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兆霞  程辉  吴德野 《解剖学报》2019,50(1):111-118
目的 探讨山东淄博高校在校汉族青年大学生的体型、面侧貌软组织轮廓的差异以及同类型体型中面侧貌软组织轮廓的差异。 方法 选取在校大学生804名(男326名,女478名),年龄18~23岁之间,男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体型分类判定,采用FreeHand MX软件,对男女性青年的面侧貌软组织进行角度测量。 结果 面侧貌符合Ricketts、Steiner审美平面的汉族青年男性体型为3胚层中间型(3.52-3.28-3.40),女性体型为均衡内胚层体型(4.52-3.03-3.23)(P<0.05),样本总体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与鼻额角成负相关,身高与鼻尖角成正相关,上臂围与鼻唇角成正相关。同种体型中男性身高与颏沟角成负相关,体重、内因子、小腿围与鼻额角成负相关,外因子与鼻额角成正相关,上臂围与鼻唇角成负相关;女性内因子与鼻唇角成负相关,与鼻尖角成正相关(P<0.05)。20岁组体型差异明显(P<0.05),年龄与男女性鼻唇角成负相关,与女性颏沟角成负相关(P<0.05)。 结论 汉族青年大学生的鼻额角有性别差异;体型对汉族青年大学生的面侧貌形态影响不同;汉族青年大学生的鼻额角、鼻尖角、唇凸角随年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几年来江西省需求外鼻整形美容的人数逐年增加,然由于缺乏本省外鼻形态及鼻面关系等解剖学基础数据,手术往往难于达到预期效果,局限外鼻整形美容的开展。目的:对江西籍汉族青年人群外鼻进行形态学测量,为江西省内临床鼻、唇整形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观测某高校在校男女大学生383人,采用软组织直接及面部侧位摄像法测量外鼻及面部相关线距及角度。结果与结论:男性鼻背长、鼻根宽、外眦间距、鼻根宽-鼻宽、鼻根宽-内眦间距、鼻唇沟间距-鼻宽小于女性;鼻宽、鼻深、唇峰间距、人中嵴长、内眦间距、鼻唇角角度、鼻背长-鼻背高、鼻宽-口角间距、鼻宽-内眦间距均大于女性(P0.05),但鼻唇沟间距、口角间距、鼻孔高、鼻小柱长、鼻面角、鼻尖角、鼻额角无性别差异(P0.05)。提示江西省汉族青年人群外鼻形态学数据及鼻面关系指数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辽宁地区汉族成人面部软组织侧貌数据,为正畸、正颌及整形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辽宁医学院在校学生100人(女性50人、男性50人),使用GE超导1.5T MRI扫描仪对其进行头颈联合扫描.将获取的图像信息导入VG Stduio2.2 MAX软件分析系统实现三维颅面重建,采用Farkas建立的面部形态表面测量的方法来确定颅面部软组织上10个标志点,获得决定面部软组织侧貌的10个角度,测量结果经SPSS 17.0软件包统计分析,并进行男性、女性两组的t检验.结果 通过MRI三维重建,实现颅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的10项角度测量值,其中女性的鼻额角(g-ns-pm)和鼻唇角(cm-sn-ULA)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软组织侧貌角度指标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了辽宁地区年轻成人面部软组织侧貌角度测量的数据库,为正畸和正颌外科医师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籍120例(男女各半)18岁以上正常(牙合汉族人按Downs等的方法测量SNA角、SNB 角、ANB角、SND角、上中切牙NA角、下中切牙NB角、上下中切牙角、牙合平面SN角、牙合平面FH角、下颌平面SN角、下颌平面FH角、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下中切牙FH角、下中切牙牙合平面角、面角、颌凸角、y轴角及上下齿槽座角等18种角,男性的均值分别为84.87°、81.42°、3.48°、73.4 8°、23.08、29.86°、124.75°、22.13°、14.19°、38 .12°、3 0.68°、95.07°、54.24°、111.52°、82.67°、14.72 °、65.58°与-6.96°,女性的均值分别为82.98°、80.84°、2. 21°、73.52°、22.89°、29.14°、123.96°、22.29°、 14.45°、38.22°、30.31°、94.88°、54.76°、110.6 8°、82.35°、13.23°、66.12°与-613°;按Burstone等的方法测量软组织面角、面凸角、全面凸角、面颈角、面型角、H角、鼻唇角、上唇基角、下唇基角、上下唇基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鼻嵴角及鼻尖角等16 种角,男性的均值分别为88.98°、18.97°、136.35°、104.12°、14.15°、16.02°、83.93°、92.10°、80.61°、11.3 9°、75.02°、41.31°、116.41°、134.12°、23.18°与 83.11°,女性的均数分别为88.02°、17.15°、137.82°、99. 08°、11.32°、14.18°、85.98°、90.18°、80.14°、1 0.01°、77.84°、43.92°、121.82°、137.05°、23.0 3°与87.96°.观察性差骨性测量男性上颌骨比女性位置靠前,此外牙、颌、面结构彼此配合的相互关系基本相同;软组织测量男性侧貌突度甚于女性,表明颅颌面软组织与其深面的骨性结构之间的不一致.观察四川人同北方人群的差异见颜面侧貌突变明显大于北方人.