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后肘关节僵硬行关节松解和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和护理干预。方法对23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的患者做好疼痛护理、针道护理、消肿处理、感觉功能保护与锻炼、全程系统康复、功能锻炼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6~12月,铰链外固定支架平均使用8周,肘关节总关节活动度(ROM)由术前(36.43°±10.5°)增加到术后(111.4°±14.6°),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由术前平均62.3分提高至术后81.4分。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复发性肘关节僵硬、神经损伤、异位骨化、针道感染、持久关节挛缩等并发症,提高肘关节松解和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效果,获得较好的肘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侯晓玲 《护理研究》2015,(9):1100-1102
[目的]探讨创伤性肘关节僵硬围术期综合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经内外侧肌群-韧带复合体彻底剥离术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病人行围术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并进行1.5年~5.3年的随访。[结果]36例病人术后均能继续配合后续康复治疗。患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前为32.5°±28.9°,术后1.5年为108.8°±36.0°;Mayo功能指数评分术前为33.1分±2.7分,术后1.5年为82.3分±14.4分,术前与术后1.5年患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功能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肘关节评分优13例,良19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为88.89%。[结论]针对内外侧肌群-韧带复合体彻底剥离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特点采取的围术期综合康复措施,对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患肘关节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单纯性尺侧侧副韧带手术,研究组行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比较两组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异位骨化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后研究组MEPS评分高于对照组(t=15.61,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13,P<0.05)。两组异位骨化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05)。结论 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能有效提高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提高疗效,减轻疼痛程度,且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临床治疗首选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创伤性关节炎一旦发生,关节的退变过程将不可避免。在中度以下的肘关节僵硬临床治疗中,传统肘关节僵硬松解是其首选修复方法。但是,在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其矛盾焦点在于传统肘关节僵硬松解实施后关节面的损伤。
  目的:观察切开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对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取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骨三科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2例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肘关节僵硬松解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切开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研究组患者通过采用切开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6%,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7.5±20.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88.5±11.5)分;与对照组77%、(93.5±18.5)°、(76.5±9.5)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切开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能够显著改善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的肘关节功能,且利于术后康复锻炼活动开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松解联合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就诊120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行单纯松解术治疗,观察组(n=60)行手术松解联合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且观察组患者肘关节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手术松解联合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方式对肘关节僵硬患者实施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肘关节功能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行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30例,均行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关节功能优1例、良14例、中8例、差7例,优良率为50.0%;术后关节功能优14例、良10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80.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患肘伸屈活动较之于术前平均增加46°,最大屈伸度为109.1°,最大伸展度为12.0°。术后未见皮肤坏死、活动性疼痛、伤口感染以及肘关节不稳事件。结论: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行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乐郭氏荣肌揉筋法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76例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均采用四自疗法(自捏、自摩、自拿、自锻炼)及郭氏荣肌揉筋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国际通用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76例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0.8%,且无1例患者出现骨赘和游离体及异位骨化。结论:平乐郭氏荣肌揉筋法能明显提高肘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肘关节镜下内固定桡骨小头骨折的手术配合体会。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行肘关节镜下内固定桡骨小头骨折56例,手术配合包括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术中器械操作的掌握,有效的配合,器械的处理等。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70min,平均时间56.2min。骨折均达满意复位,骨折均顺利愈合,无切口感染,未发现骨折移位、螺钉松动、异位骨化、骨关节炎和肘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优42例,良12例,可2例。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达(132.2±6.3)°,旋转活动度为(137.5±2.9)°。患者主观满意度较好。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掌握肘关节镜的术中配合技巧,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正>肘关节僵硬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肘关节活动丧失的总称,是肘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肘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加上造成肘关节创伤的暴力一般较大,常引起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损伤较重。