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肺结核患者(其中活动性肺结核、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各50例)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性肺结核组、非活动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水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活动性肺结核组较非活动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3组间无明显变化。D-二聚体及Fg、PLT、MPV水平在抗结核治疗后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监测上述指标,对预防血栓性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经典DA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化疗,测定患者初诊阶段、骨髓抑制期、骨髓恢复早期、完全缓解期血小板参数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以及血小板比率(P-LCR)变化情况。另选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不同时期患者血小板动态变化与对照组差异。结果:初诊阶段,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参数PLT、MPV、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期血小板参数PLT、MPV、PCT、LCR、PDW、P-LCR水平均显著低于初诊阶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缓解早期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DW、P-LCR水平均显著高于初诊阶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期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LCR、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初诊阶段,PLT、PCT水平高于骨髓缓解早期,MPV、PDW、P-LCR显著低于骨髓缓解早期,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完全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参数PLT、PCT水平高于未完全缓解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可反映患者造血功能恢复情况,对评估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病情进展以及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了120例肺结核(肺结核组)患者、12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性胸膜炎组)和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析3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肺结核组及结核性胸膜炎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胸膜炎组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胸膜炎组的血小板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特别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易形成血栓性疾病,监测凝血相关指标,对预防血栓性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SF23000分析仪检测65例重症肺炎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PLT、MPV、PDW、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PLT、MPV、PDW、PCT明显低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对其临床价值做初步评价。方法检测65例HHcy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分析Hcy与PLT、MPV、PCT、PDW及P-LCR的相关性。结果HHcy患者PLT、MPV、PDW及P-LCR水平与对照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cy患者血清Hcy水平与MPV、PDW及P-LCR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HHcy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明显,提示Hcy可以通过增加血小板活性,在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血中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0年07月至2012年12月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人各抽取静脉血2ml (EDTA-K2抗凝),全自动血球计数仪sysmexXE-2100测定PLT、MPV、PDW等3个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健康组比较PLT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梗死组比脑梗死组下降更明显(P<0.01).正常对照组MPV明显低于其他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DW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心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对心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ACI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ACI患者220例的同型半胱氨酸( Hcy)、hs-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结果比对。结果 ACI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hs-CR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主要包括PLT(血小板计数)、IPF(未成熟血小板比率)、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和PDW(血小板分布宽度),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的发病时间分为1周组和2周组,每组34例患者,比较两亚组和对照组之间血小板参数存在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PLT、IPF值、MPV和PDW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PDW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IPF值和MPV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与其病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为稽留流产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稽留流产患者80例为病例组,根据早孕期子宫实际大小与孕周的不同,将稽留流产患者分为早期稽留流产组和晚期稽留流产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进行常规检查的正常妊娠妇女8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稽留流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孕期妇女应常规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D-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D-D、VWF使用Stago 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XE-2100测定。结果:糖尿病病人组与对照组比较D-D、VWF、MPV、PDW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LT在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D与VWF升高,但二者并不呈正相关;MPV、PDW增高说明DM患者有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和多项相关血液指标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体内的变化,探讨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发病与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W)检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复合物和P-选择素。应用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膜GPⅡb/Ⅲa复合物和P-选择素、PT、FIB、MPV和PDW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AP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外周血PLT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和P-选择素可作为表明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在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PT、FIB、MPV、PDW和PLT对脑梗死的诊疗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探讨其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对照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治疗前MPV与PDW水平明显升高(P<0.01),Hcy水平升高(P<0.05),PLT水平明显降低(P<0.01),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治疗后PLT水平上升,MPV、PDW、Hcy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和Hcy的变化,有助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试验的变化在各型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60例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采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结果:PLT、PCT、MPV、PDW、P-LCR、TT、PT、PT-INR、APTT、FBG等指标中,其中急性肝炎所有检测指标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BG含量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分布曲线呈"平台"或"小抛物线"型改变。结论: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试验检测对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患者肝脏损害程度、病情进展、预后判断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5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的检测,同时选取18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PT、APTT、TT、PLT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Fbg、MPV、P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T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对诊断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HIE的68例患儿进行临床分度,观察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并与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对照。结果:HIE患儿急性期PLT明显降低,MPV及PDW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IE恢复期PLT、MPV及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IE患儿PLT随HIE病情加重而降低,而MPV、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临床动态观察HIE患儿的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的严重程度及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俊丽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243-124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之间关系。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5例和健康者156例,进行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检测。在入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分别评价脑卒中组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并给予为期2年的随访。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健康组比较,MPV、PDW、FIB明显升高(P〈0.05),PLT明显降低(P〈0.05);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神经功能损伤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761,P〈0.05)。结论观察PLT、MPV、PDW及FIB水平变化对病情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出血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及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出血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因子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肝硬化出血患者出血前第13、7、d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进行动态检测,同时将患者初入院的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LT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出血患者出血前1 d3、d、7 d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PDW、P-LCR、PT则明显升高。PCT、MPV无明显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缺陷及凝血功能障碍易合并消化道出血,动态监测其综合测定值有助于作为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的预警,指导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我院确治的99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关系及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结果]①骨髓巨核细胞数和Plt没有相关性,但颗粒型、产板型巨核细胞和Plt有一定相关性(P﹤0.01)。②Plt与MPV呈负相关(P﹤0.01);MPV与PDW、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③ITP患者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Plt上升MPV、PDW、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及病情判断、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