国人与美国白人相比面部侧貌轮廓显著前突而白人前额与颏部明显前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测单侧完全性唇裂Millard术后1、3、6年患儿鼻唇部结构,为术后继发鼻唇畸形分类提供参考数据及后期手术矫正方法和手术时间选择提供参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和口腔科单侧完全性唇裂Millard法术后1、3及6年患儿鼻唇部结构测量的资料,患儿手术时年龄均为6个月,分别列为术后1年组(12例)、3年组(13例)、6年组(12例);并对应选取1.5、3.5和6.5岁同年龄段颌面部无先天性畸形、无手术史的儿童作对照,分别列为正常1.5岁组(13名)、3.5岁组(12例)、6.5岁组(15名)。各组性别不限。以Farkas头面部测量内容为基础,选择11个测量标记点,15个观察项目(11个线性观察项目,4个角度观察项目)进行测量。结果 与正常1.5岁组比较,术后1年组患儿的鼻小柱宽度、鼻翼基底宽、鼻宽、唇高、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患侧鼻翼厚度,以及患侧和健侧的鼻孔宽、鼻孔高、鼻翼长、鼻翼外侧角、鼻前角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正常3.5岁组比较,术后3年组患儿的鼻小柱宽度、鼻翼基底宽、鼻宽、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和健侧的鼻翼外侧角、鼻前角、鼻孔高,以及患侧和健侧的鼻孔宽、鼻翼长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正常6.5岁组比较,术后6年组患儿的健侧鼻孔宽、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以及患侧和健侧的鼻孔高、鼻翼厚度、鼻翼外侧角、鼻前角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Millard法术后随年龄增长,患儿鼻唇部结构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整体趋势逐渐减小,说明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有自行矫正的趋势;为减少术后出现畸形,健侧鼻孔宽、高和唇宽四项在行Millard法唇裂修复术时应提前给予预防。鼻唇角、鼻尖角、健侧鼻翼外侧角、健侧鼻前角可适时根据畸形程度给予矫正。  相似文献   

6.
外鼻角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400名成人(男、女各200名)活体上测量了外鼻各角度.各角度平均值如下:鼻唇角,男87.6°,女87.3°.鼻突角:男27.6°,女27.9°.鼻尖角:男77.7°,女81.2°.鼻额角:男122.3°,女119.6°.鼻翼角:男90.4°,女89.7°。鼻翼上唇角:男45.2°,女44.8°。本文对和外鼻角度有关的外科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3192例四川地区7~25岁青少年及儿童面部八项角度活体测最结果,其中耳颞角为国内首次报告,观察性差见除耳颞角Ⅰ各年龄段均为男>女外另七项角多个年龄段男女性间均无显著差异.观察年龄发育特点仅见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似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余均未见有随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背景:不同垂直骨面型的软硬组织发育特点不同已被证实,它提示着患者的发育倾向和需要对支抗的控制程度。目的: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对面部侧貌美学评价的影响,分析不同评价人群对3种垂直骨面型侧貌感知是否一致。方法:根据投影测量数据及正畸医生的审美,选取高、均、低角骨面型美貌成年女性患者各1例,要求黄色人种、双侧颜面部基本对称、无颌面部其他软硬组织疾病、以往未接受正畸及正颌治疗。收集其面部侧貌图像,利用Dolphin Imaging图像处理软件仅在矢状向做2 mm小范围移动交替改变双唇及颏部突度,使之生成每组25张照片。15位正畸医生以"可接受面部侧貌"为筛选条件,最后每组选出11张面部侧貌图。由50名正畸患者家长、50名成年正畸患者和50名外行人作为评价者分别对其行主观美学评价,并于面部侧貌评价结束后对垂直骨面型是否影响面部侧貌美观作出评价。结果与结论:评价者对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直面型侧貌都表示喜爱,评价者还认为颏部稍前突的均角型侧貌、颏部稍后缩的高角型侧貌、下颌稍突或唇部稍后缩的低角型侧貌是美观的。男性和女性间评价结果一致性较高,大多数评价者更喜爱均角和高角的垂直骨面类型。结果表明评价者对不同垂直骨面型侧貌的审美有差别,男性和女性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面部侧貌的审美具有高度一致性,垂直骨面型对评价侧貌美观有影响,大多数评价者更喜爱均角和高角的垂直骨面类型。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于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与骨盆的研究仅局限于冠状面及矢状面,尚未明确侧弯与骨盆间的三维关系。目的:分析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侧弯对骨盆的影响,研究腰椎与骨盆三维空间位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60例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冠状骨盆倾斜、腰椎前凸角、左右骨盆髋骨宽度比值、脊柱旋转角度、骨盆倾斜、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冠状畸形角比率、矢状畸形角比率、C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椎体顶点平移、冠状骶骨倾角,将信息汇总为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Lenke5型主腰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与骨盆的相关数据。