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西藏拉萨市垃圾填埋场渗沥液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季节对该场垃圾渗沥液原液和经过渗沥液处理站处理后的渗沥液水样的pH、CODCr、BOD5、NH3-N、色度、悬浮物、As、Cr6+、TN、TP、粪大肠杆菌群数等指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拉萨市垃圾填埋场渗沥液中CODCr、BOD5、NH3-N、Cr6+、As、TP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01×104、4.24×103、726.09、0.28、0.11、16.92、730.33 mg/L,而且季节的变化对拉萨市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水质中CODCr、BOD5、NH3-N、TN的浓度变化影响较大;CODCr、BOD5浓度低于我国初期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水质的平均浓度,高于我国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水质的平均浓度;经过渗沥液处理站处理后排放口水质各污染物浓度能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规定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排放浓度限值,总体出水水质能够满足城市绿化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生活垃圾及其渗沥液提取总DNA方法的评价,采用ARDRA和RISA分析固体垃圾和渗沥液的生物多样性.通过总DNA浓度、纯度、片段分布情况、PCR扩增等指标评价,找出效果较好的提取方法,该法从固体垃圾和渗沥液中均获得了高质量的总DNA,DNA分子片段在23 kb左右,且样品不需经过纯化可以直接进行PCR扩增;ARDRA和RISA分析显示固体垃圾比渗沥液具有更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系统后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了相关评价主要内容,即评价依据、项目概况、工艺选择评价、运行效果评价、项目目标和可持续评价、风险分析及评价、责任主体的分析评价、项目后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为行业内垃圾渗沥液后评价报告编制和体系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垃圾渗沥液的CODCr去除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用不同混凝剂对垃圾渗沥液进行深度处理时CODCr去除效果的比较,确定了效果最佳的混凝剂,同时还考察了混凝剂用量、pH、慢速搅拌时间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自制改性聚合氯化铝处理垃圾渗沥液可取得较好效果,且当混凝剂的投药量为500mg/L、pH为5.5左右、搅拌时间为5.0min时絮凝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活垃圾/深度脱水污泥夹心式共填埋的工程实践,考察了该技术对填埋渗沥液水质特性的影响。以化学需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可生化性(B/C)、氨氮(NH3-N)、总磷(TP)和p H为评价指标,对共填埋作业阶段、封场阶段填埋库区的渗沥液进行采样监测。结果显示:生活垃圾/深度脱水污泥夹心式共填埋可有效降解有机物,封场稳定后渗沥液CODCr水平在3 000 mg/L以下,去除率达95.5%;渗沥液可生化性较好,监测后期B/C维持在0.3以上;监测后期NH3-N和TP浓度分别为1 700 mg/L和28 mg/L,较生活垃圾和污泥单独填埋渗沥液低;共填埋渗沥液p H水平呈中性,利于后续生物处理。  相似文献   

6.
以生活垃圾渗沥液电导率、硬度、COD_(Cr)、浊度和沉淀量为监测指标,通过研究各指标变化规律,探讨NaOH对不同浓度垃圾渗沥液自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沥液浓度越高越有利于自絮凝;渗沥液自絮凝对浊度、硬度影响很大,对COD_(Cr)影响较小。当NaOH投加量分别为5.0、7.5、10.0 g/L时,40%、70%、100%浓度的渗沥液pH值均约12.50,此时自絮凝效果最佳,去浊率高达95%以上,硬度去除率高于93%,COD_(Cr)去除率约10%~20%。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测不同填埋龄的渗沥液中重金属汞的浓度,研究了矿化垃圾反应床的进出水中腐殖质对汞的络合作用,讨论了矿化垃圾反应床对渗沥液中的腐殖质金属络合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沥液中汞的浓度与填埋年份之间无特定关联;矿化垃圾反应床进出水的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对汞表现出不同的络合能力,且出水腐殖质的络合能力强于进水腐殖质的能力。渗沥液经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后,其中重金属汞的迁移转化能力减弱,稳定性增强,对环境的潜在危害降低。  相似文献   

