术病理检查组织形态有较大变化.第一次活检标本镜下见淋巴结包膜完整,结内肿瘤组织主要由3种细胞构成: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及表皮样细胞,并可见较多含黏液的囊腔结构.第二次见肿瘤仍位于淋巴结内,主要由表皮样细胞构成,偶见分泌黏液的细胞,含黏液的囊腔结构几乎全部消失.第三次活检标本见横纹肌内浸润的癌细胞巢主要由表皮样细胞构成.随访2年,未见其他部位肿瘤.结论 (1)颈部淋巴结可能会发生原发性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2)颈部淋巴结的黏液表皮样癌可反复复发并发生结外浸润.(3)随着病变进展和(或)复发,黏液表皮样癌的分化程度会逐渐降低,组织病理学形态会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侵及宫颈近全层,盆腔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免疫表型:腺样囊性癌成分p63、CK7、S-100均(+);HHF-35、34βE12、CK17、ER、PR均(-),鳞状细胞癌成分34βE12、p63(+);CK17、S-100、CK7、HHF-35、ER、PR均(-)。结论发生于宫颈的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该肿瘤术前诊断易出现漏诊,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气管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SP法对4例支气管EMC的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分析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 EMC由内层腺上皮及外层肌上皮构成,呈双套管结构。腺上皮成分CK、EMA均呈阳性,肌上皮成分Calponin、p63、CK、CD117、S-100、GFAP均呈阳性。结论原发于支气管的EMC临床罕见,多数位于大支气管内,诊断依靠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应与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转移性透明细胞癌鉴别。EMC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也可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CK7、Calponin、CD117、Ki-6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和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中的免疫表型及其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以提高对该类肿瘤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 对发生于涎腺的26例BCA和17例ACC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免疫组化标记(CK7、Calponin、CD117、Ki-67).结果 临床特点为两种肿瘤的发病年龄相似,但发生部位不同,ACC好发于腮腺以外的小涎腺,BCA多数发生于腮腺;病理特点为前者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显示两种肿瘤存在免疫表型差异:其中CD117在ACC和BCA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BCA和ACC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C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征,病理特点上与BCA鉴别主要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形态学检查,CD117和Ki-67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K7、Calponin、CD117、Ki-6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和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adenoma,BCA)中的免疫表型及其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以提高对该类肿瘤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发生于涎腺的26例BCA和17例ACC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免疫组化标记(CK7、Calponin、CD117、Ki-67)。结果临床特点为两种肿瘤的发病年龄相似,但发生部位不同,ACC好发于腮腺以外的小涎腺,BCA多数发生于腮腺;病理特点为前者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显示两种肿瘤存在免疫表型差异:其中CD117在ACC和BCA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BCA和ACC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C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征,病理特点上与BCA鉴别主要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形态学检查,CD117和Ki-67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malignant perivascular epithelio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恶性PEComa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细胞核大,有核仁,瘤细胞由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及薄壁血管将其分隔成巢状、腺泡状、片状结构,部分区域可见多核瘤巨细胞伴肿瘤坏死,核分裂多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HMB-45、S-100、SMA及desmin;电镜下见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高电子密度核心的内分泌小体和少许不成熟的黑色素小体.结论 恶性PEComa罕见,病理形态多样,熟悉其临床、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电镜下改变,有助于临床、病理医师对其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食管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发生在食管的碰撞瘤,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镜下见距门齿34~37cm处食管见一隆起型灰黄色肿物,组织学表现为双原发肿瘤,糜烂区为中分化鳞癌,浸润黏膜下层,周围可见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隆起型灰黄色肿物主要由3种不同组织构型区域融合构成。免疫表型:未分化基底样细胞CK8/18、CAM5. 2、p63、p40、GATA-3、S-100均(+),CK5/6、CK7均灶(+),AR、GCDFP-15、SMA均(-);腺样囊性癌样区域:腺上皮CK8/18、CAM5. 2、CK7均(+),基底细胞p63、p40、CK5/6、S-100、CD117均(+),SMA、AR、GCDFP-15、GATA-3均(-);皮脂腺分化区域:CK5/6、p40、GATA-3、EMA均(+),SMA灶(+); AR、GCDFP-15、vimentin、CD117、CD15均(-);鳞癌区域:p40、p63、CK5/6均(+)。随访56个月,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食管碰撞瘤临床罕见,需与基底细胞样鳞癌、黏液表皮样癌、腺鳞癌及MuiR-Torre综合征鉴别。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 43岁。因右乳肿块3个月行手术切除。病变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观察:肿瘤呈囊实性生长, 囊内可见乳头状突起。肿瘤由形态温和的中间细胞、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 细胞间可见筛状腺腔/微囊结构, 其内含黏液或嗜酸性分泌物。瘤周乳腺组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p63、细胞角蛋白(CK)5/6和CK7呈分区阳性染色, GATA3阳性、S-100蛋白和SMMHC阴性, 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25%、孕激素受体(PR)阴性、HER2 1+、Ki-67阳性指数约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提示MAML2基因重排。