结果与结论:①Cobb角与冠状畸形角比率、椎体顶点平移距离、脊柱旋转角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1,r=0.841,r=0.736);②冠状畸形角比率与椎体顶点平移距离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737),与C7铅垂线到骶骨中垂线的距离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14),与矢状畸形角比率呈中度负相关关系(r=-0.595);③腰椎前凸角与矢状畸形角比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42),与冠状畸形角比率呈中度负相关关系(r=-0.554);④Cobb角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冠状骶骨倾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22,r=0.534),C7铅垂线到骶骨中垂线的距离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07);椎体顶点平移距离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冠状骶骨倾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07,r=0.506),腰椎前凸角与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12,r=0.538);矢状畸形角比率与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614,r=0.621);⑤结果发现腰椎与骨盆相对位置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上息息相关,当腰椎出现侧凸、旋转时,骨盆的相对位置也会变化进行代偿,这表明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骨盆的矫正。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有关探讨颏部形态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正畸治疗前后牙齿、颌面部软硬组织进行测量分析。 目的:观察青少年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侧貌的形态结构特征。 方法:选取符合骨面型Ⅲ类,ANB <0°,同时符合安氏Ⅲ类,轻中度骨性畸形48例青少年,对矫治前、后X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性Ⅲ类治疗后患者颏唇沟深度增加(P < 0.01),颏部长度、颏唇沟弧度、颏部弧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 (P < 0.01),而反映颏部突度的各项测量值如下唇突点、颏部软组织之凹点、软组织颏下点到E线的垂直距离均比治疗前有所减小(P < 0.01或P < 0.05)。证实安氏Ⅲ类错牙合在正畸治疗后较治疗前颏部形态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2)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3)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患者的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和仰卧位MRI全脊柱重建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站立位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于患者仰卧位MRI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片上的相同节段测量侧凸Cobb角、TK和LL。应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120例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分别为33.8°±20.1°和24.9°±18.3°,TK分别为15.2°±9.7°和10.5°±7.7°,LL分别为43.6°±13.8°和37.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TK和LL均有相关性,r分别为0.920、0.706和0.565(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X线侧凸Cobb角=0.901×X仰卧位MRI侧凸Cobb角 +12.517、^Y站立位X线TK=1.055×X仰卧位MRI TK+3.865、^Y站立位X线LL=0.718×X仰卧位MRI LL+17.135。结论 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片在AIS患者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的测量具有差异且呈线性相关,利用仰卧位MRI可计算出站立位X线片上患者的侧凸Cobb角、TK和LL。  相似文献   

13.