8.
海滨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地处海滨,其地下水系统受到垃圾渗沥液和海水的双重影响。为评价由渗沥液所导致的地下水污染,提出了新的评价对照值产生方法,以屏蔽海水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填埋场地下水系统明显受到垃圾渗沥液污染,主要污染成分是NH3-N、CODMa、重金属Pb和Cd;不同污染成分在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渗沥液对地下水的总体污染程度正在加重。  相似文献   

9.
太原生活垃圾填埋渗沥液监测、处理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垃圾渗沥液是一种高浓度、污染性很强的液体.通过对太原市河西南寨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进行监测分析,指出控制有机垃圾的填埋量,搞好渗沥液的收集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选择膜技术处理垃圾渗沥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垃圾渗沥液的特点及其国内外处理技术,通过处理技术、处理效果、环境影响、运行管理和经济可行性等5个方面的比较,指出膜技术是处理垃圾渗沥液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长安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实际产生量已远超过了现有配套渗沥液处理设施实际处理能力。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需将长安垃圾填埋场附近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设施作为长安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应急处理设施。由于长安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应急处理设施功能的特殊性,故设计时需根据2种不同类型的渗沥液产生量确定合理处理规模,根据2种不同类型的渗沥液水质特点和执行出水排放标准设计处理工艺细节。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分析和评价垃圾渗沥液的健康风险乃至生态风险,从渗沥液的遗传损伤、发育毒性以及肝脏毒性3个方面,阐述了垃圾渗沥液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垃圾渗沥液的研究方向,为全面明确垃圾渗沥液的生态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电极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沥液处理的对比研究,选择以Ti/Ru-Ir作为电极阳极材料,研究了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初始pH对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沥液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30 mA/cm2,氯离子浓度5 000mg/L,pH在8.09的情况下,电解6 h垃圾渗沥液,氨氮去除率达到100%,COD去除率为50%,UV254去除率为61.09%,垃圾渗沥液BOD/COD从0.14提高到0.22,垃圾渗沥液生化性得到极大提高。经济性分析表明垃圾渗沥液电化学处理6 h后,氨氮去除率达到100%时,单位能耗为0.08 kW.h/g。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孔径系列膜对老港填埋场调节池渗沥液进行梯度分离,对分离前后的渗沥液测定了COD、TOC、UV254等参数,并建立了各参数与不同孔径膜的关系。同时运用矿化垃圾反应床进行处理,对处理前后渗沥液的组分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渗沥液的绝大部分污染物质集中于可溶性部分,而经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后渗沥液,分子质量小于1 000 u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最高,在90%以上,胶体类与不溶性有机物含量较低,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5.
渗沥液回喷焚烧炉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冏 《环境卫生工程》2013,21(4):22-23,26
针对垃圾处理厂渗沥液处理问题,从技术和经济上对垃圾渗沥液回喷焚烧炉处理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特征,介绍了垃圾渗沥液的各种处理方案,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种渗沥液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炉渣吸附处理垃圾渗沥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兰州市城市垃圾渗沥液为处理对象,对比炉渣与其它几种常用吸附剂对渗沥液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炉渣是其中相对经济可行的吸附剂;考察了各种不同因素对炉渣去除垃圾渗沥液中TOC和色度的影响,得出其最佳应用条件为炉渣投加量300 g/L、pH 8.33(原液)、粒径0.10~0.25 mm、处理时间35 min,此时炉渣对渗沥液的TOC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4.13%和48.58%;炉渣对渗沥液色度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Elovich方程,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8.
选取某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经过1 a多在不同季节多次取样调查,对其排放污染物进行了分析。该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地下水和环境空气的检测指标存在超标现象;土壤的检测指标均达标。并提出了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和加强垃圾填埋场管理的相关建议,以减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吉林市垃圾渗沥液的特点和处理现状,新建了南三道垃圾渗沥液处理场,采用中温厌氧+MBR膜处理+RO反渗透工艺处理渗沥液,经过稳定试运行后,该系统出水水质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表2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程普遍采用的3种组合处理工艺,即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预处理+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预处理+机械蒸发+深度处理。通过对其工艺特点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