病理诊断为右乳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气管腺样囊性癌的病理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3例气管腺样囊性癌进行临床及组织学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肿瘤的免疫表型.结果 气管腺样囊性癌主要发生于气管支气管,呈浸润性生长,临床症状无特征;组织学上呈筛状、管状和实性生长方式;肿瘤导管上皮表达EMA和CK8,基底细胞表达p63和SMA,肿瘤细胞还表达CD117、S-100和NSE;肿瘤发展缓慢,长期预后不佳.结论 气管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少见肿瘤,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及特染有助于气管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胶样腺癌(colloid adenocarcinoma,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平均年龄59.5岁,肿瘤最大径平均2.1 cm,4例肿瘤CT检测均显示为孤立性囊实性结节,边界清楚,位于右肺上、中、下叶各1例,位于左肺下叶1例。镜下见CA由两种细胞成分构成,一种为杯状细胞,一种为低柱状上皮细胞,富含黏液。免疫表型:4例CK7、CK20、CDX-2、Villin和MUC2均阳性;1例Napasin A局灶阳性;TTF-1均阴性。结论CA特征性病理形态是富含黏液且黏液破坏肺泡壁,肿瘤肺叶切除+肺门淋巴结清扫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肺CA临床罕见,需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以及胃肠道、卵巢、胰腺及乳腺转移性黏液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涎腺肌上皮瘤主要发生在腮腺、上腭处,瘤细胞呈梭形、浆细胞样、上皮样、透明细胞样,细胞无明显异型,呈岛、片、网状结构分布,瘤细胞间可见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或大量黏液成分,免疫表型:CK5/6、S-100、p63、SMA、calponin。结论涎腺肌上皮瘤是少见肿瘤,细胞类型多,排列方式以片状为主,很少见到管腔样结构,确诊主要依靠其细胞形态以及排列方式,需与肌上皮癌、多形性腺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中CD43的表达,比较其在ACC不同组织学亚型、涎腺ACC与非涎腺ACC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ACC中CD43与CD117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2019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病理科ACC 96例和对照组103例(包括上皮-肌上皮癌18例、多形性腺瘤20例、黏液表皮样癌20例、Warthin瘤22例及基底细胞腺瘤23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D43和CD117蛋白表达,并分析CD43表达与A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96例ACC中,74例CD43蛋白阳性(阳性率为77.1%),对照组CD43阳性率为3.9%;筛状型ACC 70例、管状型ACC 19例、实体型ACC 18例,其中筛状型ACC中CD43蛋白阳性57例(阳性率为81.4%),管状型ACC中CD43蛋白阳性16例(阳性率为8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体型ACC中CD43蛋白阳性仅9例(阳性率为50%),CD43蛋白阳性率较前两种分型显著降低;非涎腺ACC中CD43蛋白阳性率为22.2%(2/9...  相似文献   

16.
肺原发性大细胞癌及肉瘤样癌的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出版的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第4版)将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腺鳞癌、肉瘤样癌,类癌和唾液腺型肿瘤8个主要类型,其中肺大细胞癌及肉瘤样癌同属于发生于肺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癌,有多种形态学表现,根据病理形态学特征,肺大细胞癌及肉瘤样癌又分为数个亚型,可能造成诊断上的混淆。  相似文献   

17.
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基底细胞腺瘤,5例基底细胞腺癌和7例腺样囊性癌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电镜(2例)的观察。结果 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在免疫表型方面非常相似;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之间在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方面有一定的差别。结论 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的鉴别诊断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观察有助于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类似性索-间质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ovarian endometrial carcinoma resembling sex cord-stromal tumor,EC-S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ECS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检:肿瘤90%以上区域由胞质透亮的梭形或短梭形细胞构成,其内混有实性条索状或中空小管样结构,类似Sertoli细胞肿瘤;仅有不到10%的区域表现为经典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CK7、EMA、ER,不表达α-inhibin、PLAP以及CA125。结论 ECSCS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在形态上易混淆。在组织充分取材的基础上仔细寻找镜下经典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结构并结合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乳腺黏液性病变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有黏液形成的乳腺病变包括含囊腔内黏液的乳腺纤维囊性变、黏液囊肿样病变(mucocele-like lesion ,MLL)、良性病变和(或)伴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黏液性乳头状病变、黏液癌和其他伴间质黏液样物质的病变.除了这些与细胞外黏液相关的病变外,小叶肿瘤、DCIS和浸润性癌,尤其是浸润性小叶癌含有胞质内黏液,还有间质的黏液样变在许多病变如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多形性腺瘤和结节性黏蛋白沉积症均可见,恶性类似病变包括产生基质的癌和鳞癌伴黏液间质.本文重点讨论伴有细胞外黏液形成的黏液性乳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该组病变在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性癌的鉴别上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样肝内胆管细胞癌(thyroid-lik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TLI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TLIC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5岁。眼观:部分切除肝组织一块,距肝脏切缘1 cm处见一境界清楚的肿块,大小12 cm×9 cm×7.5 cm,可见包膜,切面灰黄、灰褐色,呈结节状,实性,质中。镜检:肿瘤呈多结节状,可见薄纤维包膜,肿瘤结节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滤泡样腺腔,腔内含有较多的粉染蛋白分泌物,边缘可见吸收空泡。滤泡样腺腔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肿瘤细胞形态基本一致,有稀疏的嗜酸性胞质,部分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CK8/18和CK19均弥漫强阳性,AFP、HepPar1、Glypican-3、Syn、CgA、TTF-1、TG、PAX8和GATA3均阴性。结论 TLICC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罕见的胆管细胞癌亚型,遇到具有甲状腺滤泡样特征的肝肿瘤时,应考虑甲状腺样肝内胆管细胞癌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