背景:牵张成骨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修复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评估牵张成骨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98/2009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BM文章库、Medline(ovid)、sciencedirect、ISI以及手工检索国内国外学者公开发表的牵张成骨矫治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方面的文献。有关牵张成骨矫治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临床研究,要求研究方法和测量指标的赋值方式相似,必须包括研究目的、设计、具体统计方法,其研究结果均可提供加权均数差及95%CI或可以换算成OR值及95%CI的基础数据,样本量不少于3例,以患者治疗前后颌面部变化作自身对照。运用Meta分析对牵张成骨前后唇腭裂患者颌面部前后向、垂直向X射线头影测量的软硬组织指标上下牙槽座角、前牙覆盖、颅底-上牙槽座角和鼻唇角进行综合定量分析。根据资料异质性检验,上下牙槽座角、前牙覆盖指标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余指标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其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及其95%CI。结果与结论:共纳入文献9篇,患者123例。资料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上下牙槽座角、覆盖的研究具有异质性,而颅底-上牙槽座角、鼻唇角的研究具有同质性。漏斗图示纳入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上下牙槽座角、覆盖、颅底-上牙槽座角、鼻唇角的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均小于0,结果均具有显著性意义。此次Meta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口外支持式前牵张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修复疗效,可为临床医师选择矫治颌骨畸形术式提供一定的指导。分析结果认为,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经LeFortⅠ截骨、口外支持式前牵张后可有效延长前徙上颌骨,使颅底-上牙槽座角、上下牙槽座角角度增大,上唇曲度变平,鼻唇角趋向增大,矫正反覆盖情况,恢复正常的咬合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四川汉族大学生群体耳郭的性别差异性和对称性,探索耳郭在性别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人体测量学方法获取141名个体耳郭数据,采用Wilconxon检验分析耳郭对称性,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出有性别差异的指标,分别进行Fisher判别分析和构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结果 :容貌耳长、容貌耳宽、耳垂长和耳垂宽和耳垂指数5项指标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最大和最小的指标分别是耳垂宽和耳垂指数。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包括女性耳垂长、女性耳垂耳郭指数、男性容貌耳长和男性耳垂长。以耳垂宽建立的一元判别函数准确率最高(左侧为92.2%,右侧为94.1%)。全指标判别函数法的总体判别准确率为89.1%。基于耳郭多项指标的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5.1%。结论 :四川汉族大学生群体左、右侧耳郭形态无差异,存在性别差异。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四川汉族大学生群体耳郭性别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可作为一种备选方法用于性别推断。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个体,颏部形态也各不相同。那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个体,颏部形态分别表现为怎样才是最美观的? 目的:评价垂直骨面型与颏部形态两种因素同时对侧貌美观影响。 方法:选择美貌的高均低角女性各一位,由同一摄影师拍摄自然头位侧貌相片。在侧貌照片上,通过小范围的(2 mm为一个单位)改变颏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生成一系列图片。选取17名正畸医生和35名普通人分别对生成的照片进行美学评分,以此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者的颏部美观。                                                                                           结果与结论:高角者颏部高度轻微变化无美观差异;颏部轻微前突较轻微后缩美观。均角者颏部高度较低者更美观;颏部轻微前突较过分前突和后缩美观。低角者颏部较高更美观;颏部轻微前突较过分前突和后缩美观。说明垂直骨面型与颏部形态对侧貌的影响各不相同,正畸临床中应参考患者的垂直骨面型来改变患者的颏部形态,以为患者获得较好的侧貌。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表明,覆盖在硬组织之上的软组织的厚度存在有较大的差异,不是均匀地覆盖在硬组织之上,即临床治疗错牙合畸形时,仅仅单纯进行硬组织测量将不能获得理想的侧貌外形。 目的:分析成人Angle II类错牙合软硬组织颅面结构特征,并分析Angle II1类与II2类软硬组织相关性。 方法:从2011至2014年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病例中选取成人Angle 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年龄在18-38岁之间,平均26.3岁,男女各半,其中Angle II1类和II2类各30例,采用计算机X射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比分析Angle II1类和II2类错牙合畸形软硬组织测量项目的差异以及其软硬组织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硬组织测量结果:两组患者SNB角(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D角(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及下颌联合部中心点所构成的角)、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面角(FH-NP)、上中切牙角(U1-SN,P < 0.001)、LI-NB角(P < 0.01)、下中切牙角(L1-MP,P < 0.01)、上下中切牙角(U1-L1,P < 0.001)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软组织测量结果:两组患者上唇倾角(ULA’ -FH)、下唇突角(LLNs-FH)、上唇突角(ULNs-FH)、鼻唇角(CmSnUL)、下唇-审美平面距(E-LL)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患者软硬组织各测量项目间有相关,相关性高低存在差别。