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心室肥厚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  2 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 ( L VH)患者、 32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及 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所有检查者监测时间均大于 2 3小时 ,并测定心率变异性 ( HRV)时域分析指标 2 4小时 SDNN、SDANN、r MSSD、PNN5 0及昼夜 SDNN、r MSSD、 PNN5 0。结果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 ( L VH组 ) HRV指标较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显著低 ( P<0 .0 0 1) ;单纯高血压组 HRV各项指标亦较对照组低 ( P<0 .0 1)。 SDNN、 r MSSD、 PNN5 0在对照组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表现为白天维持低值 ,夜间明显上升 ;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似 ,L VH组昼夜节律消失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HRV降低 ,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焦虑抑郁(AD)患者降压疗效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83例EH伴AD情绪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降压 +抗AD剂:帕罗西汀)和对照组(常规降压+安慰剂), 并随访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定(SAS、SDS)、动态心电图、坐位血压、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HRV时域指标明显提高(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实验组降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并且尤以实验组夜间平均血压降低更为明显(P<0.001);两组治疗后非勺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抗AD剂帕罗西汀有利于EH伴AD患者AD情绪、血压及HRV的控制,提高降压疗效,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和52例健康人行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对比,心率变异性分析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5min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等。结果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各时域指标依次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心肌缺血改变了自主神经调节的均衡性,而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服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脑梗塞患者随机接受脑梗塞常规治疗(对照组),或脑梗塞常规治疗加美托洛尔治疗(美托洛尔组),对两组的HRV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美托洛尔组RMSSD,TP,HF和FD高于对照组(P<0.05),PNN50美托洛尔组亦较对照组高,SD,LF以及LF/HF无明显差别。结论:美托洛尔能影响脑梗塞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对脑梗塞引起的心脏自主神经活性降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低通气指数(AHI)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30例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明确为SAS的患者作为A组,其中AHI小于20的轻度SAS患者16例作为B组,AHI大于20的中重度SAS患者14例作为C组,与对照组20例,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HRV的时域分析法分析SAS患者的自主神经活性。结果:(1)A组的HRV指标中除ASDNN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DNN、SDANN、RMSSD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2)B组的HRV指标中除ASDNN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DNN、SDANN、RMSSD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3)C组的HRV指标中除ASDNN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DNN、SDANN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RMSSD较对照组下降,P<0.05。(4)B组与C组之间的HRV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SAS患者的HRV下降,但不能以SAS患者的AHI指数来判断HRV下降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邢红云  徐新娟  王伟 《中国现代医药》2009,26(Z1):1188-1191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焦虑抑郁(AD)患者降压疗效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83例EH伴AD情绪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降压 +抗AD剂:帕罗西汀)和对照组(常规降压+安慰剂), 并随访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定(SAS、SDS)、动态心电图、坐位血压、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HRV时域指标明显提高(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实验组降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并且尤以实验组夜间平均血压降低更为明显(P<0.001);两组治疗后非勺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抗AD剂帕罗西汀有利于EH伴AD患者AD情绪、血压及HRV的控制,提高降压疗效,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冠心病(CHD)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探讨其自主神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顺序地观察90例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和47例健康人的HRV时域、频域指标。结果: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24h HRV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HRV降低,提示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害。  相似文献   

8.
张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49-1350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伴心肌缺血 (MI)患者与心率变异性 (HRV)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6例CHD患者 ,根据动态心电图上有无MI表现 ,分为MI组 (36例 )和无MI组 (30例 ) ,并与24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对照 ,观察各组HRV的时域指标。结果 :(1)3组之间R -R间期无明显差异 (P>0.05) ;(2)CHD患者中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和pNN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3)在CHD患者中MI组SDNNindex与无MI组无差异 (P>0.05) ,其余指标MI组明显低于无MI组 (P<0.05)。结论 :CHD患者中HRV减低 ,尤其伴有MI的患者中更为明显 ,反映了CHD伴有MI发作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 ,这类患者更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7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 对照组38例. 治疗组在应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普伐他汀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片, bid. 第1周每次5 mg, 第2周每次7.5 mg, 第3周增至每次10 mg. 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普伐他汀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片, tid, 每次10 mg. 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 对缺血及HRV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 结果 治疗12周后, 两组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或P<0.0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同时, 治疗组HRV指标[SDNN(24 h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 SDANN(24 h内每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SDNNindex(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亦明显改善(均P<0.01), 但对照组治疗前后HRV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 卡维地洛治疗期间, 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卡维地洛不仅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有显著疗效, 且能改善HRV.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化规律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病患者(观察组)及血压正常者(对照组)各110例,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观察组动态血压各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1),SDNN、HF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LF、LF/HF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减低(P<0.05),其心率变异性指标中,除SDNN白昼较夜间增高外(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HRV各指标则与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变化。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双重受损,表现为HRV减低和昼夜节律消失。