因此,肘关节对创伤十分敏感,极易发生创伤后功能障碍,从而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肘关节僵硬的病人,在术后由于没有进行系统、有效地功能锻炼,术后的肘关节功能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我院对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尺神经松解、内上髁截骨异位骨化清除、外支架固定术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肘关节僵硬病人在臂丛麻醉下行肘关节僵硬松动术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9例肘关节僵硬病人行肘关节松动术治疗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随访12个月,观察病人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为优12例,良7例,差0例;分数由术前平均45分提高至术后89分.[结论]针对治疗特点及术后康复要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肘关节僵硬病人在臂丛麻醉下行肘关节僵硬松动术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并比较Mason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桡骨头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为选择桡骨头骨折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桡骨头骨折21例,行桡骨头切除9例(Ⅲ型5例,IV型4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12例(Ⅲ型7例,Ⅳ型5例,其中钢板螺钉内固定9例,螺钉内固定3例)。术后根据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提携角变化和桡骨移位、VAS疼痛评分、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和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2~60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桡骨头切除组肘关节屈曲伸直弧度(130°±22.9°VS78°±30.6°);提携角变化(2°±2.1°VS9°±5.6°)、桡骨移位[(0.4±0.3)mmvs(2.7±1.6)mm)]、VAS疼痛评分[(0.9±0.2)分VS(4.6±2.3)]和患者满意度[(9.3±1.4)分VS(6.9±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0.01);Brobergi&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平均(92.6±13.4)分,优7例,良3例,可2例,差0例;桡骨头切除组平均(70.8±19.6)分,优1例,良2例,可3例,差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桡骨头MasonⅢ型、Ⅳ型骨折,可以获得比桡骨切除更好的肘关节功能,较少的并发症,注意术中术后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后肘关节僵硬康复中优先恢复屈曲功能的意义以及关节松动技术在肘关节康复中的应用原则。方法24例外伤或手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实施优先恢复屈曲功能的原则,将关节松动技术只用于屈曲功能的治疗,而伸直功能的恢复由医生指导下的自行训练结合治疗师轻柔的被动牵伸,以减轻关节松动技术伸直训练后引起的疼痛影响屈曲功能的尽快恢复。对照组常规应用关节松动技术每天各进行一次屈曲和伸直功能训练。治疗后6周测定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和屈伸弧。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关节屈曲度为95°~135°(平均12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110°(平均95°)(P<0.01);伸直度10°~35°(平均15°),与对照组10°~30°(平均16°)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屈伸弧增加53°(从56°到109°),对照组屈伸弧增加30°(从51°到81°)(P<0.01)。结论对肘关节外伤后同时存在屈曲和伸直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优先恢复屈曲功能。  相似文献   

13.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or the appearance of ectopic bone in para-articular soft tissues after surgery, immobilization, or trauma, complicates the surgical and physiatric management of injured joints. The chief symptoms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re joint and muscle pain and a compromised range of motion. Current therapies for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include surgery, physical 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and medical management. Unlike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of the hip,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of the elbow has not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leaving its optimal management ill-defined. To remedy this deficiency, we review risk factors, clinical anatomy, physical findings, proposed mechanisms, and current practice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We then consider and draw conclusions from four cases of elbow injury treated at our institutions (three complicated by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in which treatment included surgery, radiation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and medical therapy. We summarize our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and conclude with a call fo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better define optimal management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of the elbow.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肘关节后侧入路治疗后孟氏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采用肘关节后侧单一切口入路治疗后孟氏骨折的35例病例资料,患者按Bado分型均为BadoⅡ型。术后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肘关节活动范围、上肢功能障碍手臂肩膀和手部残疾(DASH)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量表(ME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并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30例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骨折愈合满意,术后1年时,肘关节屈伸运动弧(105.1±8.8)°,前臂旋前(90.0±8.5)°,前臂旋后(88.0±12.2)°,DASH评分(10.0±2.1)分,MEPS评分(90.0±7.3)分(优15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为85.7%),VAS评分(3.0±1.0)分。术后3例患者出现尺神经麻痹,对症治疗后均在术后3个月时完全缓解,2例出现肘关节僵硬,其中1例症状严重,在术后6个月接受肘关节松解术,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满意。结论采用肘关节后侧单一切口入路治疗后孟氏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注重手术精细操作、关注术后功能锻炼、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陈润新  王靖  许自立  贾真  王愉思 《医学临床研究》2013,(10):1971-1972,1975