结果表明AngleII1类错牙合的上颌骨及上前牙的突度对下唇部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而Angle II2类只有上颌突度对下唇部软组织的位置的影响。Angle II2类错牙合颏部软组织变异较小,而Angle II1类错牙合的颏部软组织变异较大。临床治疗成人Angle 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制定方案时,需结合其各自的软硬组织结构特点进行正畸、正颌外科治疗以及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的容貌特征并积累其形态学资料。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对生活在辽宁省清原县的322名满族成人(男132名,女190名)头面部的20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和记录,利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辽宁省黑石木村满族容貌特征为黑直发、中型眼裂高度、非凸形的鼻背侧面观、褐色眼、有上眼睑皱褶、直型颏部、有耳垂;其中鼻翼宽、鼻基底方向、鼻孔形状、鼻孔最大径位置等观察指标均存在性别差异,辽宁省满族与辽宁省汉族的6项主要遗传特征较为接近,与黑龙江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满—通古斯语族、北方少数民族容貌特征有较大差异。结论:辽宁省满族头面部保留部分少数民族特征,与辽宁省汉族容貌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分析内蒙古地区正常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面部解剖学参数,评价面部性别差异,以便对外科美容整形、颌面部正畸等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完善面部轮廓数据库,为现代蒙古族青年男女面部整形提供美学参考。 方法 对60名(男30例,女30例)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采用面部三维扫描,利用软件测量头宽、形态面长等12项指标以及头面部指数,并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面部差异。 结果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青年大学生左右侧眼裂宽分别为(31.76±4.81)mm、(31.47±4.3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眼裂宽分别为(35.49±2.74)mm、(27.74±1.99)mm,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比较头宽、容貌面长、面宽、形态面长、眼外角间宽,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出男女性鼻指数分别为72.55±1.63、73.14±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宽指数、形态面指数、额面指数、唇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形态面指数分型,男性阔面型多见占46.67%,女性超阔面型多见占56.67%;根据鼻指数分型,男女性中鼻型多见分别占50%和53.33%。 结论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面部三维指标,男性普遍大于女性;男性形态面指数分型多见阔面型,女性形态面指数分型多见超阔面型;鼻指数分型男女性均多见中鼻型。与其他民族相比,蒙古族男女性都存在面宽较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分析内蒙古地区正常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面部解剖学参数,评价面部性别差异,以便对外科美容整形、颌面部正畸等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完善面部轮廓数据库,为现代蒙古族青年男女面部整形提供美学参考。方法对60名(男30例,女30例)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采用面部三维扫描,利用软件测量头宽、形态面长等12项指标以及头面部指数,并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面部差异。结果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青年大学生左右侧眼裂宽分别为(31.76±4.81)mm、(31.47±4.3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眼裂宽分别为(35.49±2.74)mm、(27.74±1.99)mm,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比较头宽、容貌面长、面宽、形态面长、眼外角间宽,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出男女性鼻指数分别为72.55±1.63、73.14±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宽指数、形态面指数、额面指数、唇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形态面指数分型,男性阔面型多见占46.67%,女性超阔面型多见占56.67%;根据鼻指数分型,男女性中鼻型多见分别占50%和53.33%。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面部三维指标,男性普遍大于女性;男性形态面指数分型多见阔面型,女性形态面指数分型多见超阔面型;鼻指数分型男女性均多见中鼻型。与其他民族相比,蒙古族男女性都存在面宽较宽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背景:建立美貌人群区域性颜面轮廓均值和颜面结构相关关系,可为口腔科、正颌外科、整形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中国美貌女性颏部软组织侧貌的形态比例特征及相关性,对面部软组织的美观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电影、电视剧及时尚杂志中面型美观、自然的美貌女性80名,所有照片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连续的时间内完成,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Photoshop 8.0图像处理软件对导入计算机中的图片进行定点,测量颏部相关比例值,每隔2周测量1次,每项指标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颏部软组织形态有助于临床医生作出合理的诊断和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通过对美貌女性颏部软组织的测量分析,观察得出其颏部形态比例大小为:上唇高与下唇颏高比例关系约为1∶2,颏部约占口角到颏下的1/2,颏部微向前突以协调唇部达到柔和侧貌形态,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颏部的形态比例大小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