提示临床在治疗上除积极降压外,还应考虑自主神经功能的受损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张鹏  张鹏  郑锴  陈钢  王国林  王志毅  李琼 《天津医药》2005,33(10):627-629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早期心率变异(HRV)变化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实验组),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对照组)。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中各方面参数的控制基本一致。通过Hoher监测评价HRV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在HRV时域分析中.对照组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实验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结论:在CABG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体外循环对于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和心功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竺琼  周继红 《上海医药》2012,33(4):22-23,2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和心率变异(HRV)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本中心就诊的30例DM病人为DM组,30例EH病人为EH组,30例DM+EH病人为DM+EH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对各组HRV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EH组中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HRV指标数值升高,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HRV指标数值降低,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变化(P<0.05);DM组、DM+EH组中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HRV指标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DM+EH组的HRV指标数值降低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H组、DM组较对照组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害.DM+EH组较对照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害程度更加明显,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增加,应定期检查,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卒中与非脑卒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探讨脑卒中对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72例脑卒中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24 h的HRV监测,于入院后24 h和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监测,观察两组HRV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入院后24 h和治疗1个月后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分钟时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rMSSD)、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 ms的心跳次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总功率谱(TP)、低频功率谱(LF)、高频功率谱(HF)较对照组降低,LF/HF较对照组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SDNN、SDANN、rMSSD、PNN50、TP、LF、HF较入院后24 h升高,LF/HF较入院24 h降低(P<0.05).观察组入院24 h日间和夜间H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和对照组夜间HRV均高于日间(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日间和夜间SDNN、SDANN、rMSSD、PNN50、夜间LF、夜间HF并较入院24h时均显著升高,LF/HF、TP、日间LF、日间HF较入院24 h时降低(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HRV昼夜间波动节律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受损严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迷走和交感神经间逐渐平衡调控,HRV节律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高血压合并无症性心肌缺血(SMI)患者左心室重量、功能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SMI患者应用多谱勒超声检测心脏左室结构及功能,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对照组、高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HSMI)组,对比两组左室结构、功能异同,并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其对左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MI组的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重量显著增大,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流速的比值(E/A)显著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HMSI组左室重量、E/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SMI患者多有左室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曲美他嗪可减缓、逆转左室肥厚,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 h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替米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首先,67例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与70例健康成年人的24 h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比较;其次,前者被随机分为2组,替米沙坦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疗程为16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24 h的心率变异性及左室功能。结果:前者的HRV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后者(P〈0.01),说明心率变异性小,HRV昼夜节律消失;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24 h的心率变异性及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P〈0.01,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SDNN、SDANN、SDNN-index均有提高(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HRV明显下降,替米沙坦对该类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及左室收缩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麝香保心丸组(40例).78例患者达到充分透析标准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麝香保心丸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45 mg,3次/d;2组疗程均为2个月.2组治疗前后于透析前1天测量血压、心率,查血清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TC、TG、HDL-C、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和血常规,并于治疗前后透析前完成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持续时间.结果 ①治疗后麝香保心丸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4.7±1.5)mg/L比(9.7±4.2)mg/L,(5.7±1.5)mg/L比(9.8±4.4) mg/L; (53±24) ng/L比(88±28) ng/L,(67±26) ng/L比( 89±27) ng/L,均P<0.01];麝香保心丸组降低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麝香保心丸组和对照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减少[(14.7±4.7)次/24 h比(22.8±7.8)次/24 h,(18.7±5.8)次/24 h比(23.5±6.9)次/24 h]、缺血持续时间明显缩短[(65.4±15.2) min比(128.1±37.3)min,(78.6±13.8)min比(131.1±35.4)min],麝香保心丸组改善更明显,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患者收缩压明显降低(P<0.05),但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心率、血脂、空腹血糖、肌酐水平及贫血程度有所改善,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人心肌梗死1年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了解心肌梗死后心脏植物神经调节状况.方法:采用时域法五项指标分析50例心肌梗死后1年内门诊随访的老年患者的HRV,并与50例元冠心病证据的老年健康者进行对比.结果:心肌梗死后组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节段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记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亦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1年内老年患者HRV仍有异常改变,则提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并预示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24 h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厄贝沙坦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130例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厄贝沙坦试验组(68例)和对照治疗组(62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24 h的心率变异性。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各时段没有区别(P>0.05),说明HF患者HRV昼夜节律消失。而厄贝沙坦能显著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24 h心率变异性,恢复昼夜节律性(P<0.05)。结论HRV可作为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的监测指标,而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