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郦  王倩  张晓明 《中国骨伤》2014,27(5):437-44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特征而成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证实蛛网膜下腔注射是最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途径。早期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安全的,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替代作用、神经营养作用、抑制免疫反应及促进轴突再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前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呈高发生率 (美国为 3 .0~ 3 .5 /10万 )、高致残率 (全瘫占 67% )、高耗费(美国为 5~ 7万美元 /患者 /年 )、低死亡率 ( <5 % )的新特点。SCI再生修复的研究成为近年国际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热点 ,加强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l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1.1 移植修复1.1.1 周围神经移植[2 ,3 ]早在 2 0世纪初 ,即有周围神经移植修复损伤脊髓的成功实验报道。最近Cheng[2 ] 等在Science报道了大鼠自体肋间神经切成几节用含aFGF的Fibrin胶粘合桥接损伤脊髓的两断端 ,分 9…  相似文献   

3.
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多次经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对Wistar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修复作用.[方法] 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并用Hoecst33342标记.按照Allen方法把60只在T_(10)-T_(12)平面损伤的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A、B、C、D组(对照组).在损伤平面蛛网膜下腔中段放置一硅胶管,在7 d后,注入1×10~6个骨髓基质干细胞.在2、3、5、7、12周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情况并作计数观察.使用BBB评分观测后肢功能恢复.[结果] 移植后7~14 d骨髓基质干细胞达到高峰,在7 d后表达巢蛋白及神经丝蛋白阳性.随时间的延长,移植在损伤部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及神经元样细胞均有减少,但移植3次的细胞数减少速度较其他两组慢.移植3次组大鼠的BBB评分较移植1、2次组有明显的提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更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细胞移植数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Allen′s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四组:大剂量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A组,2×106个)、中剂量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B组,2×105个)、小剂量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C组,2×104个)、DMEM/F12培养液蛛网膜下腔移植组(D组)。术后即刻进行细胞移植,术后第4、10周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观察脊髓神经功能修复情况及损伤区神经纤维数量。结果:CBS功能评分示A、B组明显好于C、D两组(P<0.05);A、B两组间比较无差异,C、D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A、B组神经纤维数量多于C、D组。结论:急性期嗅鞘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安全有效,急性期移植细胞数量较大则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703-1709
[目的]研究经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脊髓挤压损伤方法,制造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24只),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8只),立即分别将DMEM、BMSCs和经诱导的BMSCs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分别于移植4、8周后处死动物,均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改变情况;并采用抗神经丝(NF)抗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抗体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 N)抗体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存活和分化情况及损伤部位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结果]移植4、8周后,脊髓损伤区空洞为移植细胞充填,空洞面积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BB评分结果 C组和A、B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均可见再生神经纤维形成,同时部分移植细胞呈Neu N染色阳性,在C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经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BMSCs可以在脊髓损伤区存活,能够显著减小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并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纤维的修复再生,促进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及其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胎龄4~6个月的引产胎儿的嗅鞘细胞,分别培养至传代后再共培养,将共培养的混合细胞通过手术直视下移植至脊髓损伤部位。[结果]8例脊髓损伤患者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联合移植,并获得1~6个月的随访,所有接受细胞移植的8例患者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其中1例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深浅感觉恢复,其余7例比细胞移植前无明显改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两者之间无相互抑制现象,近期观察二者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对SCI病理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SCI过程可分为:1)急性损伤。主要是创伤本身对神经元造成的细胞坏死、轴突断裂等。2)继发性损伤。造成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是细胞坏死和凋亡,这一病理过程对SCI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SCI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采用细胞移植治疗SCI的主要目的在于逆转不利于SCI轴突功能恢复的病理过程,从而减少脊髓功能丧失并促进其功能恢复。包括:1)促进再生。移植物可充填损伤部位并形成细胞桥,从而为损…  相似文献   

8.
组织和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对脊髓损伤(SCI)的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科研工作者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出现了许多对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希望的治疗手段。组织和细胞移植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现就其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周围神经(PN)移植PN移植的提出已有几十年历史,但是,真正能提出形态学证据,证明其能促使损伤神经元轴突再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它易于获得和培养,使其成为治疗脊髓损伤及促进脊髓再生研究的候选物。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研究是1996年Cheng等[1]的报道。他们使用18根细小的肋间神经移植于大鼠脊髓横断的模型中,结果证明其能有效…  相似文献   

9.
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孕14—16dSD胎鼠的脑室下区组织,体外培养后鉴定细胞。制作脊髓全切模型,伤后1周将Brdu标记好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到大鼠体内,移植后及8周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测和BBB功能评分,并留损伤脊髓处作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移植后8周BBB评分损伤组、移植组都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移植组恢复较好;(2)模型制作后,CSEP波均消失,细胞移植后8周移植组的波形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潜伏期延长;(3)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处存在大量Brdu染色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在体内可到达损伤脊髓处并能存活;脊髓损伤部位NF-200及GFAP染色阳性的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特性的细胞。[结论]静脉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到达损伤区代替受损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使损伤的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无法实现SCI的有效修复。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 成为SCI最具潜力的修复方式。但MSCs移植修复SCI存在治疗不规范、细胞质控不统一等问题, 影响MSCs移植修复SCI的临床化进程。本文将对用于SCI修复的MSCs来源、移植方式、作用机制、细胞的改造优化以及临床试验等进行评述, 以期建立标准化流程的MSCs移植体系及完备的监管制度, 推动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