【目的】分析成人肘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10月到2010年8月本院成人肘关节骨折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后异住骨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骨折类型、手术方法、异位骨化发生部位、大小、肘关节功能活动度。时其结果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l6分析。【结果】90例符合纳入标准,平均年龄55岁,平均随访190d。患者年龄,性别,外侧副韧带修补,肘关节内外侧双切口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无相关性。肱骨远端骨折对异位骨化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意义。【结论】肱骨远端骨折是肘关节附近发生异位骨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汶川地震截肢伤员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22例挤压伤截肢患者的24条截肢残端实施护理、摆放良肢位、运动治疗、残端塑形、紫外线疗法、红外线疗法、石蜡疗法、音频电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关节松动、按摩和拍打、超短波治疗、作业疗法和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直至截肢伤员出院为止。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评定幻肢痛疼痛强度、测定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范围、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活动。结果治疗前幻肢痛疼痛强度为2.95±1.33,治疗后为0.50±0.96;治疗前肘关节活动范围为(90.0±28.3)°,治疗后为(135.0±7.1)°;治疗前肩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68.8±27.8°),治疗后为(137.5±9.6)°;治疗前肩关节收展活动范围为(53.8±7.5)°,治疗后为(96.3±4.8)°;治疗前膝关节活动范围为(91.0±23.0)°,治疗后为(123.0±6.7)°;治疗前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86.9±25.9)°,治疗后为(132.3±13.8)°;治疗前髋关节收展活动范围为(46.9±10.9)°,治疗后为(64.6±8.7)°;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57.05±18.69,治疗后为78.18±13.85,康复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震后截肢不良残肢发生率高,综合康复治疗能促进截肢残端伤口愈合和消除残肢疼痛,可明显改善残肢条件,有利于地震截肢患者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为后期的假肢安装及步态训练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可吸收螺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是治疗踇外翻的常用术式,应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的效果尚存争议。目的:评价可吸收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中度踇外翻患者行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V形截骨后采用1枚2.7mm可吸收螺钉固定,穿前足免负重鞋6~8周。结果与结论:纳入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6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踇外翻角改善为15°~21°,平均(17.63±2.07)°;第1,2跖骨间角为7°~9°,平均(8.00±0.76)°;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由术前的(70.13±7.10)分提高到术后的(92.75±7.30)分(P〈0.05)。说明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后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扭转角及胫骨扭转角的CT测量方法,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判断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时,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并探讨术后CT测量扭转角的可行性.方法 对34例(68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手术前后膝扭转角、胫骨扭转角,并测量股骨上髁轴中点C与髌韧带内1/3点连线(BC)和经股骨上髁轴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 全组病例股骨后髁角为0~7.5°,中位数为2.36°±7.5°);全组病例内翻畸形57例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外翻畸形7个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全组病例术前膝扭转角,左膝:10.72°±7.81°,右膝:9.58°±5.84°.胫骨扭转角,左侧:27.68°±10.26°,右侧:28.14°±10.89°.结论 ①CT成像技术测量下肢扭转角度是一种准确、客观、可重复性的测量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②利用CT成像技术可以为人工全膝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③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传统的以胫骨结节内中1/3点作为胫骨假体的参考标志是造成假体间不匹配的主要原因.④CT成像技术测量术后膝扭转角度可作为术后评价疗效和跟踪随访的可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发现环氧化酶2抑制剂具有预防肘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作用。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组织及10例正常骨组织中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利用HP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异位骨化组织与正常骨组织中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平均吸光度和阳性区域面积百分率,并分析3种蛋白阳性区域面积百分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异位骨化组织中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高表达;正常骨组织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异位骨化组织中3种蛋白平均吸光度及阳性区域面积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骨组织(P〈0.01)。异位骨化组织中环氧化酶2与骨形态形成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区域面积百分率呈正相关(P〈0.01)。提示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异位骨化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环氧化酶2可能通过诱导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异位骨化组织中的成骨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为了避免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异位骨化,常使用吲哚美辛等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进行预防治疗。 目的:对比观察美洛昔康与吲哚美辛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异位骨化药物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1例患者,其中9例患者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关节置换。根据患者置换后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在置换后口服吲哚美辛缓释片25 mg/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d或美洛昔康片15 mg/d。 结果与结论:单独使用美洛昔康和使用吲哚美辛+奥美拉唑对关节置换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疼痛、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美洛昔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因此,认为单独服用美洛昔康能够有效避免异位骨化的发生及缓解疼痛,可以作为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位骨化及疼痛的推荐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